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公共民俗实践中文化主体回归的三种模式
被引量:4
- 1
-
-
作者
何佩雯
-
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2年第1期110-120,155,156,共13页
-
基金
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民间灾害叙事的知识生产与记忆传承研究”(21YJAZH056)。
-
文摘
公共民俗学中的“公共”一词往往被学界赋予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指面向公众,并为公众所享用;另一种则是指公共部门。从前者来看,民俗本身就具有公共性,民俗为民众所创造,并由民众集体传承和享用;从后者来看,民俗所包含的政治文化又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随着现代化的急剧演进,“民”的流动性与“俗”的多样性两者所呈现的生活世界几乎处于割裂的状态。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关注民俗实践中作为文化主体的“民”在时代变化中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回归,也正是因为有了“民”的实践过程,才会有“俗”的结果产生,也只有如此,民俗学的学科发展才会具有生命力。公共民俗学是民俗实践的发展方向之一,公共民俗实践常常通过介入式的日常实践、激活民众自由意志、建构民间话语体系来达到还俗于民,从而实现“民”的回归。
-
关键词
公共民俗学
公共民俗实践
“民”的回归
民俗协商
-
Keywords
public folklore
public folk practice
the return of“people”
folk custom consultation
-
分类号
C95
[社会学—民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