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5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文论的五个悖论——兼及“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1
作者 张进 徐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8,共13页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 随着生态危机和人工智能挑战的不断加剧,当代文艺审美活动的悖论性处境日益凸显,将悖论美学、悖论诗学和悖论批评推到了前台,强化了文学理论在“述”与“行”、“硬”与“软”、“质”与“文”、“向心”与“离心”、“域化”与“化域”之间的“悖论式振摆”。这种局面不仅显示了当代理论的“疑难与困境”,也使悖论本身的美学和诗学价值得到“解蔽”和释放,从而使悖论成为一种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型样态。“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是近年来有关文学问题的重要命题,其“含混”和“暧昧”不仅将当代文论的悖论性质全面体现出来,而且通过发挥悖论诗学的理论潜能和批判锋芒而对当下文艺文化现象做出了深入的反思和针砭。这是一种“可做的”理论而非一套“可用的”学说,其“洞见”和“盲视”当会在人们“做理论”的批评实践中得到彰显和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悖论 述行性 离心解释 化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是“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作为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学术自辩(Apologia)
2
作者 金惠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命题提出于21世纪初年,仅从字面要义看可能显得逻辑不通:“文学理论”若是没有“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理论”吗?但是倘若对“文学”“文学性”及“文学制度”在中西方20世纪的发生或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的话,...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这一命题提出于21世纪初年,仅从字面要义看可能显得逻辑不通:“文学理论”若是没有“文学”还能称之为“文学理论”吗?但是倘若对“文学”“文学性”及“文学制度”在中西方20世纪的发生或形成过程有所了解的话,那么“文学理论”究竟应该包含怎样的“文学”并非不证自明。文学是一个现代性概念,一个被现代化了的概念,而现代性或现代化意味着对于对象世界的“科学”划分。在现代化浪潮中,审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领域,一个绝缘于整个社会和所有科学的孤岛。但在此内聚型的审美化运动(唯美主义)之同时,实际上也发展着一个外扩型的审美化运动(日常生活审美化),虽然不能认为后者完全取代了前者,但可以说,审美的纯粹性在事实层面已不复存在。这种审美事实的新变化催逼我们重新界定“文学”和“文学性”,重新认识“文学理论”的中心对象,尤其是认识这一对象所具有的发明性质。“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应运而生,它重新界定和声张了文学理论的社会性质,调整了文学文本内部文学性与非文学性的结构性关系,为民族文学之进入世界文学开辟了新的理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 文学 文学文化学 解释学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1
3
作者 赵炎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5,共7页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构特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立足中国现实,加强... 建构自主知识体系对于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具有重大意义,只有拥有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才能真正地拥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立性,推动中国文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建构特色理论自主知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努力:(1)立足中国现实,加强知识原创;(2)保持主体性,实现“第二个结合”;(3)创造新的知识,打造标识性知识;(4)加强系统建设,完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自主知识体系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多维拓展
4
作者 汪一辰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4,共10页
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学理论领域对“两个结合”的阐发已呈现出多个话语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两个结合”被赋予了重大话语创新意义,其核心在于形成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之观点,这既深化了对“文学”本... 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学理论领域对“两个结合”的阐发已呈现出多个话语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两个结合”被赋予了重大话语创新意义,其核心在于形成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之观点,这既深化了对“文学”本体的认知,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概念的理解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视野。在历史维度上,“两个结合”作为一种文论史叙述的“新视角”,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论资源的重新发掘与阐释,推动了对“中国文论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在未来维度上,“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文论在“古今中西”格局中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策略与目标,为中国文论的自主性建构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边界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兆鹏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9-136,共8页
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义内涵来看,先秦时代,“文学”指文化典籍;魏晋时期,“文学”指文章著述,既包含审美性和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 从中国古代“文学”的语义内涵来看,先秦时代,“文学”指文化典籍;魏晋时期,“文学”指文章著述,既包含审美性和文学性作品,也包含应用性和非文学性作品。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文体指向来看,曹丕《典论·论文》、葛洪《抱朴子》、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及首创《文苑传》的刘宋范晔《后汉书》、继之为文学家立传的梁萧子显《南齐书》,也一直把应用性文学、非审美性文学视为文学。在他们的观念里,应用性文体也是注重美感的,只不过美的表现方式和美感来源不同而已。从文学总集和别集的编录实践来看,挚虞的《文章流别集》、萧统的《文选》和宋人的《文苑英华》、明清的各种文章总集以及唐宋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诸家别集,都是将文学性文体和应用性文体兼收并蓄,一视同仁。无论是文学观念层面还是文学实践层面,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都包含文学性文体和非文学性文体,其边界既具包容性,又具明确性。金惠敏教授提出的“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非常切合中国古代文学的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理论 文学 “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文学理论译著副文本: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
6
作者 李家军 范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6-113,共8页
现代时期,文学理论译著版式、图像、附录等副文本发生了深刻的现代性变革。从版面结构上,以竖排版式为主逐步转向以横排为主,传统和现代版式观念多有碰撞、融合,而最终得以迈入现代性门槛。现代性的冲击和民族性的裂变,现代文学理论译... 现代时期,文学理论译著版式、图像、附录等副文本发生了深刻的现代性变革。从版面结构上,以竖排版式为主逐步转向以横排为主,传统和现代版式观念多有碰撞、融合,而最终得以迈入现代性门槛。现代性的冲击和民族性的裂变,现代文学理论译著副文本的视觉符号被重新语境化,一方面通过抽象的线条、图画和汉字的美术化突出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又引入文学理论译著原著者影像,嵌入著名学者、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肖像画,以突出现代文学理论译著的视觉化和权威性。通过译介出版,现代文学理论译著附录实现了再媒介化,西方和现代学者的文论文章或著作中的一部分附于文学理论译著后,在现代特殊的语境中获得了新的内容形式和意识形态特征。它与正文本形成了互文关系,起到了说明、提示和补充作用,更加有利于文本的理解和阐释。现代文学理论译著副文本是现代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变迁与晚清以来书籍范式整体位移的映照。作为一种兼具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特征的史料,它具有突出的史料与阐释学价值,推动了现代文学理论译著文本的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出版 文学理论译著 副文本 民族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要义
7
作者 赵炎秋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5-163,178,共10页
新时代民族、社会、文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对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要义,在于处理好以下六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与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基本面向;三是... 新时代民族、社会、文化和文学自身的发展,对建构中国特色文学理论提出了新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要义,在于处理好以下六个问题:一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现实基础与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基本面向;三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主要问题域;四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内生结构;五是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话语体系;六是建构世界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派。其中,立足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现实,建构以汉语写作为基础的富有汉语特征的新形态诗学,对于新时代文学理论建构具有独特意义。它要求新时代文学理论构建不能停留于“民族形式”层面,而要追求内容与精神的民族化,同时要回归语言本体,丰富语言实践,在全球文论语境进一步趋同的境况下,破除身份自我设限,提升理论创化能力,提倡“事件化”话语建构策略,培植具有世界性意义的理论生长点,使中国文论具有更普遍的阐释效力。只有注意并妥善解决了以上问题,中国特色文学理论的建构才有取得成功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 话语体系 汉语诗学 中国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中国学派建构方法试探
8
作者 赵炎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55,共9页
文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构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其具体的结论和方法则可能有过时或不太符合中国传统和实际的地方。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就存在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存在一个与中华优... 文学理论中国学派的建构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第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但其具体的结论和方法则可能有过时或不太符合中国传统和实际的地方。因此,马克思主义要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就存在一个中国化、时代化的问题,存在一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第二,中国文论还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学派”。这有四个方面的原因:理论受外来因素的影响较大,主体性不够,文化自信不够,紧扣中国文学现实不够。要克服这些不足,就必须立足中国现实,进行理论原创,增强理论工作者的理论原创性。第三,在理论创新与思想借鉴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合适的度,是建构文学理论中国学派的一个重要方法问题。第四,中国学派的话语体系可以分为学科话语和公共话语两个方面,应该从提炼概念、形成体系、获得认可等三个环节发力,完成话语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中国学派 建构方法 中国实际 理论创新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与文类(体)理论
9
作者 王章才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137,共9页
有文学理论,有文类(体)理论。文学理论是全局性、普适性的通律,文类(体)理论是局域性、专适性的特律,两者层级不同。文学理论高于文类(体)理论。文类主要有四种:抒情、叙事、哲理、写景。类下又分体,如诗词歌赋等体。不同的类(体)有不... 有文学理论,有文类(体)理论。文学理论是全局性、普适性的通律,文类(体)理论是局域性、专适性的特律,两者层级不同。文学理论高于文类(体)理论。文类主要有四种:抒情、叙事、哲理、写景。类下又分体,如诗词歌赋等体。不同的类(体)有不同的规律,这就是文类(体)理论。文类(体)理论一般不能拔升为文学理论。如意境论、载道论、隐喻说等都只是文类(体)理论,但常被谬升为文学理论。反之,文学理论也不能误降为文类(体)理论。如虚构论、起承转合论、赋比兴论、诗言志(广义的志)等理论属于文学理论,通乎所有文类(体),但常被误降为文类(体)理论。无论误升还是误降,都是错误的。再就文类理论与文体理论来说,虽然都是专适性的,但相对而言,前者更概括,后者更专适。文类理论高于文体理论。因为文类是按一定标准归并的文体族群。文类是集体名词、是复数;文体是个体名词、是单数。就抽象性、概括性及理论性而言,文学理论领头,其次文类理论,再次文体理论。顺便一议的是,中国古代文学自觉论实际上是文体自觉论,这不是文学理论问题,而是文类(体)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学 文体学 文学理论 文类(体)理论 辨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初阶》
1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52,共1页
作者:刘阳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本书由绪论、上编、下编和附录组成。全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上下两编,展开为天真性与建构性两翼,分别以八章篇幅,来依循学理阐述一系列文学基本问题,并在语言论思想视野中还原两者的... 作者:刘阳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月本书由绪论、上编、下编和附录组成。全书的主体内容分为上下两编,展开为天真性与建构性两翼,分别以八章篇幅,来依循学理阐述一系列文学基本问题,并在语言论思想视野中还原两者的客观联系,引领读者移步换景探寻文学的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步换景 刘阳 语言论 文学理论 客观联系 建构性 主体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问题域研究”学术会议综述
11
作者 杨旭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7-220,共4页
2023年8月14日至15日,“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问题域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贵阳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课题组、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 2023年8月14日至15日,“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问题域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贵阳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课题组、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联合主办,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知识产权出版社、《江西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文学研究》编辑部、《湖南大学学报》编辑部、《艺术广角》编辑部等全国40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机构的7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着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发展问题域和延展出来的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切磋和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 华南师范大学 中国艺术研究院 问题域 河南大学 学术会议综述 艺术广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文学理论、文艺学学科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13
12
作者 童庆炳 刘洪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0-56,共7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艺学 文学价值 精神生活 审美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之后:文学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知识生产 被引量:13
13
作者 李西建 贺卫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18,共8页
"后理论"是新世纪人文科学研究面临的一种文化语境,也是关乎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某种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生产的路径与转向。"后理论"代表了一个思想生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理论价值转向的到来,... "后理论"是新世纪人文科学研究面临的一种文化语境,也是关乎文学理论与文学研究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某种程度上决定其知识生产的路径与转向。"后理论"代表了一个思想生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的理论价值转向的到来,为文学理论知识图景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依据,改变了文学理论的知识面貌、知识范式与理论表征,也促使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更加注重以多样化的形态面向文化政治与公共领域,更加突出反思性与思想生产的深度整和,以及在价值定向与价值选择方面的高度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 知识图景 知识生产 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中国文学理论发展之省思 被引量:12
14
作者 童庆炳 陈雪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5-15,共11页
现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中心化到边缘化的发展过程。从世纪初到解放时期,现代中国一直处于争取民族民主解放的激烈斗争的“危机时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文学理论的“他律”超越了“自律”。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对苏... 现代中国的文学理论大致经历了一个从中心化到边缘化的发展过程。从世纪初到解放时期,现代中国一直处于争取民族民主解放的激烈斗争的“危机时代”。由于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文学理论的“他律”超越了“自律”。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对苏联文论体系的教条化接受,更由于历史传统的惯性和政治化的思维定势,文学理论一步步中心化、政治化,成为政治斗争和运动的工具,成为政治政策的附庸。新时期以来,由于克服了文学本质的政治“从属论”和“工具论”,文学的审美本性得到了澄清,文学理论在一步步边缘化的过程中,获得了自己的学科意识,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进入了发展的常态。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他律 自律 中心化 边缘化 学科化 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被引量:182
15
作者 杨春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7-24,共8页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 西方现代哲学、美学发生了由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本来就是主体间性的。在 80年代确立了主体性后 ,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应当开始主体间性的拓展。主体间性文学理论突破了认识论的局限 ,不是把文学活动看作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征服 ,而是看作主体间的共在 ,是自我主体与世界主体间的对话、交往 ,是对自我与他人的认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文学理论 文学 文学活动 文学语言 美学 自我主体 对象主体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 被引量:21
16
作者 尤西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9-74,共6页
当代文学理论危机主要不在于理论自身的概念或逻辑问题,而根源于文学理论脱离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危机。理论范畴的中西古今之争意义有限,更根本的出路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融合,以重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经验"这一基本结... 当代文学理论危机主要不在于理论自身的概念或逻辑问题,而根源于文学理论脱离文学经验的结构性危机。理论范畴的中西古今之争意义有限,更根本的出路是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融合,以重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经验"这一基本结构。文学批评是联接并双向转换文学理论与文学经验的枢纽,也是评估文学理论危机的基本尺度。以文学批评为枢纽的文学理论建构,要求转变理论封闭式再生产、单向度规训文学批评与文学经验及以之为"例证"的科学演绎逻辑。文学批评也需要改变其前现代教化规训与无理论深度状况,而升格为文学理论实践探索形态。静态的知识体系依托文学批评激活为概念与经验融合的人文学科诠释状态,这不仅是文学理论创新发展的状态,也是符合文学理论特性的研究与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经验 文学批评 文学 文学理论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教学的双向拓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童庆炳 王一川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1年第6期14-16,共3页
关键词 文学理论教学 双向拓展 教学改革 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述评 被引量:3
18
作者 南帆 刘小新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共6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历经曲折,考究文学理论在这种多次转变中如何参与其间实属必要。大体说来,可以将此百年文论的演变分作五个段落:晚清时期启蒙与审美的彰显与博弈,五四至二三十年代革命和大众充当主角,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化领导权及...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历经曲折,考究文学理论在这种多次转变中如何参与其间实属必要。大体说来,可以将此百年文论的演变分作五个段落:晚清时期启蒙与审美的彰显与博弈,五四至二三十年代革命和大众充当主角,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化领导权及文艺从属于政治路线的确立,八十年代主体论与新启蒙的高涨,九十年代以来语言学转向及文化研究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理论 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渐行渐远?——论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离合 被引量:18
19
作者 朱国华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8-144,161,共8页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系的前身后世的初步回顾,进行某种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文学理论曾经作为与文学批评融为一体的某种文学阐释的共同体,在新时期之初盛极一时,并与文学实践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自从文... 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实践关系的前身后世的初步回顾,进行某种批判性反思。作者认为,文学理论曾经作为与文学批评融为一体的某种文学阐释的共同体,在新时期之初盛极一时,并与文学实践具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但自从文学理论迈向其学科自主性之途后,与文学实践开始逐渐分道扬镳。作者指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与此同时又对与某种大文学相对应的未来文学理论做出了展望,并期待未来的文学理论可以变成一种新型人文学科,成为人文素养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文学实践 文学批评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理论教学的反思——从教材编写谈起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良丛 冯元元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1-184,共4页
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伴,文艺学的学科建制已存在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近几年,关于文学理论的合法性的争论此起彼伏,似乎文学理论在当代面临了生存的危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文学理论新教材的编写又是如火如荼,很多新的教材不... 与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相伴,文艺学的学科建制已存在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了。但是近几年,关于文学理论的合法性的争论此起彼伏,似乎文学理论在当代面临了生存的危机。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文学理论新教材的编写又是如火如荼,很多新的教材不断出现,令人应接不暇。这些情况反映了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反思的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教材编写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