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油稻稻”模式双季稻不同品种和栽插方式应用研究
1
作者
姜钦龙
王苏影
+7 位作者
曾细华
祝飞
崔潞燕
喻凤琴
熊清云
胡文秀
杨超
刘宗发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1期72-75,82,共5页
为探究“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在南昌市高产稳产的早、晚稻最佳栽培方式及茬口衔接,本研究于2023年在南昌市开展早、晚稻不同品种、不同栽插方式试验。试验设置3个处理,T_(1):早稻金早1号+晚稻金针优早丝,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2):早稻...
为探究“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在南昌市高产稳产的早、晚稻最佳栽培方式及茬口衔接,本研究于2023年在南昌市开展早、晚稻不同品种、不同栽插方式试验。试验设置3个处理,T_(1):早稻金早1号+晚稻金针优早丝,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2):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3):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塑盘育秧人工抛秧。试验采用大区比较,每区面积为0.33 hm^(2),不设重复。结果表明,T_(3)处理产量最高,早晚双季稻总产为16653.0 kg/hm^(2),较T_(2)处理增产20.4%,较T_(1)处理增产30.2%;应用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塑盘育秧人工抛秧可成功实现茬口衔接,是南昌市及相似生态区域“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双季稻高产稳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稻”模式
双季
稻
栽培方式
茬口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油稻稻”模式双季稻不同品种和栽插方式应用研究
1
作者
姜钦龙
王苏影
曾细华
祝飞
崔潞燕
喻凤琴
熊清云
胡文秀
杨超
刘宗发
机构
南昌市农业科学院
出处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1期72-75,82,共5页
基金
南昌市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洪府办字[2023]428号)。
文摘
为探究“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在南昌市高产稳产的早、晚稻最佳栽培方式及茬口衔接,本研究于2023年在南昌市开展早、晚稻不同品种、不同栽插方式试验。试验设置3个处理,T_(1):早稻金早1号+晚稻金针优早丝,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2):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大钵体毯状育苗机插;T_(3):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塑盘育秧人工抛秧。试验采用大区比较,每区面积为0.33 hm^(2),不设重复。结果表明,T_(3)处理产量最高,早晚双季稻总产为16653.0 kg/hm^(2),较T_(2)处理增产20.4%,较T_(1)处理增产30.2%;应用早稻金嘉早17+晚稻甬优1538,塑盘育秧人工抛秧可成功实现茬口衔接,是南昌市及相似生态区域“油稻稻”三熟制模式双季稻高产稳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关键词
“油稻稻”模式
双季
稻
栽培方式
茬口
产量
分类号
S565.4 [农业科学—作物学]
S511 [农业科学—作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油稻稻”模式双季稻不同品种和栽插方式应用研究
姜钦龙
王苏影
曾细华
祝飞
崔潞燕
喻凤琴
熊清云
胡文秀
杨超
刘宗发
《耕作与栽培》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