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质疑 被引量:9
1
作者 邹元江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2-128,121,共8页
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预设是难以成立的。梅兰芳的表演特征不能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审美"体系"。梅兰芳的表演所依凭的理念是驳杂含混、自相9牾的。他的文化底蕴限制了他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他似乎在向我们说着什么,... 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预设是难以成立的。梅兰芳的表演特征不能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审美"体系"。梅兰芳的表演所依凭的理念是驳杂含混、自相9牾的。他的文化底蕴限制了他的判断力和理解力。他似乎在向我们说着什么,通过他的回忆录、文章等,但他其实在说着并不属于他的两种话语,他有时甚至像傀儡一样由"他人"决定他该如何说。所以,任何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的论证都是理据不足,因而也是无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兰芳表演体系” 质疑 戏曲艺术 文化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受与偏失:对“梅兰芳表演体系”美学理论资源的“还原” 被引量:3
2
作者 库慧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84,共14页
追溯"梅兰芳表演体系"美学资源意味着回溯作为其理论建构之起点的"重表情"、"合情理"等概念的来源及其意义。传统戏曲艺术中身段、手势、眼神乃至高难度技术的演练,都可能是某种"面部表情"的延... 追溯"梅兰芳表演体系"美学资源意味着回溯作为其理论建构之起点的"重表情"、"合情理"等概念的来源及其意义。传统戏曲艺术中身段、手势、眼神乃至高难度技术的演练,都可能是某种"面部表情"的延伸,因而具有"表情性"。齐如山等文人是以昆曲作为参照系来构造"国剧"表演体系的。其建构行为所依循的戏剧美学理路基本承袭自中国传统戏曲创作、表演美学原则。齐如山团队对京剧声腔、身段的改造目的亦直接指向对昆曲审美品格的回归,而"梅兰芳"是他们在"国剧"表演体系搭建、京剧雅致化重构过程中所着力打造出的一个成功的案例。"梅兰芳表演体系"作为"国剧"表演体系的一种衍生形态,它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国剧"表演系统的建构初衷。其建构行为本身所反映出的正是围绕在"梅兰芳"身边的文人知识分子们的某种文化危机意识与生存意识。对"梅兰芳表演体系"之美学资源的源始性加以追究的意图并不在于判断体系本身是否成立,或论断它是否应当存在,而更宜将之理解为是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建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 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体系 重表情 合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