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时期中国动画“民族性”审美理论话语的生成
1
作者 祝明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152,共10页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 “民族性”是当代学界在描述中国“十七年”时期动画电影艺术时使用的高频词之一,是具有“普遍性”与“共识性”的审美理论话语。这一审美话语的形成离不开三个主要来源,即艺术作品的审美风格来源、艺术创作理念来源、意识形态来源。多元化的来源决定了“民族性”审美话语并非一个纯粹的审美话语表述,而是包含着追求动画的“民族化身份”建构与“意识形态”传达的多元诉求,是民族、艺术、审美与政治多方碰撞妥协的结果。“十七年”时期的中国动画在独特的历史语境下,广泛地从传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方面汲取素材与灵感,逐步从效仿他国动画的路径之中抽离出来,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追寻动画艺术发展的独立化与独特性,展现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审美话语,因而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和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中国动画 “民族性”审美话语 中国动画学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民族性”文化面貌的旨趣、承继与嬗变
2
作者 孙艳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62-66,共5页
电影民族化的文化面貌指电影作品在主题、风格、叙事方式、视觉表现等方面,深刻反映和传达出特定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独特精神、历史记忆和社会现实,以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身份和审美特征。电影的民族文化面貌以强化民族认同、推动文化复兴... 电影民族化的文化面貌指电影作品在主题、风格、叙事方式、视觉表现等方面,深刻反映和传达出特定民族或文化群体的独特精神、历史记忆和社会现实,以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身份和审美特征。电影的民族文化面貌以强化民族认同、推动文化复兴为旨归,以传达本民族符号意象与审美特质为意趣。由此,电影应在承接传统理念、古代文学、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着力打造新根基、新图景、新潮流,以建构电影“民族性”文化面貌的崭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民族性” 文化面貌 意趣 承继 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接受美学看家庭伦理剧中的“通俗性”与“民族性”
3
作者 孙志祥 杨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2期102-103,共2页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视剧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从最初的青睐外国剧到名著拍摄高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民叙事风格的呈现,由此促使了家庭伦理电视剧获得令人瞩目的大发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家庭伦理剧蕴含的本质特性为"通...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视剧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从最初的青睐外国剧到名著拍摄高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民叙事风格的呈现,由此促使了家庭伦理电视剧获得令人瞩目的大发展。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家庭伦理剧蕴含的本质特性为"通俗性"与"民族性",着眼于接受主体——观众的审美心理,从而达到实现甚而超越观众的期待视野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美学 家庭伦理剧 “通俗性” “民族性” 期待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性”的分析与重建——冯友兰文化观的意义
4
作者 陈鹏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2年第2期103-110,共8页
关键词 “民族性” 冯友兰 文化观 文化民族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动画电影民族性的表达困境及其进路 被引量:4
5
作者 张书端 马楠楠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123-126,共4页
在文化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表达面临严峻考验。一些创作者试图通过改编古典文学和拼贴民族元素来建构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但却未能触及民族精神的内核,并因作品缺乏时代感而难以获得观... 在文化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表达面临严峻考验。一些创作者试图通过改编古典文学和拼贴民族元素来建构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性",但却未能触及民族精神的内核,并因作品缺乏时代感而难以获得观众认同。中国动画电影"民族性"的确立,还需创作者们深入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并将创作与社会现实紧密关联,从而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赢得普通大众的情感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动画电影 “民族性” 产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语言:文化通约的可能性
6
作者 张一玮 《中州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81-82,共2页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 “全球化”是目前中国学界热门的话题 ,而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创作与研究的边缘化倾向亦成为批评界的焦点之一。为此我们以“全球化与文学”为题选编了一组文章 ,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下全球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其中有作者主张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建立一种人类的共同精神维度 ,而文学正堪负此使命。亦有作者认为全球化时代可能是物质、理性排斥、压抑精神的时代 ,亦需有文学来拯救人类萎缩的精神。还有作者以儿童文学世界所存有的人类普遍共性来整合民族间的差异从而将全球性意识统一起来。亦有作者从语词交流的角度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原来因语词的不可通约性而各自保持其民族性的文学亦会随之形成文化对话 ,进而达成不同文化间的沟通。相反的观点认为近代以来的西方“先进文明”可能构成“精神全球化”的基础 ,故而文学随之应然退场 ,而语言在其语用功能的发挥下将恢复人类存在本真的诗性 ,从而使人类心灵获得真正的解放。本组文章尚未能就全部问题充分展开 ,但都表达了研究者对全球化语境下文学境遇与功能的独特思考 ,它们将对国内“全球化与文学”这一论题的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语言 精神全球化 “民族性” 民族文化 文化通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之觉醒 被引量:6
7
作者 刘辉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2-155,共4页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其核心在于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的契机源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极度活跃和“文化抗战”论的兴起、“新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大量党内外文化人奔赴延安,这一觉醒有力地推动和加速...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意识”的全面觉醒,其核心在于文化“民族性”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的契机源于抗战时期文化人的极度活跃和“文化抗战”论的兴起、“新启蒙运动”的影响以及大量党内外文化人奔赴延安,这一觉醒有力地推动和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构成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乃至整个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文化意识 文化“民族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文化品牌”建构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婷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6-147,共2页
创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品牌,实际上也是在传达一种文化特征,一种集媒体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核”一旦形成,蕴涵“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电视品牌又会使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因富含“个性”而凸现自身的特... 创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品牌,实际上也是在传达一种文化特征,一种集媒体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合为一体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核”一旦形成,蕴涵“民族性”和“文化性”的电视品牌又会使中国电视的对外传播因富含“个性”而凸现自身的特色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传播 中国电视 文化品牌 民族文化融合 “民族性”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 媒体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狄康卡近乡夜话》到《死魂灵》——论果戈理作品中“人民性”的演化与深入 被引量:1
9
作者 侯丹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3-136,160,共4页
文艺的人民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关注民间文艺,到19世纪中期鼓励工人阶级的诗歌,再到列宁在20世纪初明确提出"艺术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欧洲进步文艺观念发展的基础... 文艺的人民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最核心的概念之一。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关注民间文艺,到19世纪中期鼓励工人阶级的诗歌,再到列宁在20世纪初明确提出"艺术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欧洲进步文艺观念发展的基础上把文艺的人民性思想提升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高度。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原则不仅是一个思想立场的原则,还体现为对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与文艺载体新技术发展趋势的特别关注。在世界进步文艺思想发展的历程中,以普希金、果戈理、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为代表的俄国进步文学家对人民性概念的丰富和发展又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普希金和十二月党诗人继承了启蒙主义传统,强调文艺要关注人民的解放;果戈理把人民性更进一步地与文化的民族特色之艺术表达紧密相连;涅克拉索夫直接赋予了诗歌创作为人民首先是为苦难农民代言的神圣使命;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张文学家要像普希金那样与人民保持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列夫·托尔斯泰身体力行地书写宏大的人民历史的文学主题;契诃夫呼应托尔斯泰等前辈的人民性思想传统,力求扩展人民概念的内涵,争取广泛阶层的文化民主权利。俄国经典作家在文学人民性思想发展中做出了自己的努力,深化了人民性的思想内蕴,从而成为列宁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构建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当代,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人民性思想,重温世界进步文学思想的人民性传统,努力做到文艺家和文艺批评家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康卡近乡夜话》 《死魂灵》 民性 果戈理 文学批评史 “民族性” 演化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历史岂会止于西式民主
10
作者 陈曙光 刘小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34-34,共1页
中国的民主发展正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但关于如何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仍然有这样一种声音:西式民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成熟稳定的制度模式和“近乎完美”的实现形式,可以速成,可以复制,可以推广,我们无需以“民族性”为借口... 中国的民主发展正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但关于如何推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仍然有这样一种声音:西式民主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成熟稳定的制度模式和“近乎完美”的实现形式,可以速成,可以复制,可以推广,我们无需以“民族性”为借口另搞一套。这与福山曾经的逻辑不谋而合。福山认为,西式自由民主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是“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与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人类走向民主的步伐将终结于西式自由民主,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中国等非西方国家终将走上西方的民主发展道路。这些论调我们姑且称之为“民主终结论”或“民主顶峰论”。然而,世界历史发展真的会止步于西方民主吗?西方民主模式真的是民主发展的顶峰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主发展 世界历史 西式 民主政治建设 西方国家 自由民主 意识形态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provement of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nvelopes for traditional woode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Tujia Minority in Western Hunan,China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哲 石磊 余志武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79-483,共5页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nvelopes and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were technologically improved for traditional woode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Tujia Minority in Western Hunan, China,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ir c...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nvelopes and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were technologically improved for traditional wooden vernacular dwellings of Tujia Minority in Western Hunan, China, on the premise of protecting their conventional styles. Thermal insulation boards and wooden boards were added to the interior side of external walls of vernacular dwellings to form two layers of air cavities, so as to gain excellent thermal performance. The indoor temperature of such dwellings after reconstruction was appare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data before reconstruction both in winter and summer, which verified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ies propo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itional wooden vemacular dwellings thermal performance reconstru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