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移殖“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监测五里湖重金属污染 被引量:12
1
作者 陈修报 苏彦平 +1 位作者 刘洪波 杨健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5-231,共7页
移殖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和污染本底值低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至太湖五里湖,并以仍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每3个月回收蚌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 移殖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和污染本底值低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至太湖五里湖,并以仍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每3个月回收蚌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研究了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对重金属的积累与特定的季节/时间密切相关,在夏季的含量明显低于春季.移殖五里湖3个月蚌样中Mo和Tl的含量显著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5),而前者Ba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P<0.05).移殖五里湖6个月蚌样中As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重金属污染指数(MPI)和我国及国际上的相关限量标准评价显示,五里湖和南泉基地水体中重金属的含量处于相同水平,重金属污染均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移殖 生物监测 重金属 生物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标准化”背角无齿蚌的急性毒性及脂质过氧化和DNA损伤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修报 刘洪波 +2 位作者 苏彦平 姜涛 杨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960-1967,共8页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镉(Cd^(2+))的毒性效应,研究了Cd^(2+)对钩介幼虫(<24 h,平均壳长0.25 mm)、稚蚌(<5 d,平均壳长0.27 mm)和幼蚌(6 mon...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镉(Cd^(2+))的毒性效应,研究了Cd^(2+)对钩介幼虫(<24 h,平均壳长0.25 mm)、稚蚌(<5 d,平均壳长0.27 mm)和幼蚌(6 months,平均壳长50 mm)的急性毒性,并针对Cd^(2+)积累的靶器官——鳃,分析了幼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成蚌(48 months,平均壳长85 mm)DNA损伤(OTM)对Cd^(2+)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Cd^(2+)对钩介幼虫24 h半效应浓度(EC50)为0.001 8 mg·L^(-1),对稚蚌和幼蚌96 h EC50分别为0.004 7、4.5 mg·L^(-1);Cd^(2+)浓度0.05 mg·L^(-1)和0.5 mg·L^(-1)暴露组MDA含量随时间延长呈降低的趋势,MDA含量变化与Cd^(2+)浓度之间不相关(P>0.05);OTM随暴露时间的延长呈升高的趋势,OTM变化和Cd^(2+)浓度之间表现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5)。研究认为,钩介幼虫和稚蚌有作为Cd^(2+)的灵敏受试物种的潜力,幼蚌和成蚌适于Cd^(2+)污染的监测与评价,OTM可作为Cd^(2+)污染预警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生活史阶段 急性毒性 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太湖五里湖重金属污染的主动监测 被引量:5
3
作者 陈修报 苏彦平 +1 位作者 刘洪波 杨健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57-863,共7页
将人工繁育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移殖至太湖五里湖,并以仍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进行为期9个月的主动监测研究.每3个月回收一次蚌样,应用电感耦... 将人工繁育的"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移殖至太湖五里湖,并以仍养殖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进行为期9个月的主动监测研究.每3个月回收一次蚌样,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15种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南泉基地对照组和五里湖移殖组的蚌样对重金属均产生了明显的生物积累.培养3个月的五里湖移殖组蚌样中As的含量显著高于同期南泉基地对照组,而前者Mn、Fe、Zn和Ba含量显著低于后者;培养6个月的五里湖移殖组蚌样中Al和Pb的含量显著低于同期南泉基地对照组;培养9个月的五里湖移殖组蚌样中Pb含量显著低于同期南泉基地对照组.然而,南泉基地对照组和五里湖移殖组蚌样中重金属(Cr、Cu、As、Cd和Pb)含量均低于我国及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培养3、6和9个月的南泉基地对照组及五里湖移殖组蚌样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分别为1.8、1.8,2.4、2.1和8.3、16.8,均值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0.0218、0.0289,0.0337、0.0218和0.0560、0.0732,属于正常背景水平,并且两水体蚌样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和均值综合污染指数无显著差异,提示五里湖和南泉基地均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主动监测 重金属 生物积累 太湖五里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不同组织对镉的脂质过氧化响应特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修报 刘洪波 +2 位作者 苏彦平 姜涛 杨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190-192,共3页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镉(Cd)的脂质过氧化响应的组织特异性,根据Cd对幼蚌的安全浓度设定0.005、0.050、0.500 mg/L的浓度梯度,暴露48、96 h后测... 为了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的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镉(Cd)的脂质过氧化响应的组织特异性,根据Cd对幼蚌的安全浓度设定0.005、0.050、0.500 mg/L的浓度梯度,暴露48、96 h后测定斧足、内脏团、外套膜和闭壳肌中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不同组织MDA总体呈现出"诱导—抑制"的变化趋势;外套膜MDA与Cd表现出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闭壳肌MDA与暴露时间具有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P<0.05)。研究认为,"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外套膜和闭壳肌分别适宜作为基于MDA预警、监测渔业生态环境Cd污染程度和污染时间动态的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组织 丙二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水背角无齿蚌Sox2 cDNA克隆、表征及其对双酚A诱导损伤的响应
5
作者 薛士鹏 连云峰 +1 位作者 王奇正 夏西超 《生态毒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7-298,共12页
Sox2是一种胚胎干细胞抗原,对早期胚胎发育、组织稳态和免疫调节都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从淡水双壳动物背角无齿蚌体内克隆出一个完整的Sox2 cDNA序列,并命名为AwSox2。通过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分析双酚A(BPA)处理后的睾丸组织... Sox2是一种胚胎干细胞抗原,对早期胚胎发育、组织稳态和免疫调节都至关重要。在本研究中,从淡水双壳动物背角无齿蚌体内克隆出一个完整的Sox2 cDNA序列,并命名为AwSox2。通过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分析双酚A(BPA)处理后的睾丸组织变化。使用实时定量PCR测定了BPA、脂多糖(LPS)和聚肌胞苷酸(Poly I:C)激发条件下的AwSox2表达水平。AwSox2的全长cDNA含有一个由927个核苷酸组成的可读框,具有Sox2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在BPA处理组中观察到明显的精子细胞变性和不规则排列,以及聚集死亡和缠结精子细胞。BPA处理可导致背角无齿蚌睾丸中的AwSox2表达出现剂量依赖性的上调。此外,与对照组相比,LPS和Poly I:C(免疫激发剂)处理显著诱导肝胰脏、鳃和血细胞中AwSox2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AwSox2上调与BPA处理导致的精原干细胞凋亡以及双壳动物背角无齿蚌针对LPS和Poly I:C激发的免疫防御能力增强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对BPA对环境污染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酚A 背角无齿 免疫应答 AwSox2 细胞凋亡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幼蚌对水体铜的吸收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凯 陈修报 +2 位作者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4,共6页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 为了探究在不同浓度铜(Cu)暴露下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对水体Cu的吸收特征,选定对Cu吸收能力更强的幼蚌作为实验对象,依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梯度2.0、1.0、0.1、0.01和0.005 mg·L^(-1),进行24 h Cu暴露实验及水体Cu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随暴露浓度的升高,幼蚌Cu吸收效率迅速升高,最高值出现在2.0 mg·L^(-1)暴露组为(0.69±0.11)μg/(g·h);幼蚌Cu去除率总体呈现出降低趋势,其中0.005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高为84.8%,1.0 mg·L^(-1)暴露组去除率最低为28.9%。综上所述,背角无齿蚌幼蚌具有较强的Cu吸收能力,表明其在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防控方面以及开发作为监测评价淡水渔业水域环境Cu污染的模式生物方面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吸收效率 去除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铁蛋白基因的克隆及Fe^(3+)和Cd^(2+)对其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薛士鹏 连云峰 +1 位作者 刘庆春 夏西超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212,共12页
铁蛋白在参与铁稳态调控、细胞增殖、蛋白质翻译和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了探讨Fe^(3+)和Cd^(2+)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分子毒理效应,克隆出AwFer1和AwFer2全基因序列,分析Fe^(3+)和Cd^(2+)对AwFer1和AwFer2表达... 铁蛋白在参与铁稳态调控、细胞增殖、蛋白质翻译和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了探讨Fe^(3+)和Cd^(2+)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分子毒理效应,克隆出AwFer1和AwFer2全基因序列,分析Fe^(3+)和Cd^(2+)对AwFer1和AwFer2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本研究中AwFer1包含780个碱基的核苷酸序列,174个氨基酸编码的开放阅读框;AwFer2包含874个碱基的核苷酸序列,174个氨基酸组成的开放阅读框。AwFer1和AwFer2具有高度保守的铁反应元件序列,5’非编码区共有序列上游存在一个CAGUGA茎环结构和2个凸起点,蛋白序列包括一个铁结合区域标签(59EEREHAEKFMKYQNKRGGR77)。与对照组相比,Fe^(3+)和Cd^(2+)处理组动物肝胰脏和鳃中AwFer1和AwFer2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以上结果表明,Fe^(3+)和Cd^(2+)处理对背角无齿蚌AwFer1和AwFer2表达水平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其原因与维持机体内铁的稳态效应和免疫防御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AwFer1 AwFer2 铁稳态 免疫防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与生长特征研究
8
作者 胡蓓娟 邱齐骏 +2 位作者 刘栋梁 吴员发 李桃秋 《江西水产科技》 2024年第6期7-9,39,共4页
为充分保护和恢复背角无齿蚌这一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探索分析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的可行性,笔者经多年试验和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多数地区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弥补自然繁殖之不足,有效模拟和控制适宜的繁殖环境,... 为充分保护和恢复背角无齿蚌这一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满足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探索分析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的可行性,笔者经多年试验和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多数地区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弥补自然繁殖之不足,有效模拟和控制适宜的繁殖环境,提高背角无齿蚌的蚌苗年产出量。另外,基础生长指标中壳长与壳高皮尔逊相关性最高,说明壳长与壳高增长最为贴近;体重增长与壳宽相关性最高,说明在蚌苗增重过程中,壳宽与之呈最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不仅对背角无齿蚌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贝类的人工繁殖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人工繁殖 壳宽长比 皮尔逊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幼蚌心率对镉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陈修报 王安琪 +2 位作者 郑浩然 刘洪波 杨健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6-192,共7页
为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幼蚌的心率对镉(Cd)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在“非致死/非损伤”条件下,研究从心跳清晰可见至贝壳不再透明的典型生长阶段的早期幼蚌:EJ1[25日龄... 为探究“淡水贝类观察”研究体系专用指示生物“标准化”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幼蚌的心率对镉(Cd)暴露胁迫的响应及预警评估,在“非致死/非损伤”条件下,研究从心跳清晰可见至贝壳不再透明的典型生长阶段的早期幼蚌:EJ1[25日龄,壳长为(1.5±0.1)mm]、EJ2[55日龄,壳长为(10.5±0.6)mm]、EJ3[70日龄,壳长为(20.4±0.9)mm]和EJ4[85日龄,壳长为(30.0±2.0)mm]的心率规律,进而探索EJ4心率对不同浓度Cd2+(0.0025、0.005、0.025、0.1和0.5 mg/L)的毒性响应特征。结果显示,早期幼蚌心率总体无显著日变化(P>0.05);心率与日龄和壳长之间均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心率和暴露时间仅在0.0025和0.5 mg/L的Cd^2+暴露组之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所有暴露组的心率和暴露浓度之间均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本研究表明,利用“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幼蚌的心率对Cd^2+浓度的响应特征,有潜力开发出基于心率为指示的新型水质Cd^2+污染预警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早期幼 心率 毒性响应 污染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背角无齿蚌对麦粉浜河道重金属污染监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洋 陈修报 +2 位作者 刘洪波 姜涛 杨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67-274,共8页
为评价江苏太仓市麦粉浜河道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响应国家河长制的政策,作者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的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且污染本底值较低的监测专用背角无齿蚌)移殖至麦粉浜河道作为"监测组",... 为评价江苏太仓市麦粉浜河道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状况,响应国家河长制的政策,作者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人工繁育的生物因子相同、遗传质量稳定且污染本底值较低的监测专用背角无齿蚌)移殖至麦粉浜河道作为"监测组",并以仍养在未受污染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的同批蚌作为"对照组",进行连续3个月的主动监测研究。逐月采集水样、蚌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同步分析13种重金属(包括重金属Al、Cr、Mn、Fe、Ni、Cu、Zn、Mo、Cd、Ba、Tl、Pb和类金属As)含量变化动态。结果表明:南泉基地和麦粉浜河道水样中重金属含量总体低于《地表水水质标准》(GB 3838-2002);南泉基地和麦粉浜河道蚌样的均值污染指数(AP)分别为0.0633~0.0995和0.1076~0.1669,总体处于正常背景水平(AP<0.2),然而麦粉浜河道蚌样的Pb残留量指数(Ⅰ)达到0.3273~0.3977,处于轻度污染水平(0.2≤Ⅰ<0.6)。提示麦粉浜河道总体未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但Pb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粉浜河道 重金属 “标准化”背角无齿蚌 主动监测 污染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摄食率及对水中叶绿素a清除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丁涛 李林 +2 位作者 彭亮 左艳霞 宋立荣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9-786,共8页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 椭圆背角无齿蚌是云南滇池的一种主要贝类物种。为探索该物种应用于滇池水体生物操纵的可行性,采用半野外模拟和原位围隔的方法,文章研究了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及对水中Chla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在23—28℃的温度范围内,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IR)和湿重(W)呈现显著的相关冪指数关系:IR=aWb,1龄蚌和3龄蚌符合下列关系式:IR=6.2283X0.45,(R2=0.94);IR=0.0002X2.2,(R2=0.93)。3龄蚌的摄食率高于1龄蚌,且随生物量的增加摄食率有所减少。实验同时证明,背角无齿蚌有良好的清除水体中Chla的效果,对降低CODMn、TP含量同样具有较好的效果,且3龄蚌优于1龄蚌。通过方差分析综合分析得出,在生物量为4.17只/m3时,清除水体Chla的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池 背角无齿 摄食率 围隔 Chl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滤食对营养盐和浮游藻类结构影响的模拟 被引量:32
12
作者 杨东妹 陈宇炜 +1 位作者 刘正文 吴庆龙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28-234,共7页
利用微型生态系统研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对微型生态系统水柱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蚌的高强度滤食:(1)减少微型生态系统中悬浮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了水柱中的溶解性氮、磷含... 利用微型生态系统研究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对微型生态系统水柱中不同形态氮磷浓度和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蚌的高强度滤食:(1)减少微型生态系统中悬浮态氮的含量,明显增加了水柱中的溶解性氮、磷含量,但是对总氮、总磷和正磷酸盐含量没有显著影响;(2)显著减少所有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生物量,提高水体透明度,同时迅速改变微型生态系统中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降低了微囊藻等蓝藻的数量及其所占的相对百分比,而绿藻所占的比例迅速上升;(3)导致微型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上行效应(Bottom-up effects)在浮游藻类与营养盐的关系方面发生了变化,实验组水柱中氮、磷含量与浮游藻类的相关关系显著降低;(4)并不能有效降低微型生态系统的富营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态系统 背角无齿 浮游藻类 生物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背角无齿蚌血细胞培养 被引量:12
13
作者 石安静 邱安东 +3 位作者 唐敏 余燕萍 张洪渊 町井昭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6-122,共7页
用新设计的培养基培养了圆背角无齿蚌的血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了活体观察及扫描电镜摄影。发现培养的血细胞有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前三者均能伸出长的伪足和突起,与瓶壁紧密贴附,呈体外培养的成纤... 用新设计的培养基培养了圆背角无齿蚌的血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进行了活体观察及扫描电镜摄影。发现培养的血细胞有无颗粒细胞、颗粒细胞、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前三者均能伸出长的伪足和突起,与瓶壁紧密贴附,呈体外培养的成纤维细胞型;后者呈圆形,不与瓶壁贴附;四者的比例约为4:2:3:1。在活体内注射或在培养基上加入PHA和ConA,培养2—7d中,每天取部分供加入秋水仙素,用空气干燥法制片,作染色体观察,但未观察到转化细胞和有丝分裂相。研究结果表明,圆背角无齿蚌的颗粒细胞、无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在体外贴附玻璃表面的特征与高等动物的巨噬细胞类似。而不贴瓶的圆形细胞与高等动物的淋巴细胞类似。但在体外培养均不能繁殖,它们可能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血细胞 培养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污染背景生境中背角无齿蚌的重金属积累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陈修报 苏彦平 +2 位作者 孙磊 刘洪波 杨健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60-1067,共8页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无明显外源污染)、太湖梅梁湾(历史上污染较为严重)以及云南茈碧湖(高原洁净湖泊)生境中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对象,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蚌样软组织中15...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基地(无明显外源污染)、太湖梅梁湾(历史上污染较为严重)以及云南茈碧湖(高原洁净湖泊)生境中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对象,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分析了蚌样软组织中15种重金属(Al、Cr、Mn、Fe、Co、Ni、Cu、Zn、As、Mo、Ag、Cd、Ba、Tl和Pb)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南泉基地养殖蚌中Al、Cr、Mn、Fe、Ni、Cu、Zn、As、Cd和Ba的含量显著低于梅梁湾野生蚌(P<0.05),茈碧湖野生蚌中Al、Mn、Ni、Cu、Zn、As、Cd、Ba和Pb的含量显著低于梅梁湾蚌样(P<0.05),但前者Mo和Tl的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南泉基地蚌样中Cr、Fe、Mo和Tl的含量显著低于茈碧湖蚌样(P<0.05),而Cu、As和Pb的含量显著高于后者(P<0.05)。梅梁湾、南泉基地和茈碧湖蚌的金属污染指数(MPI)分别为11.1、1.8和1.0,显示出南泉基地养殖蚌重金属总体污染水平很低,与生活于洁净水体茈碧湖中蚌的情况相近,而远低于采自太湖梅梁湾蚌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重金属 生物积累 监测 水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背角无齿蚌体内滴滴涕和六六六的残留 被引量:9
15
作者 边学森 刘洪波 +2 位作者 甘居利 李荣 杨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2-56,共5页
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选定2003年3月采自太湖五里湖水域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含量。除β型外,α型、γ型和6型HCH异构体及p,p’-DDE,o,p’-DD... 作为建立淡水“贝类观察”体系的初步尝试,选定2003年3月采自太湖五里湖水域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内滴滴涕(DDT)和六六六(HCH)含量。除β型外,α型、γ型和6型HCH异构体及p,p’-DDE,o,p’-DDT,p,p’-DDD,p,p’-DDT均在蚌样本中明显检出。∑DDTs湿重含量5.86~14.13ng·g^-1[平均(9.27±3.04)ng·g^-1],高于∑HCHs湿重含量2.45~6.46ng·g^-1[平均(4.00±1.22)ng·g^-1]。p,p’-DDE、p,p’-DDD与α型、γ型HCH异构体分别为∑DDTs和∑HCHs的优势组分,说明太湖五里湖水域目前DDT的污染源可能很少,但存在较明显的新输入HCH。各蚌样的残留水平没有超过农业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布的最大限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滴滴涕 六六六 五里湖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组织中的元素分布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李威 杨健 +3 位作者 陈修报 赵颖 苏彦平 刘洪波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97-603,共7页
利用Agilent7500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研究了18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Pb)在背角无齿蚌5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足、鳃和内脏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鳃中元素的浓... 利用Agilent7500ce型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研究了18种元素(Na、Mg、K、Ca、Zn、Mn、Fe、Al、Cu、Cr、Co、Ni、As、Se、Mo、Ag、Tl、Pb)在背角无齿蚌5种组织(外套膜、闭壳肌、足、鳃和内脏团)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体上鳃中元素的浓度最高,内脏团和外套膜次之,足和闭壳肌中较低。Ca、Mn、Mg、Zn、Al、Cu、Ni、As和Se9种元素浓度均在鳃中最高,Na在外套膜中浓度最高,K在足中浓度最高,Fe和Pb在内脏团中浓度最高。元素负荷量的绝大部分存在于重量较大的鳃和内脏团中,但近50%的Na却积累于外套膜、闭壳肌和足中。背角无齿蚌不同组织或器官对元素的积累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元素 组织 浓度 负荷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湖移殖背角无齿蚌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 被引量:12
17
作者 孙磊 陈修报 +3 位作者 苏彦平 刘洪波 倪乐意 杨健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3-208,共6页
贝类具有分布广泛、活动性差、对污染物耐受性强等特点被作为“生物指示物”,广泛用于监测水体中持久性污染物的背景[1],如著名的“贻贝观察[2]”(Mussel Watch)监测工作等。近年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贝类移殖监测”的尝试由于具有将... 贝类具有分布广泛、活动性差、对污染物耐受性强等特点被作为“生物指示物”,广泛用于监测水体中持久性污染物的背景[1],如著名的“贻贝观察[2]”(Mussel Watch)监测工作等。近年来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贝类移殖监测”的尝试由于具有将贝移殖到待测地点[3]、免受水体理化(盐度等)条件的影响[4]、能够评价可控时间段内的污染情况等优点[3,5,6]逐渐受到了重视。2003年以来笔者研究室利用野生淡水背角无齿蚌系统进行了太湖重金属[7-9]的“淡水贝类观察”研究,成功证明了背角无齿蚌适于监测淡水中持久污染物的生物积累。然而由于野生背角无齿蚌有可能规格不一,污染背景的个体差异过大,甚至在某些待测水域已无法采样等不足,因此野外采样的监测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针对相关问题,笔者研究室近期应用人工繁育技术成功建立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养殖种群。其个体具有亲本来源相同,污染背景相同且可控于低水平,大小规格相同等特点。此外,养殖的三角帆蚌个体还被移殖到太湖中进行了环境重金属监测的可行性研究[10]。本研究首次将“标准化”背角无齿蚌个体移殖到武汉市东湖水域,以期了解东湖中重金属污染的背景,以及探究重金属在背角无齿蚌体内生物积累的动态。东湖位于武汉东北部,面积32 km2,平均水深2.5 m[11],刘振东等研究发现东湖周围的人类活动是最主要重金属污染源,56%污染来自工业燃烧尘埃,东湖的主体湖区沉积物污染为轻度污染[12]。本研究拟将移殖到东湖的个体和作为对照无锡市南泉养殖基地养殖的同一批次的个体进行对照,通过定时采样分析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差异来监测移殖对蚌个体重金属积累的空间和时间的变化特征,以期为今后大规模的野外移殖监测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重金属 生物积累 移殖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角无齿蚌碱性碳酸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5
18
作者 张洪渊 刘克武 +2 位作者 石安静 龚由彬 罗胜清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7-62,共6页
作者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外套膜匀浆,经正丁醇抽提、盐析、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得到了比活力为149.6单位/mg蛋白的酶制品。通... 作者对背角无齿蚌外套膜的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对其动力学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外套膜匀浆,经正丁醇抽提、盐析、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等步骤,得到了比活力为149.6单位/mg蛋白的酶制品。通过动力学方法测得其最适pH值为9.5,最适温度为40℃,以磷酸苯二钠作底物的Km值为0.57mmol/L。Mg2+、Ca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Cu2+、Zn2+、KH2PO4、EDTA和巯基乙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外套膜 碱性磷酸碱 分离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对背角无齿蚌主要组织谷胱甘肽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杨惠珍 刘娜 +2 位作者 李涌泉 卫晓溪 王兰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为了进一步探明谷胱甘肽系统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防御作用,根据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96 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5个染毒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对照组,处理24、48、72、96 h分别测定鳃... 为了进一步探明谷胱甘肽系统对镉引起的氧化损伤的防御作用,根据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woodiana)96 h镉的半致死浓度,设置5个染毒组(4.22、8.43、16.86、33.72、67.45 mg·L-1)和1个对照组,处理24、48、72、96 h分别测定鳃与肝脏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48 h、4.22 mg·L-1处理组鳃中GSSG含量出现显著性升高(P<0.05)外,GSH和GSSG含量均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GSH/GSSG比值在低浓度(4.22、8.43 mg·L-1)处理组先降后升,在高浓度(33.72、67.45 mg·L-1)处理组则逐渐下降,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在24 h鳃中GST活性呈梯度型降低(P<0.01);在48、72、96 h 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在低浓度组升高、高浓度组降低,呈现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鳃中GR活性在48 h、8.43 mg·L-1,72 h、67.45 mg·L-1和96 h、4.22 mg·L-1处理组出现显著性升高。随着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肝脏中GSH含量和GSH/GSSG比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P<0.05,P<0.01)。肝脏中GST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24 h、4.22 mg·L-1处理组GST活性达到最高。同一时间,随着镉浓度的升高,肝脏中GST活性逐渐降低。肝脏中GR活性整体呈升高趋势且有显著性或极显著性差异(P<0.05,P<0.01),在72 h、4.22 mg·L-1处理组浓度达到最高。研究表明,肝脏中GSH含量的变化对镉引起的损伤反应灵敏且发挥了重要作用,GST解毒酶对镉的毒性反应灵敏,且肝脏较鳃的反应迅速。GSH含量、GST活性和肝脏分别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生化指标和靶器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角无齿 肝脏 谷胱甘肽 含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五里湖水域背角无齿蚌中汞的残留 被引量:15
20
作者 刘洪波 杨健 甘居利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411-415,共5页
作为建立淡水环境下持久性污染物"背角无齿蚌观察"体系的又一尝试,利用NIC汞分析仪(MA-2000型)对采自太湖污染最严重水域——五里湖代表样点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及用于对照的底泥中重金属汞的残留进行了测定。结... 作为建立淡水环境下持久性污染物"背角无齿蚌观察"体系的又一尝试,利用NIC汞分析仪(MA-2000型)对采自太湖污染最严重水域——五里湖代表样点的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及用于对照的底泥中重金属汞的残留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汞在背角无齿蚌和底泥样本中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005mg.kg-1干重和0.135mg.kg-1干重;浓度范围分别为0.000~0.011mg.kg-1干重和0.063~0.227mg.kg-1干重。蚌样和底泥样本中汞的残留浓度均明显低于国家相关的食品卫生(GB2762—1994)、限量标准(NY5073—2001),或农用淤泥(GB4284—1984)、土壤环境质量(GB15618—1995)标准。另外,底泥样本中汞的地积累指数(Igeo)仅为-1.96。两类样本中汞的残留状况一致反映出目前太湖五里湖水域汞的污染程度很低。近年来五里湖全湖水域的清淤工程应该是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同样点汞浓度的地理差异仅在底泥样本中达到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 背角无齿 残留 五里湖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