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城市绿色创新吗——基于“本地-邻地”效应的视角 被引量:18
1
作者 罗超平 朱培伟 +1 位作者 张璨璨 陈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7-112,共16页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优化产业布局、激发创新活力、减少能源消耗以及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从理论层面系统解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并以2003—2019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本地-...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优化产业布局、激发创新活力、减少能源消耗以及促进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从理论层面系统解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作用机理,并以2003—2019年中国26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本地-邻地”效应的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创新的关系和异质性效应。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绿色创新水平的影响呈U型特征,这种非线性影响能够在特定范围内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其空间溢出边界为600 km,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的作用效应随行业结构特性、地区发展差距、资源禀赋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面板门槛回归结果显示,互联网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门槛特征,是约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创新水平影响的关键因素。鉴于此,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发展与本地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生产性服务业,注重提升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加强城市间绿色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与共享,以期实现城市绿色创新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绿色创新 “本地-邻地”效应 门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基于“本地—邻地”视角 被引量:31
2
作者 刘建民 薛妍 刘嘉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6-56,共11页
地方财政可持续是我国应对相互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社会经济问题的财政基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改变了财政收入组织方式、财政支出使用效率及财政治理效能,为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地... 地方财政可持续是我国应对相互交织的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社会经济问题的财政基础。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改变了财政收入组织方式、财政支出使用效率及财政治理效能,为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构建了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测算我国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区域差异,接着基于“本地-邻地”视角,考察了数字经济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本地的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提升;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地的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有负向影响,存在“虹吸效应”和“洼地效应”;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财政效应更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存在基于创业活跃度和财政透明度的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本地-邻地”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的多重性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江三良 鹿才保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9,共11页
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多重影响,本文对环境规制与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逐步回归法、联合显著检验法和调节效应检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效率提升的... 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多重影响,本文对环境规制与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关系及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逐步回归法、联合显著检验法和调节效应检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聚、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效率提升的多重中介机制。研究发现:环境规制有助于碳排放效率提升;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存在既有正向促进也有负向“遮掩”的多维关系;考虑时间和空间外部性,短期内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本地-邻地”溢出效应,长期来看,会抑制邻地碳排放效率提升。因此,需要发挥环境规制对城市减排的结构和效率双向激励,鼓励关联产业合理集聚,重视“本地-邻地”的产业分工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碳排放效率 多重中介机制 “本地-邻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红霞 李家琦 彭程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23,共11页
基于2006—2018年271个地级市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采用调节路径模型,检验劳动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与劳动要素配置、... 基于2006—2018年271个地级市数据,构建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并采用调节路径模型,检验劳动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别与劳动要素配置、区域协同发展存在非线性关系;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因“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差异化特征对城市劳动要素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产生了异质的“本地-邻地”效应;具有高附加值的支持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较于基础型生产性服务业对劳动要素配置和区域协同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更强;劳动要素配置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非线性关系中起中介传导作用,且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时,更易通过“扩散效应”扭转劳动要素配置中的错配表现,继而强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劳动要素配置-区域协同发展”的中介传导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劳动要素配置 协同发展 非线性 “本地-邻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