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以东营市为例
1
作者 房子钰 丁宁 +2 位作者 冯恒栋 沈阳 张达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6,共11页
以山东省东营市全域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2020年,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www.gscloud.cn/)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平台(https://www.resdc.cn/)的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东营市统... 以山东省东营市全域为研究区域,以2000、2010、2020年,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s://www.gscloud.cn/)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资源环境科学数据平台(https://www.resdc.cn/)的中国多时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集(CNLUCC)、《东营市统计年鉴》的东营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应用ENVI 5.3软件对卫星影像数据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数据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目视评价分类,根据东营市实际情况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农田、湿地、水体、建设用地、草地共5类;综合考虑景观的面积度量、形状选择、多样性程度、离散程度4个方面,设计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分离度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6个景观指标,评价东营市的景观格局特征;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评价指标、景观格局特征(景观格局指数)为影响因素,采用价值转移法依据修正的价值当量系数计算东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东营市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分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东营市农田、建设用地、水体面积增加,湿地、草地面积减少。②2000—2020年,东营市整体景观特征的指数变化,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增加,而斑块密度、分离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减少,斑块类型特征指数变化各异。③2000—2020年,东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增加了约1.95亿元,空间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北部和东部高、西部和南部低的特点。④2000—2020年,斑块密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为负向影响、散布与并列指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具有正向影响(影响系数范围为0.04~0.45)、分离度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都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具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分异特征 东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县域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李彤辉 韩素波 +2 位作者 李强 高威 徐虹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5-43,共9页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探究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可为国土空间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支撑。以京津冀176个县域单元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景观格局指数,运用超效率EBM模型测算国土空间生态效率,借助空间杜宾模型识别景观格局指数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①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北高南低”(PD/ED/SHAPE_MN)与“北低南高”(AREA_MN/COHESION)的稳定二元结构,自然本底条件复杂,地表景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趋于破碎化、复杂化;国土空间生态效率总体水平改善,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类型地区格局分异明显,分布随时间变化相对稳定。②京津冀北部区县,斑块破碎化通过增强边缘效应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破碎化—高生态效率”正向机制;位于中部和南部的部分区县,建设用地扩张导致景观破碎化加剧,生态效率下降;京津核心区则通过高效空间治理,能够在较高的城市化水平下维持较高的生态效率。③PD、COHESION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本地及跨区域负向效应抑制生态效率,而AREA_MN和ED通过增强连通性产生正向促进与溢出效应,SHAPE_MN则呈现本地增益与区域损耗的冲突效应,2005—2020年AREA_MN、ED、SHAPE_MN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增强。理清景观格局演进对国土空间生态效率的影响,有利于提升京津冀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指数 国土空间生态效率 超效率EBM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PGIS的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分析——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
3
作者 熊惜缘 李瑞 +2 位作者 韦小庄 杨成 吴开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探究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对其景观可持续开发与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通过PPGIS方式采集公众景观价值感知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景区景观价值空... 探究山地旅游地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对其景观可持续开发与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贵阳市天河潭景区为例,通过PPGIS方式采集公众景观价值感知空间数据,采用GIS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景区景观价值空间格局及地理特征。研究表明:1)景区总体景观价值呈现东南、西北多,中部少的“两核多心”非均匀集聚分布特征。2)各类景观价值中,景观美学价值和科研学习价值集聚性最强,休闲娱乐价值产生热点最多,分布形态主要为“单核心”“双核心”“带状”3种类型。3)用地类型、可达程度、海拔高度是影响景观价值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精神信仰价值与居民社会用地关联特征最明显,可达程度越低,景观价值空间分布越少,100 m以外区域景观价值分布极少,人文和自然类景观价值分别集中分布于景区中等海拔区与较低海拔区,而在景区较高海拔区分布极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旅游 景观价值 PPGIS 空间格局 地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及景观格局的影响归因 被引量:1
4
作者 杨昊彧 黄康江 +3 位作者 陈晓东 赵劼 熊军 田康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2-913,共12页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 探讨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对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贵州省生态空间效率演变特征,探究景观格局对生态空间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生态空间综合效率受纯技术和规模效率的共同影响,规模效率降低是导致综合效率下降及其等级结构退化的主要原因。2)20年来,三类效率的空间聚集特征不断增强,综合及纯技术效率保持着西南至东北向南一侧效率较高,靠北一侧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规模效率演变为贵州中部和东部效率较高、西部和南部效率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景观格局指数主要是通过影响规模效率进而作用于综合效率,各景观格局指数在空间上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空异质性,河流水系的保护配合形态规整的多团块、优连通的生态用地布局模式有利于规模效率的提升。4)规模效率并非受各景观格局指数的独立影响,而是两两交互作用下产生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的综合结果,作为主导影响因子的LSI与其他指数的交互协同作用是造成规模效率出现空间分异的主要力量。对生态空间优化时,应根据不同单元效率的高低差别、分布格局及各指标的影响差异精准施策,促进生态环境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效率 景观格局 影响机理 多尺度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乡村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影响
5
作者 王舒影 杨国福 +1 位作者 徐依仁 徐斌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5-132,共8页
【目的】探明杭州乡村地区因土地利用/覆被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压力,挖掘乡村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影响,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方法】在评估杭州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量化景观格... 【目的】探明杭州乡村地区因土地利用/覆被剧烈变化所带来的风险与压力,挖掘乡村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空间影响,是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对乡村生态系统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方法】在评估杭州乡村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与量化景观格局指数的基础上,应用3种回归模型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影响。【结果】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2)景观空间格局总体趋于破碎化和均匀化,平原地区最为显著;3)乡村景观格局对不同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在景观格局指标与程度两方面均有体现,其中,地形坡度(SLOPE)对服务的影响最为显著,表现出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其次是景观面积(TA)、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边缘密度(ED)、蔓延度指数(CONTAG)。【结论】分析乡村地区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多尺度空间异质性影响,可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促进乡村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生态系统服务 乡村 景观格局 可持续管理 空间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水河流域(贵州段)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及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罗芹芹 刘凤莲 +2 位作者 朱柯权 杨磊 赵舒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2-290,共9页
[目的]研究赤水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并厘清空间自相关特征,为提高流域生态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赤水河流域(贵州段)近20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 [目的]研究赤水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并厘清空间自相关特征,为提高流域生态风险防控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赤水河流域(贵州段)近20年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并从全局和局部对景观生态风险空间自相关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林地、耕地和草地是研究区的主要景观类型,三者之和占比在95%以上。(2)2000—2020年,中风险面积占比均保持在50%以上,高风险和较高风险面积在近20年间共减少375.88 km^(2),较低风险面积增加413.96 km^(2),流域景观生态风险等级变化整体降低。(3)“高—高”聚集类主要分布在赤水河流域沿岸,在习水县表现为由西向东转移,在仁怀市则呈现出由南向北转移;“低—低”聚集类主要分布在流域东北部。[结论]赤水河流域(贵州段)风险等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应加强对中风险区的监测,防止中风险向高风险转移,加大对赤水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力度,缓解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紧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格局指数 空间自相关 时空演变 赤水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耦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南京市“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振 郭杰 +2 位作者 张雪微 何鸿飞 欧名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94,共12页
[目的]阐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的耦合过程,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参考。[方法]将包含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和游憩等重要生态过程的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耦合到FLUS... [目的]阐明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与“三生”空间多情景模拟的耦合过程,为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供参考。[方法]将包含防洪、水土保持、生物保护和游憩等重要生态过程的综合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作为约束条件耦合到FLUS模型中,设置农业空间优先、工业和生活空间优先、生态空间优先和三生空间均衡发展4类情景,预测了规划目标年(2025年和2035年)不同情景下“三生”空间结构与布局状况。[结果]南京市低、中、高安全水平生态用地规模分别为1537.41,2576.85,2928.59 km^(2),占比23.34%,39.12%,44.46%;相较其他3种情景,“三生”空间均衡发展情景下,维持中等水平的生态安全,各类空间变化趋势整体较为缓和,到2025年和2035年,生产空间基本维持现有水平,仅增加2.09,2.02 km^(2),生活空间增幅相对有限,分别为28.55,46.27 km^(2),生态空间缩减幅度有所放缓,分别为30.64,48.29 km^(2),该情景在满足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同时,也能兼顾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论]以“三生”空间均衡发展为目标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有利于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FLUS模型 情景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与景观连通性的易门县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董欣雨 刘扬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8-177,共10页
【目的】构建与优化玉溪市易门县的生态网络,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综合考虑人为与自然因素构建综合生态耗费面;采用最小... 【目的】构建与优化玉溪市易门县的生态网络,为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识别生态源地,并综合考虑人为与自然因素构建综合生态耗费面;采用最小累计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及重力模型提取并筛选生态廊道,构建易门县生态网络。【结果】(1)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易门县东北部及中部的优良生境区域,而在中东部和南部的分布则因人类活动较少;(2)综合生态耗费面显示:中东部与西部阻力较高,而中南部及北部则较低。通过最小成本路径分析识别出45条潜在廊道,通过重力模型提取出15条重要廊道,且生态廊道的空间分布不均、长度较短。网格分析验证表明:易门县生态网络的α、β和γ值分别为0.40、1.50和0.63,网络连通度低、南北部连接缺失,可能影响物种的扩散。【结论】为优化易门县生态网络,建议新增8个生态源地及16条规划廊道;对10个重要生态节点和23个一般生态节点实行分级保护,并识别修复24个生态断裂点。研究结果为城市生态网络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 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 景观连通性 云南易门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概念与空间单元 被引量:15
9
作者 蒋依依 王仰麟 成升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10-915,共6页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地关系区别于一般景观生态系统,但现有的格局研究难以反映。基于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结构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概念,并构建空间单元体系。首先,旅...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的自然-人文生态系统,内部的人地关系区别于一般景观生态系统,但现有的格局研究难以反映。基于景观生态学与空间结构理论,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概念,并构建空间单元体系。首先,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可理解为旅游者的活动作用于系统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空间分异与组织形式;其次,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的空间单元可划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其中斑块由节点与域面组成。旅游景观生态系统格局理论提出的目的是通过旅游者空间分布状况的分析,反映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空间差异。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推动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的深入,并能为区域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协调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观生态系统 景观格局 人地关系 功能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典型”传统村落景观格局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桂林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明村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凯永 梁景慧 +1 位作者 孙硕 王娜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3期199-205,共7页
“非典型”传统村落是指虽未纳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但仍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村落。广西桂林明村地处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核心保护区,三面峰林环绕,一面贴近漓江,生态环境优越,历经数百年,荟萃了“非... “非典型”传统村落是指虽未纳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保护,但仍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的村落。广西桂林明村地处喀斯特自然遗产地核心保护区,三面峰林环绕,一面贴近漓江,生态环境优越,历经数百年,荟萃了“非典型”传统村落的精华。其聚落选址布局、景观格局以及空间结构整体都具有传统村落很好的代表性,但城市化等外部冲击导致村落发展失序,主体缺位带来生态旅游发展停滞。藉此提出保护与更新村落环境,活化利用生态景观文化旅游廊道,展示农耕文化,营造田园诗意等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典型”传统村落 聚落格局 景观结构 生态旅游 喀斯特地域 桂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城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评估及模拟——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11
作者 王新 菊春燕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8期73-83,共11页
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探究了其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乌鲁木齐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格局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生态... 基于乌鲁木齐市200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探究了其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时空变化规律,并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乌鲁木齐市绿色空间生态韧性格局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生态韧性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呈现出“中心城区低、外围高”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韧性的高低与城市扩张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绿色空间是生态韧性的主要贡献景观。(2)在自然发展情景下,乌鲁木齐市的生态韧性水平相对均衡,但整体韧性水平有待提升;在城镇发展情景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显著,导致生态韧性水平大幅下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生态保护情景下,通过强化生态保护措施,乌鲁木齐市的生态韧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极高韧性区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因此,提出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限制建设用地的过度扩张、保护绿色空间和自然景观、推进生态修复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空间 景观格局 生态韧性 多情景模拟 乌鲁木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源-汇”生态过程的景观格局识别方法——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被引量:226
12
作者 陈利顶 傅伯杰 +1 位作者 徐建英 巩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2406-2413,共8页
正确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 ,但是由于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涉及到不同的研究尺度 ,并且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 ,加上面状生态过程监测数据无法直接获得 ,导致很难定量描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 正确理解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是进一步深化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关键 ,但是由于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涉及到不同的研究尺度 ,并且随着尺度的变化而变化 ,加上面状生态过程监测数据无法直接获得 ,导致很难定量描述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非点源污染作为研究的典型生态过程 ,通过分析不同景观类型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在非点源污染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借用洛伦兹曲线的理论 ,从距离、相对高度和坡度三个方面建立了不受尺度限制的景观格局评价模型——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该指数可以较好地将具有面状特性的景观格局与点状监测数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定量研究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成为可能。该评价模型的特点有以下几个 :1不受空间尺度的限制 ,具有跨尺度的功能 ;2适宜于环境背景 (降雨和土壤等 )相似的地区 ;3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具有相对比较意义 ,其值越大 ,表示该类景观空间格局对流域出口监测点的贡献越大 ,反之越小 ;4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不能用来预测流域出口监测点非点源污染或水土流失的值 ,但是可以通过比较计算不同流域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来判断流域发生养分 (水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景观格局 景观空间负荷对比指数 生态过程 非点源污染 洛伦兹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明市区景观格局时空演变及生态网络构建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曾真 艾婧文 +2 位作者 王梓凌 何天友 郑郁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4,共10页
生态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山地型城市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减弱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以三明市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了2000、2010和202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的... 生态网络的构建充分利用了山地型城市所具备的良好生态环境,减弱了快速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以三明市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了2000、2010和202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生态源地和生态阻力面的变化,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MSPA)方法、电路理论和重力模型等判定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生态廊道,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三明市区核心区面积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均超过50%,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三明市区有11个重要生态源地,构建了24条生态廊道。(3)运用重力模型将廊道分为3类,其中1级廊道2条,2级廊道5条,3级廊道17条。(4)识别出22个踏脚石、47个生态夹点、54个障碍点和114个断裂点。(5)提出修复生态断裂点、建设踏脚石、保护生态夹点、去除生态障碍点的优化策略来提升生态网络稳定性,增强区域景观连通性。研究结果可为山地城市的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明市区 景观格局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 电路理论 重力模型 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朱战强 党安荣 +2 位作者 李树华 庄优波 王应临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4-38,共5页
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综合集成遥感、实地调查、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建立数据库,构建了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因素空间分析方法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实现了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共包含8个因素15个指标,覆... 在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综合集成遥感、实地调查、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建立数据库,构建了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多因素空间分析方法获得综合评价结果,实现了城市景观生态格局规划。所提出的指标体系共包含8个因素15个指标,覆盖河流水系、地质环境、热环境、氧源绿地、植物资源、动物资源、视觉景观、文化景观等方面。基于专家知识与加权叠加的多因素空间分析法,获得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信息技术 综合评价 生态敏感性 景观生态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及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39
15
作者 李淑娟 王肖 隋玉正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4-109,共6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通过构建市场维、资源维、社会经济维、生态环境维的指标体系,评价2004—2009,2009—2014年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核心边缘理论,建立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研究发现:青岛市城市旅游综合竞争... 基于生态位理论,通过构建市场维、资源维、社会经济维、生态环境维的指标体系,评价2004—2009,2009—2014年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和核心边缘理论,建立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空间格局。研究发现:青岛市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稳居第一,烟台市、济南市紧随其后,其余城市的排名变化不大;山东省城市旅游竞争力呈现核心城市—次级城市—边缘城市的空间格局。核心城市可采取协同发展策略,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的发展;次级城市重在加强市场营销,提升市场竞争力;边缘城市以特色策略为主,生态位扩充策略为辅,扩大生态位,提高城市旅游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城市旅游竞争力 空间格局 山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景观空间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张华 丁亮 苗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2-196,共5页
基于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从区域和旗县2个尺度定量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地景观是科尔沁沙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 基于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较明确的景观特征指数,从区域和旗县2个尺度定量分析了科尔沁沙地的景观空间格局,并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草地景观是科尔沁沙地面积最大、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强的基质景观,其面积比例为47.6%,斑块个数比例为29.8%,平均斑块面积高达3.25 km2/个,斑块分离度仅为0.40;耕地和林地景观的面积比例也较大,分别为26.3%和10.2%,流动沙地和盐碱地的面积比例较小,分别为5.8%和3.1%。(2)位于西辽河下游干流或支流沿岸冲积平原上的旗、县,其区域景观格局基本呈现出耕地与草地、流动沙地景观类型镶嵌分布的特征。(3)相关分析发现,研究区景观斑块类型的平均斑块面积大小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显著正相关,而景观破碎化指数与生态环境指数间呈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特征指数 生态环境效应 科尔沁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以黑河流中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41
17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11-217,共7页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的空间结构受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制约.通过划分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区域,景观... 干旱内陆河流域景观的空间结构受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制约.通过划分景观分区和选取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分析研究了黑河流域中游地区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地资源开发程度高的区域,景观多样性、均匀性和破碎度值较大,景观优势度和分离度值则较小;2.研究区中部及南部耕地已成为主要景观类型.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但中部绿洲区退化景观已具相当规模,且随沿山洪积扇区土地开发程度的提高,中下游生态环境退化趋势将加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河流域 景观生态 空间格局 土地开发 黑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位测评的区域旅游城市空间格局研究 被引量:19
18
作者 郭伟 郝娟 王会层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6-129,共4页
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运用生态位测评理论,构建了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聚类分析,从双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的空间角度构建出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的双扇形空间格局,有利于河北省区域旅游... 旅游空间格局研究以主要旅游城市为依托,运用生态位测评理论,构建了河北省主要旅游城市生态位测评指标体系。结合聚类分析,从双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的空间角度构建出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的双扇形空间格局,有利于河北省区域旅游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旅游城市 生态 聚类分析 空间格局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开放空间的格局优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解伏菊 胡远满 李秀珍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9,共5页
城市是由各类建筑物构成的非开放空间与建筑物之外的开敞空间组成的开放空间综合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城市地域格局,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景观的... 城市是由各类建筑物构成的非开放空间与建筑物之外的开敞空间组成的开放空间综合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城市地域格局,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城市开放空间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由于其弹性较大,因而成为城市景观格局规划的主要对象。揭示了城市开放空间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进而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立足于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基本构型,对开放空间的景观总体格局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 城市开放空间 尺度 号观结构 号观功能 格局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观格局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调控--以福建省生态高效协同区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紫怡 仝照民 +1 位作者 张立亭 刘耀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35-9551,共17页
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协同权衡关系,摸清协同化背景下景观格局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效益(TES)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明确主控因子和最优驱动阈值,有利于生态决策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效落实。研究方法: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 考虑生态系统服务间协同权衡关系,摸清协同化背景下景观格局特征与生态系统服务整体效益(TES)间的非线性关联机制,明确主控因子和最优驱动阈值,有利于生态决策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有效落实。研究方法: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RF)+可视化表达算法。结果显示:(1)福建省生态高效协同区主要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其内部TES整体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的空间趋势。(2)耕、林和建设用地景观特征对TES的影响程度都呈现出面积>形状>空间布局的趋势。其中,耕、林景观面积的影响>斑块面积的影响,草、建设用地斑块面积的影响>景观面积的影响。(3)各景观格局因子对TES的影响存在最优驱动阈值区间和敏感调控区间,当建设用地面积占比超过10%后,其对TES的负面影响不再随建设用地扩张而显著增加。研究结论:各景观格局指数与TES间的关联过程是非线性的,其关联过程存在明显阶段性,不能用单一的线性模型拟合。在解决TES与景观特征因子间关联问题上,研究测试了机器学习模型和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其中随机森林模型表现最优异。本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地区和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权衡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协同权衡 随机森林 景观格局指数 国土空间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