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变化及其气候环境效应
- 1
-
-
作者
尹志聪
张艺佳
许天宝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系统预测与变化应对全国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
-
出处
《大气科学》
2025年第4期1011-1019,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88101。
-
文摘
“暖北极—冷欧亚”是冬季北极—中高纬气候变异的关键模态之一,呈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2012年后,“北极增暖—欧亚变冷”趋势的减弱引发了关于北极—欧亚之间气候联系是否消失或减弱的热烈讨论。基于多源数据的诊断发现,北极—欧亚气候紧密联系的时间尺度从冬季平均向次季节转移,呈现出“暖北极—冷欧亚”前后冬位相反转增多和增强的科学事实。“暖北极—冷欧亚”模态会导致大尺度经向温度梯度减弱,形成持续性且大振幅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而触发极端寒潮的发生。更重要的是,“暖北极—冷欧亚”前后冬位相反转会驱动蒙古地区和我国东部出现极端冷暖转换。蒙古地区作为我国重要沙源地,前后冬之间快速的冷暖反相变化易造成地面疏松裸露,为华北超级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物质条件。次季节尺度上的“暖北极—冷欧亚”提供了更清晰的前、后冬变化的物理图像。后冬“暖北极—冷欧亚”模态对华北霾污染也有显著的影响,并在北极野火的预测中表现出关键作用。未来关于“暖北极—冷欧亚”模态的研究亟须关注其趋势变化和不确定性,厘清前后冬位相反转的触发机制,改进气候模式对反转模态的模拟和预测性能,以期提升对中低纬冬春季极端气候的预测能力。
-
关键词
北极增暖
“暖北极—冷欧亚”
极端气候
复合环境灾害
-
Keywords
Arctic amplification
Warm Arctic–Cold Eurasia
Extreme climate
Compound environmental disasters
-
分类号
P467
[天文地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