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易和哲学”论纲: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
被引量:7
- 1
-
-
作者
漆思
-
机构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12,共8页
-
文摘
“易和哲学”是“易”思维与“和”思维的辩证综合,是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特质,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的深层结构与中国哲学思维的创新范式。在当代,“易和哲学”契合全面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构成了反思批判现代性文明和创建社会和谐发展观的中国哲学理念。
-
关键词
“易和哲学”“易”思维
“和”思维
和谐发展观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易》象符号系统的生生哲学起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陈睿超
-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出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4-119,共6页
-
文摘
《周易》独有的《易》象符号系统的创立,一定程度上源自古人对于生命现象的根源性领会与理解。《易》象系统蕴含的“象”之思维方式,及其与奇偶筮数关联的基础阴阳爻画,均可溯源于古代的生命世界观,或曰“生生哲学”。阴阳爻画三叠排布为“小成”之八卦、八卦两两相重为六位之六十四卦的传世《周易》《易》象符号形态,可谓是基于“关联性思维”对于古代生生世界图景的最佳符号化表征方式,这也是汉代以后出现的种种拟《易》之作如《太玄》《潜虚》等始终无法超越原始《易》象符号系统的原因。
-
关键词
《易》象符号系统
生生哲学
关联性思维
-
Keywords
the symbol system of Yi
living philosophy
correlative thinking
-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医易相通的三重内涵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程雅君
-
机构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9-113,共5页
-
基金
中国博士后基金
四川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人才基金阶段性成果之一
-
文摘
医易相通有三重内涵:一是《易经》中包含丰富的原始医疗卫生知识;二是《周易》构建了中医哲学之基本精神:生生之道;三是《周易》赋予中医学的思维特征:道器合一、时空并重、贵用疏体、直观妄想、真合假分、重性轻量、象义互参。深刻理解"医易相通,通在何处",是中医哲学的关键问题之一。否则,不仅于医道难以深入,于易道可能也难以入流。
-
关键词
中医哲学
周易
医易相通
思维方式
-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02
[医药卫生]
-
-
题名王阳明“良知即是易”之逻辑演绎
- 4
-
-
作者
张春香
-
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阳明文化研究院
-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3,共6页
-
基金
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实践生成论视域下的王阳明‘知行合一’研究"(2016517046)
-
文摘
王阳明良知哲学体系的建构源于易,最后又归于易,晚年更是明确提出"良知即是易"。王阳明的良知哲学体系是以"身、心、意、知、物是一件"逻辑地展开的。通过这一线索,王阳明回答了"良知"主体如何认知对象世界、"良知"本体如何形成、"良知"主体如何建构自身意义世界等问题,并最终将"人心""道心"的关系纳入到"良知即是易"的思维框架当中,从而将认识论、本体论、价值论统一于"易道生生"的方法论,从哲学思维方法层面建构起基于生命实践的活泼泼的"良知"体系。
-
关键词
王阳明
良知
易
哲学思维
-
分类号
B248.2
[哲学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