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杂文文体考辨 被引量:9
1
作者 陈方竞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1-35,共15页
鲁迅是在"短评"基础上产生"杂感",又是在"杂感"基础上产生"杂文"的,梳理"杂文"的这一形成过程,可见其有"短评"和"杂感"不具备的特征。这种情况更主要体现在鲁... 鲁迅是在"短评"基础上产生"杂感",又是在"杂感"基础上产生"杂文"的,梳理"杂文"的这一形成过程,可见其有"短评"和"杂感"不具备的特征。这种情况更主要体现在鲁迅前期创作中,后期虽有所延续,但三种不同文体各自的特色在他的杂文中又常常融为一体得到表现,这在他1933年杂文文体创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鲁迅30年代中期为"杂文"正名,与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针对的又是其时京、海派联手在文坛上掀起的"小品热",由此而有他对杂文功能和作用更为确切的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评” “杂感” “杂文” 1933年杂文 “杂文”正名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小品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初文学观之变迁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
2
作者 陈才训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9-185,共7页
20世纪初,林传甲、张德瀛、窦警凡、钱基厚等文学史家,因囿于"杂文学"观,其所著文学史基本上等同于"国学史"或"国故史"。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经过一批有识之士的一再倡导和积极学术实践... 20世纪初,林传甲、张德瀛、窦警凡、钱基厚等文学史家,因囿于"杂文学"观,其所著文学史基本上等同于"国学史"或"国故史"。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经过一批有识之士的一再倡导和积极学术实践,尤其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到二、三十年代,文学史家普遍接受了源自西方的"纯文学"观。此后,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体系得以初步建立,研究面貌遂焕然一新。然而,"纯文学"观对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消极影响亦值得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初 “杂文学”观 “纯文学”观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 得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