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植被碳储量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牟长城 庄宸 +4 位作者 韩阳瑞 张晓亮 佟静秋 程家友 曹万亮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29-536,共8页
运用采伐试验与相对生长方程法,设定5个处理,分别为:未透光(对照)、轻度择伐(25%)、中度择伐(50%)、强度择伐(75%)、全透光(100%)(抚育强度指蓄积量采伐比例)研究了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 运用采伐试验与相对生长方程法,设定5个处理,分别为:未透光(对照)、轻度择伐(25%)、中度择伐(50%)、强度择伐(75%)、全透光(100%)(抚育强度指蓄积量采伐比例)研究了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结果表明:①透光抚育使其植被生物量(154.86±9.84~217.56±4.90t·hm-2)显著降低,轻、中、强度择伐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且相近(21.1%-28.8%),全透光降低幅度相对较小(12.5%);②透光抚育对其乔木层(404.53±1.28—479.64±7.22g·kg-1)、灌木层(454.87±9.82—474.52±5.82g·kg-1)、草本层(401.24±8.65-419.52±7.98g·kg。)和凋落物层(348.91±13.21~376.03±12.36g·kg。)碳含量的影响并不同,降低了红松、家榆、紫椴树干碳含量(2.3%~6.1%,P〈0.05)和蒙古栎、紫椴与家榆树枝与树叶碳含量(2.6%~12.7%,P〈0.05)及灌木层碳含量(3.5%-3.6%,P〈0.05),但提高了红松树枝与树叶碳含量(5.4%~7.7%,P〈0.05);③透光抚育使其植被碳储量(68.38±1.78~97.40±2.98t·C/hm-2)显著降低,轻、中、强度择伐降低幅度相对较大且相近(22.5%~29.8%),全透光降低幅度最小(16.1%)。因此,从维持其植被碳库考虑,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采取中低强度择伐或小范围上层全透光方式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栽针保阔”红松林 植被碳储量 透光抚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针保阔”红松林不同透光强度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徐蕊 牟长城 +1 位作者 李婉姝 吴云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33,共4页
以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林区近30a不同透光抚育强度"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不同透光强度(郁闭度0.2、0.4、0.6)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 以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林区近30a不同透光抚育强度"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不同透光强度(郁闭度0.2、0.4、0.6)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透光强度下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径级分布、蓄积生产力、年均生长量、物种多样性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大,树种组成结构发生改变,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先锋树种的地位不断降低;群落小径材比例依次下降,中径材比例依次提高,并出现一定比例大径材;下层红松阔叶混交林蓄积生产力逐渐增加;群落建群种红松直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呈递增趋势;中等透光抚育强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采取"栽针保阔"与不同透光抚育强度相结合方式恢复的次生林,均形成了红松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证实透光抚育是加速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恢复的有效途径,综合考虑采取中度以上透光抚育强度(郁闭度0.4以下)更有利于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针保阔”红松林 透光强度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晓亮 牟长城 +5 位作者 张小单 韩阳瑞 庄宸 曹万亮 程家友 郑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2-30,共9页
运用采伐试验方法,研究上层透光抚育(对照为栽针未采伐、轻度透光抚育(25%)、中度透光抚育(50%)、强度透光抚育(75%)、全透光(100%),透光抚育强度是指蓄积比例)对长白山中期(33年生)"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及凋落物碳储... 运用采伐试验方法,研究上层透光抚育(对照为栽针未采伐、轻度透光抚育(25%)、中度透光抚育(50%)、强度透光抚育(75%)、全透光(100%),透光抚育强度是指蓄积比例)对长白山中期(33年生)"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及凋落物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土壤密度((0.83±0.02)^(1.15±0.03)g/cm3)与土壤碳含量((43.36±1.60)^(70.26±1.94)g/kg)具有影响。中度透光抚育显著降低了其土壤密度(8.4%,P<0.05),但显著提高了其土壤碳含量(14.9%,P<0.05);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显著提高了土壤密度(23.3%和27.1%,P<0.05),但也显著降低了土壤碳含量(23.7%和29.1%,P<0.05);而轻度透光抚育对土壤密度与土壤碳含量均无显著影响。透光抚育对长白山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土壤碳储量((13.12±1.57)^(23.46±2.03)kg/m2)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中度透光抚育使其土壤碳储量显著提高了12.8%(P<0.05),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使其显著降低了29.9%和36.9%(P<0.05),而轻度透光抚育对其并无显著影响。透光抚育对于其凋落物碳储量((2.13±0.39)^(2.82±0.37)t/hm2)的影响相对较大;轻、中度透光抚育较对照提高了8.1%和19.5%,但仅有中度透光抚育提高显著(P<0.05),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样地较对照样地降低了3.8%和9.8%,仅有全透光降低显著(P<0.05)。因此,中度透光抚育能够提高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土壤碳储量及凋落物碳储量,强度透光抚育与全透光则会降低其土壤碳储量(皆伐也会降低其凋落物碳储量),故从维持或提高"栽针保阔"红松林土壤碳储量考虑,采取中低度透光抚育方式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 “栽针保阔”红松林 土壤碳储量 透光抚育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光抚育对长白山“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和凋落物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晓亮 牟琦 +3 位作者 牟长城 张小单 庄宸 韩阳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3期818-822,共5页
[目的]为加快阔叶红松林恢复,完善“栽针保阔”恢复理论体系,并为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采伐试验方法,研究上层透光抚育(对照一栽针未采伐、轻度采伐-25%、中度采伐-50%、强度采伐-75%、皆伐-100%,采伐... [目的]为加快阔叶红松林恢复,完善“栽针保阔”恢复理论体系,并为阔叶红松林恢复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采伐试验方法,研究上层透光抚育(对照一栽针未采伐、轻度采伐-25%、中度采伐-50%、强度采伐-75%、皆伐-100%,采伐强度是指蓄积比例)对长白山中期(33年)“栽针保阔”红松林群落结构、群落蓄积量及凋落物的影响规律。[结果]①随着择伐强度增大,红松的重要值逐渐上升(0.364%~0.732%),红松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逐渐上升,而阔叶树种重要值却不断下降。②轻、中度择伐较对照凋落物量(6.11±0.42~7.45±0.79t/hm^2)显著提高了8.6%和13.7%(P〈0.05),强度择伐和皆伐降低1.2%和6.7%,但仅皆伐降低显著(P〈0.05);对于凋落物碳储量,中度择伐使其凋落物碳储量(2.13±0.39~2.82±0.37t/hm^2)较对照提高19.5%(P〈0.05),皆伐使其降低9.8%(P〈0.05)。⑧皆伐、强度择伐、中度择伐和轻度择伐蓄积量(221.2~260.6m^3/hm^2)较对照群落分别提高了26.9%、19.5%、15.9%和7.7%,且均与对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对于红松蓄积量(36.6~184.4m^3/hm^2),皆伐、强度择伐、中度择伐、轻度择伐依次较照样地提高了5.0、4.1、2.8、1.9倍,且均与对照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从促进林分稳定性、维持凋落碳储量及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综合考虑,采伐强度应以中低度透光方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光抚育 “栽针保阔”红松林 群落结构 凋落物 蓄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光抚育强度对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王亚辉 牟长城 +2 位作者 杨智慧 刘珽 李轩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54-64,共11页
【目的】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长期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对照(未采伐未栽针)、轻度透光抚育(伐除上... 【目的】揭示透光抚育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长期碳汇的影响规律,为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与碳/氮分析测定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对照(未采伐未栽针)、轻度透光抚育(伐除上层蓄积1/7)、中度透光抚育(伐除上层蓄积1/5)、强度透光抚育(伐除上层蓄积1/4))下的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杨桦次生林冠下栽植红松35年,透光抚育30年)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与土壤)、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与年净固碳量,揭示透光抚育强度对“栽针保阔”红松林中长期碳汇作用的影响规律及机制。【结果】(1)透光抚育30年后,各透光抚育强度使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的植被碳储量((81.15±3.63)~(100.24±1.10)t/hm^(2))显著降低了14.7%~19.0%(P<0.05),但各透光抚育强度之间却无显著差异性(源于上层阔叶树碳储量随透光抚育强度呈递减趋势(21.1%~31.2%),冠下红松却呈递增趋势(39.0%~107.4%))。(2)各透光抚育强度均使其土壤碳储量((108.32±6.27)~(121.42±11.75)t/hm^(2))与对照相近(−8.4%~2.7%,P>0.05),但轻度、中度和强度透光抚育却改变了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水平分布上土壤表层碳储量随透光抚育强度增大而递减;垂直分布上轻度和中度透光抚育使其由对照的上>中≈下转化为上>中>下或上≈中>下)。(3)轻度透光抚育使其生态系统碳储量((189.47±5.16)~(218.44±10.65)t/hm^(2))已得到恢复(−5.3%,P>0.05),但中度和强度透光抚育仍使其较对照显著降低9.3%和13.3%(P<0.05),且3者均使其生态系统碳储量分配比例略有改变(植被碳储量占比降低3.06%~4.57%)。(4)轻度透光抚育使其植被年净初级生产力NPP((8.02±0.79)~(9.51±0.79)t/hm^(2))和年净固碳量VNCS((3.72±0.37)~(4.42±0.37)t/hm^(2))已得到恢复(−11.5%和−9.7%,P>0.05),而中度和强度透光抚育却使其仍显著低于对照15.4%~15.7%和14.0%~15.8%(P<0.05),但各透光抚育强度之间也无显著差异性(源于上层阔叶树种年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随透光抚育强度呈递减趋势(20.8%~25.6%和19.3%~24.5%),冠下红松年净初级生产力和年净固碳量却呈递增趋势(0.90~1.12 t/hm^(2)和0.43~0.52 t/hm^(2)))。【结论】轻度透光抚育30年后小兴安岭“栽针保阔”红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年净固碳量已得到恢复,而中、强度透光抚育使两者显著降低9.1%~14.3%和14.3%~16.7%,故从维持森林碳汇角度考虑在次生林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经营实践中采取低强度透光抚育方式比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光抚育强度 碳储量 “栽针保阔”红松林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强度对不同林型“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智慧 牟长城 +2 位作者 王亚辉 李轩男 刘珽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32,共14页
【目的】揭示透光抚育对不同林型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影响规律,为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及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3种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白桦... 【目的】揭示透光抚育对不同林型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影响规律,为恢复地带性顶极植被阔叶红松林提供依据。【方法】运用静态箱-气相色谱分析及相对生长方程法,同步测定小兴安岭3种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蒙古栎红松林、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冠下栽植红松25~35年及透光抚育25~30年)在不同透光抚育强度(对照、轻度透光抚育、强度透光抚育)下的土壤异养呼吸净碳排放量(CO_(2)和CH_(4))、植被年净固碳量及相关环境因子(温度、土壤含水率、有机碳、全氮等),并依据生态系统净碳收支,确定林型和透光抚育强度对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碳源/汇的影响规律及其机制。【结果】(1)3种林型土壤CO_(2)年均通量(159.94~207.43 mg/(m^(2)·h))既受透光抚育强度影响(强度透光抚育使蒙古栎红松林显著提高18.9%),也受林型影响(对照林分白桦红松林显著大于蒙古栎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轻、强度透光抚育下3种林型相近);各透光抚育强度对3者的土壤CH4年均通量(-0.047~-0.028 mg/(m^(2)·h))无显著影响,但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2)轻、强度透光抚育对3种林型的植被年净固碳量(1.66~3.99 t/(hm^(2)·a))无显著影响,但在各透光抚育强度下白桦红松林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105.4%~124.1%和31.0%~32.6%),山杨红松林又显著高于蒙古栎红松林(55.7%~71.1%);(3)轻度透光抚育对蒙古栎红松林(-1.93~-1.12 t/(hm^(2)·a))、白桦红松林(-0.13~0.46 t/(hm^(2)·a))和山杨红松林(-1.03~-0.65 t/(hm^(2)·a))碳汇已无显著影响,而强度透光抚育的影响程度和方向与林型密切相关(蒙古栎红松林源强显著提高72.3%,白桦红松林由碳汇转化为弱源,山杨红松林源强变大但差异性不显著)。【结论】因此,从中期“栽针保阔”红松林维持森林碳汇方面考虑,对恢复较快的白桦红松林和山杨红松林可以采取强度透光抚育,而对恢复较慢的蒙古栎红松林则适宜采取轻度透光抚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小兴安岭 “栽针保阔”红松林 碳源/汇 林型 透光抚育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