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6篇文章
< 1 2 1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田钒平 郭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9,共10页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 数字时代,以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彼此共存、相互促进,并在育人价值基点上具有高度契合性。红色文化与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深度融合,扩大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的范围;算法推荐根据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红色文化内容,满足各族群众的不同需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三维建模(3D)等数字技术,提升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参与感和认同感;跨界整合助力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氛围。红色文化数字化传播赋能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不仅需要突出各族群众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实现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还需要加强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内容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更需要完善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法律规范,引导红色文化数字智能化传播朝法治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数字智能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节: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吴兴帜 梁昭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 精神家园是人民情感依附、文化认同与心理归属的场所,通过人们具象化的社会实践得以呈现,其中共同的文化纽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媒介。春节作为中华民族主要节日之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家与国、生态与农事、礼俗与社会、祖先与神灵等各类关系的规训与恪守,以及对于家国情怀的实践。从家园遗产的视角来看,春节的原生主体是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华侨,并以“一体多元”的模式呈现;春节的内容主要关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祝愿、国家繁荣昌盛的期许、普天同庆的愿景等,而其蕴含的中国人对于个体、家庭、国家、人类社会认知的价值观则是通过节日期间各类文化事象的践行与分享来实现。从共同体的视角看,春节既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又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智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文化 中华民族 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征程上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新思考 被引量:2
3
作者 田祖国 郭良如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5-52,共8页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增强文化认同和维系民族情感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索了在新征程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应如...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增强文化认同和维系民族情感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研究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推理、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探索了在新征程场域中,民族传统体育应如何抓住新机遇和勇于面对新挑战,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出台政策和数字信息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新引擎、注入新动能、开创新赛道,并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新文化建设和数字中国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出新使命、新目标、新要求。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新举措:践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理想信念;提炼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精神符号,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创新转化,强化中华民族情感归属推进民族传统体育交往交流交融,升华中华民族认知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园、身份、名字、梦想:“四个共同”的深刻内涵及多维阐释
4
作者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身份”“名字”“梦想”的论述,生动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行动主体、内生动力、未来远景。“四个共同”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座基、道德根基和使命路基。情感维度上,... 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身份”“名字”“梦想”的论述,生动阐释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行动主体、内生动力、未来远景。“四个共同”彰显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座基、道德根基和使命路基。情感维度上,通过“四个共同”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深刻反映了各族人民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和情感相亲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道德维度上,坚持“四个共同”是集体日常行为的基本准则,更是个体修齐治平的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合格中国人的基本靶标。责任维度上,对“四个共同”不能简单理解为仅是“身份认同”,“共同家园”要唤醒各民族的自豪感,“共同名字”要激扬中国人的自强精神,“共同身份”要迸发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自为意识,“共同梦想”要确证各族儿女的自信。“四个共同”有机地将历史与未来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对内视角与对外视角相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具体的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家园 共同身份 共同名字 共同梦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景的在地经验:明清武汉私家园林营造中的“山水”借景
5
作者 赵纪军 何家鑫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6,共7页
“借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明清武汉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借景”现象,认为其不仅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经验和“借景”传统,更有丰富而生动的“在地经验”:依托本土山形水势的... “借景”是中国风景园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以明清武汉私家园林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基于本土山水格局的“借景”现象,认为其不仅传承了以《园冶》为代表的造园经验和“借景”传统,更有丰富而生动的“在地经验”:依托本土山形水势的登眺所观,嵌合江山风景的“入境式”身体参与,追怀三国群雄等本土人文历史的时空观想,以及晚清时局变迁背景下,关联张之洞等特定的人与事、由出世归隐到入世关怀的近代转型。明清武汉私家园林迄今均湮没于历史时空长河之中,然园林不存,风景犹在,其风景的在地经验所承载的文化精神得以存续和传播,提示了如今倡导守护绿水青山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与人文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借景 武汉私家园 山水风景 在地经验 时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学视角下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6
作者 杨文炯 刘洋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构筑五维一体的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必由之路,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精神之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仅是多元性的各美其美——“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而且是一体性的美美与共——“在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各族人民都有一个共同家园,就是中国;都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名字,就是中国人;都有一个共同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灵魂温馨的归宿——一个有容乃大的“家”:56个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安顿下自己又能容下世界的“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本、堵点与破解——基于集体记忆视角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宣廷 吉灿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0,共8页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增强文化认同、凝聚团结力量、推动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运用文献研究、逻辑分析、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基于集体记忆理论视角,审视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认为增强文化认同和重塑集体记忆是以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起点与逻辑空间。传统体育文化集体记忆虽然通过增强主体动力、雕筑标识形象、创造精神食粮,厚积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厚重资本;但在构筑过程中,由于面临记忆主体骤减遗失、记忆内容模糊虚泛、记忆过程疏离松散等问题,导致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被削弱,文化认同塑造的客观维系受阻,以及文化认同形式的实施秩序遭到破坏。由此基于“谁来记忆”“记忆什么”及“如何记忆”的逻辑主线构建破解路径:以系统性保护激活记忆人群意愿,激发文化认同生成的主体动力;以符号化标识提质记忆内容载体,释放文化认同塑成的客体空间;以现代化叙事凝聚记忆手段合力,创设文化认同形成的交融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统体育文化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曹高丁 戴彬 青觉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9,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增进情感归属,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根基;促进文化传承,赓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回应人民需求,夯实精神家园基础力量。困境:情感动员功能式微,民族文化内涵弱化,产业发展模式滞后。路径:积蓄情感能量,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文化认同,更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理念;激活产业动能,构建“体育+”现代产业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助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被引量:1
9
作者 于肪苏 田轲 王楷钧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探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价值与困境,并提出路径。价值:厚植文化认同根基,增强精神向心力;系牢精神交融纽带,彰显文化渗透力;激活民众多元身份,焕发社会聚合力;诠释文化标识形象,展现精神感召力。困境:精神文化传播薄弱,文化认同生成根基不牢;数字技术运用滞后,情感交流互动效能不足;文化群体流失加速,共同价值生成力量削弱;符号标识形象模糊,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较弱。路径:建立特色化阐释机制,塑造共同认知的深层文化认同;培植数字化沉浸空间,构建精神融通的情感交流场域;重塑多元化构筑身份,打造多重力量的共同价值集体;强化引领性特色标识,建设繁荣多元的文化发展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魂脉·祖脉·文脉:摆手传统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探赜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继富 单文彬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2,共11页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 土家族摆手传统包括摆手舞、摆手歌、摆手堂,三部分交融一体。摆手歌吟唱跨族群叙事中“同源共祖”的共有精神家园,体现了土家人以及周边民众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摆手堂,以及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始祖神祇和郡望世系叙事,与中华民族的祖脉贯通,表征了土家族自觉溯源华夏文明共同始祖的中华民族历史脉络,共同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镜像;摆手舞,以及跨族群舞蹈艺术同边同脚的舞姿和“单摆—双摆—回旋摆”的动态语汇,与藏族弦子舞、彝族都荷舞、傣族孔雀舞等舞蹈文脉共振、交融相生,共同书写“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图景。摆手传统的神话叙事、空间实践与艺术展演三重耦合,承载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历史根基、共同情感连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活态样本与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摆手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多维向度及实践 被引量:8
11
作者 赵富学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情感纽带,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 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体育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情感纽带,与时代精神交相辉映,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体育强国建设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气。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推理等方法,通过对《关于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意见》的解读与分析,从资源拓展、理论研究、教育实践、文化传承等多维向度,充分认识体育在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价值和重要作用,探寻中华体育精神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实践进路,为建成体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各民族团结友谊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强国 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郭良如 顾怡然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79,共6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梳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体育诠释,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在逻辑,并提出实践路径。内在逻辑:筑牢精神支撑、夯实物质基础、培植文化源泉、搭建互动平台。实践路径:加强治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发展产业,助推地区经济持续发展;弘扬文化,强化民族认同;开展活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坐标到家园——《空间与地方:经验的视角》评介
13
作者 孙一丹 《地理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1,共1页
“空间”与“地方”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其辩证关系深刻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传统地理学曾长期囿于对“空间”物理属性的测量。直至20世纪70年代,受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人文地理学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它不仅是空... “空间”与“地方”作为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范畴,其辩证关系深刻反映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传统地理学曾长期囿于对“空间”物理属性的测量。直至20世纪70年代,受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人文地理学重新发现“地方”的价值--它不仅是空间被赋予意义的产物,更是人类通过经验、记忆与情感建构的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地方 经验 人文地理学 家园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理创伤的书写与精神家园的重建——鲁迅《野草》阅读札记
14
作者 王永兵 姚园园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9,58,共11页
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启示,《野草》采用象征手法书写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创伤性体验,并借此表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创伤。这其中既有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揭示,也有对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意识的描绘,同时还有对人与... 受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启示,《野草》采用象征手法书写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创伤性体验,并借此表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与创伤。这其中既有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空间的揭示,也有对现代人的孤独与绝望意识的描绘,同时还有对人与自我、人与他者关系的深度辨析,这些都源于写作主体严重的精神危机。书写创伤体验抚摸内心伤痛具有一定的文学功效,但《野草》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创伤性人生体验的书写塑造人道主义的精神界战士的自我形象,表达对美和美好生活的“凝视”,用“可悲悯的与可诅咒的”眼光重新审视国民性,并以此化解精神危机重建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心理创伤 自我形象 精神家园 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微学校“庭院式阅读”文化家园的构建
15
作者 管奇峰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6-18,22,共4页
在生态美学的观照下,构建“庭院式阅读”文化家园,把闲暇的时光还给儿童,把游戏的空间还给儿童,有利于将每一个儿童置于校园生活的中心,让儿童在绿色阅读、环境交融、生态审美中,释放特有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阅读体验与创造中... 在生态美学的观照下,构建“庭院式阅读”文化家园,把闲暇的时光还给儿童,把游戏的空间还给儿童,有利于将每一个儿童置于校园生活的中心,让儿童在绿色阅读、环境交融、生态审美中,释放特有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在阅读体验与创造中启智增慧,涵养正气,塑造品格,培育求真、向善、崇美的精神。在儿童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多维互动中,追求人伦之和,营造生态和谐、万“物”共生的校园文化情境,实现学校育人方式的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学校 生态美学 庭院式阅读 文化家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评《互联网+家园共育新探索》
16
作者 徐荻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I0005-I0005,共1页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家园共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家园共育强调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传统家园共育模式中,受时...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渗透,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家园共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家园共育强调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传统家园共育模式中,受时间、空间等因素限制,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存在诸多不便,难以实现高效、精准的教育合作。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打破这些限制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探索 教育变革 沟通协作 家园共育 互联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聚居村落演变与家园共同体建构——以云南某市X村为例
17
作者 冯慧超 何清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0,共11页
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文化交流影响多民族聚居传统村落,新时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建构家园共同体值得深入探讨。通过梳理社会学、人类学关于共同体的理论脉络,分析村落共同体在多民族聚居村落中的局限性。以云南省某市X村为实证研究对象,... 现代化进程和多元文化交流影响多民族聚居传统村落,新时代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系统建构家园共同体值得深入探讨。通过梳理社会学、人类学关于共同体的理论脉络,分析村落共同体在多民族聚居村落中的局限性。以云南省某市X村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在市场化改革前、市场化改革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时期等三个时段演变特征。市场化改革前,X村形成稳定的共同体;市场化改革时期,旅游介入带来快速发展,但出现利益分配不均、文化特色削弱等问题,导致共同体退化;生态文明建设时期,逐渐形成互惠的共同体,注重利益公平分配和文化传承。基于实证分析,从社群利益、文化交融、情感价值三个维度界定家园共同体的概念,并综合考虑多维度动态变化、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性原则、突出政策和社区参与等方面来解析其内涵,创新建构家园共同体框架体系,提出优化民族家园环境、激活民族文化发展、激发家园保护意识等家园共同体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聚居村落 村落演变 家园共同体建构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家园社协同路径研究
18
作者 谢娜 《中国电化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7-122,130,共7页
我国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是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重点关注人群。政策导向下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要求持续提升。当前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面临语言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双重制约、语言工具性与语言文化素养的张力失衡、... 我国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是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重点关注人群。政策导向下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要求持续提升。当前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教育面临语言环境与教育资源的双重制约、语言工具性与语言文化素养的张力失衡、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低效等现实困境。因此,有必要以“联席制度”为突破口,以幼儿园为主导,以项目活动为抓手,以真实语境为依托,以智能技术为辅助来推动家园社协同,从而助力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学好国家通用语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园社协同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 国家通用语言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学前教育法》看“家园社协同育人”的未来实践
19
作者 金燚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158,共10页
出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求、“家弱园强社隐”的实践困境以及“教育政策法律化”的迫切需要,《学前教育法》通过多个条款分别确立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社区)协同共育的内容。“家园社协同育人”条款规定了家园社三方主体的权... 出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求、“家弱园强社隐”的实践困境以及“教育政策法律化”的迫切需要,《学前教育法》通过多个条款分别确立了家庭、幼儿园和社会(社区)协同共育的内容。“家园社协同育人”条款规定了家园社三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体现出儿童本位的理念、明确了学校主导下的共育模式、厘清了家园社的职责分工,但同时也存在共育内容有待聚焦、沟通机制有待完善、评价标准有待细化等不足之处。据此,应当在《学前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以课程为核心的共育内容,明确家长参与权的内容和限度,将家庭教育指导的主体和程序规范化,同时就家园社协同共育的效果构建一套全面系统的评价标准,从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夯实底部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前教育法 家园社协同育人 家长参与权 家庭教育指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GIS的唐代私家园林时空格局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力研究
20
作者 李海春 谢梦云 +1 位作者 白钊成 齐君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152,共7页
私家园林在唐代兴盛,并且出现居游融合、诗画入园的特征。其地理分布的格局演变反映着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对造园艺术所产生的创化作用,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基于园林设计的艺术特征,少有研究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 私家园林在唐代兴盛,并且出现居游融合、诗画入园的特征。其地理分布的格局演变反映着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对造园艺术所产生的创化作用,对中国园林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以往研究多基于园林设计的艺术特征,少有研究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的视角与方法考察唐代私家园林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基于《唐代园林别业考录》园林信息,提出了私家园林时空信息校考的技术流程,分析了唐代私家园林时空格局的演变,并使用地理探测器对其格局演变的驱动因子进行探测。研究显示:在空间特征上,唐代私家园林总体围绕以长安、洛阳、扬州为核心的“三核多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在时间特征上,园林分布重心整体向东南移动,由初唐、盛唐时期相对孤立的“三核聚集”逐渐转而成为中、晚唐时期以江浙及两京为中心的“两带广布”。在驱动力上,文化与经济因子的影响最为显著,自然因子则起到增益作用,充分说明私家园林的主流由天然山水向城市山林的人文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唐代 家园 时空格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