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辨 被引量:3
1
作者 凌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102,共6页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历来被认为是集中体现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资源内部矛盾的一对概念范畴。要界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在涵义,一方面不可忽视"境界"说作为审...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历来被认为是集中体现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资源内部矛盾的一对概念范畴。要界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在涵义,一方面不可忽视"境界"说作为审美理想论的统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关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这对概念的建构作用。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涵义进行阐释和评价既要顾及王国维对传统诗学词学话语进行创新改造的用心,又要重视它们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审美理想“界”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无我之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基本问题之一
2
作者 胡伟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3-75,共3页
中国诗学从人的情意出发、禅宗从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儒学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 ,共同达到这样的结论 :人对形上之道的把握虽然离不开主体性 ,最后却要消融这主体性于天道的客观性。中国哲学称这种主体性融化于客观性的现象为“天人合一”... 中国诗学从人的情意出发、禅宗从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儒学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 ,共同达到这样的结论 :人对形上之道的把握虽然离不开主体性 ,最后却要消融这主体性于天道的客观性。中国哲学称这种主体性融化于客观性的现象为“天人合一”。由于以“天人合一”观念为背景 ,中国哲学诠释学对人能否通过语言把握形上本体以及语言如何去把握形上本体这一问题的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中国 哲学诠释学 “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对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反思
3
作者 彭立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7-49,共3页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通过对这两类方法论的优缺得失的反思,指出其对构建我国21世纪史学的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无我之境” 主观性 “有我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读《人间词话》札记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土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52-56,共5页
诗词的境界应该是情景交融,即在“物动情,情融景”的交融中,把情与景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但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结合却不只是一种模式,在表现上往往纷呈出多种多样的情状,有的境界是以写景为主,有些境界却以直接抒情为主。对... 诗词的境界应该是情景交融,即在“物动情,情融景”的交融中,把情与景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但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结合却不只是一种模式,在表现上往往纷呈出多种多样的情状,有的境界是以写景为主,有些境界却以直接抒情为主。对于这些特点我国古代文论家早已注意到了,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就说过:“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在这里已形象地指出创作中的“图貌”与“附声”的区别,即直接描绘客观景物的神态与外貌的“图貌”,要“随物以宛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王国维 以物观物 《人间词话》 札记 主观感情 叔本华 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
5
作者 唐登高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10-14,共5页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唐登高“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诗歌美学命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唐登高“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诗歌美学命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审美静观 王国维 隐逸诗 审美主体 陶潜 “坐忘” 审美 庄子 有我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界、意境、无我之境——读《论情境》与王文生教授商榷 被引量:10
6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3-71,共9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对应的“境界”说 ,“意境”与“情境”不可替代 ;“无我”不是“没有我” ,是“无欲之我”的简化 ,“无我之境”在中国文学中确实存在 ,是心与物高度融洽的“情的物化”之境 ;“造境”从释皎然到梁启超、林琴南均有其说 ,决非王国维杜撰……以上诸说 ,经《人间词乙稿序》之揣摩 ,至《人间词话》而成型 ,其于诗词美学的卓越贡献不能轻易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情 王文生 《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 王国维 《人间词乙稿序》 诗词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7
作者 段新桂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4-46,共3页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怎样? 清末王国维把传统的意境理论,发展为“境界”说,而且从...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怎样? 清末王国维把传统的意境理论,发展为“境界”说,而且从中谈到了审美和“我”的问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王国维 “无我之境” 审美活动 以物观物 思想感情 以我观物 审美过程 美学理论 《踏莎行·郴州旅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论
8
作者 普慧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境界论是中国诗学有别于西方诗学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发展、嬗变、成熟的历程来看,其间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历代诗学家特别是皎然、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思想以及几千... 境界论是中国诗学有别于西方诗学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发展、嬗变、成熟的历程来看,其间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历代诗学家特别是皎然、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思想以及几千年来中国诗歌的创作实践。晚清的王国维,集历代境界说之大成,将其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完备化,终于建立起了一套深刻的,符合诗歌规律的审美境界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 格,自有名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审美 界论 以物观物 界” 有我之境 艺术思维 艺术 “无我之境”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
9
作者 刘怀荣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84-88,共5页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刘怀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为论词专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兼论诗、词的,故论者大多承认他所标举的“境界”说对传统的“境界”说或意境说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由于王氏...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刘怀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为论词专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兼论诗、词的,故论者大多承认他所标举的“境界”说对传统的“境界”说或意境说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由于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体系和某些术语的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界”说 古典诗学 《人间词话》 以物观物 界说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隔”与“不隔” 以我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意境的人生内涵
10
作者 崔文良 《东南学术》 CSSCI 1995年第3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王国维 《红楼梦》 林黛玉 贾宝玉 “空白” 中国古典美学 人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佛学禅见释“意境” 被引量:5
11
作者 金丹元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57-64,共8页
佛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概念有密切关系,“意境”一词本就源自佛学,如从“净土境界”、“诸天种种境界”、“了知境界,如幻如梦”等佛家用语中,即可觅见这种关系的踪迹。但佛学、进而是禅学,与“意境”理论究竟有何内在的联系?... 佛学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概念有密切关系,“意境”一词本就源自佛学,如从“净土境界”、“诸天种种境界”、“了知境界,如幻如梦”等佛家用语中,即可觅见这种关系的踪迹。但佛学、进而是禅学,与“意境”理论究竟有何内在的联系?抑或应怎样准确理解“意境”?这是大可探讨的论题。分析解释“意境”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但大多是从古典文论或诗论引发而来,结合作品扣幽探微,得出的大致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主客体统一”等看法。然而,“情景交融”实为极一般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学 理论 “空” “无我之境” 佛陀 时空意识 “心境” 礼仪 中国意 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敦颐的人生境界论探微 被引量:2
12
作者 宁新昌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6-40,共5页
周敦颐的人生境界论探微宁新昌在儒家的思想中,道问学与尊德性统一,为学与做人统一。对承续这一思想的宋明新儒家来说,他们的道问学主要是对本体的探索,他们的尊德性则体现在论及人生境界。在他们那里,本体呈现的是一个本然的世界... 周敦颐的人生境界论探微宁新昌在儒家的思想中,道问学与尊德性统一,为学与做人统一。对承续这一思想的宋明新儒家来说,他们的道问学主要是对本体的探索,他们的尊德性则体现在论及人生境界。在他们那里,本体呈现的是一个本然的世界,人的思想境界则是这一本然世界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人生 “无思” 《宋元学案》 “诚” 道德主体 “无我之境 《易传》 无我之 《太极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境——诗的基本审美范畴——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札记 被引量:2
13
作者 蓝华增 《云南社会科学》 1981年第1期87-96,23,共11页
建国以来的几次学术批判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免不了成为围攻的目标之一,它被贬低为西方美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学说的中国版,被扣上唯心主义、唯美主义的帽子。粉碎“四人帮”以来,情况有了变化,出现了几种说法,各举一例如下: ... 建国以来的几次学术批判中,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都免不了成为围攻的目标之一,它被贬低为西方美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学说的中国版,被扣上唯心主义、唯美主义的帽子。粉碎“四人帮”以来,情况有了变化,出现了几种说法,各举一例如下: 第一种说法:认为《人间词话》的“观点仍然是从唯心论者康德、叔本华、尼采那里移过来的”,“他的‘境界’说的基础仍是唯心论”,“不能说是唯物论”,不过“由于王国维治学态度的谨严,摸到了艺术创作的某些规律,因而使他获得了一些正确理论”。(雷茂奎:《【人间词话】‘境界’说辨识》,《文学评论丛刊》第3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 审美范畴 景语 表情法 景物诗 札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语文教学中的诗境解读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明海 史洁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4期102-105,共4页
本文从本体构成的新视角切入,多层次地论述了语文教学中的诗境解读问题:一是探究诗境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诗境内部的营构系统和方式;二是剖析“天地自然之象”、“心灵营构之象”的融合与统一,揭示诗境创构的形象性特征和... 本文从本体构成的新视角切入,多层次地论述了语文教学中的诗境解读问题:一是探究诗境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诗境内部的营构系统和方式;二是剖析“天地自然之象”、“心灵营构之象”的融合与统一,揭示诗境创构的形象性特征和规律;三是透视诗境营造的虚化性特征,把它作为一种“吁情结构”,领悟其不可描述的空灵美和不可确定的模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 诗的意 的构成 情与景 王国维 艺术形象 主观情感 “无我之境” 模糊性 相互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
15
作者 苏晓江 《河南社会科学》 1997年第5期41-44,共4页
谈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苏晓江论诗词而倡境界之说,虽非王国维所首创,然一经其在《人间词话》里用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尺度以后,这个概念便广为流行,得到公认,是王氏的一大贡献.不仅如此,王国维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造诣极... 谈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苏晓江论诗词而倡境界之说,虽非王国维所首创,然一经其在《人间词话》里用来作为评价作品优劣的尺度以后,这个概念便广为流行,得到公认,是王氏的一大贡献.不仅如此,王国维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学造诣极深的词论家,还对境界一说进行了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界”说 意与 《人间词话》 界说 王昌龄 物我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人间词话》“境界”
16
作者 周恩棠 朱德金 《社会科学(甘肃)》 1982年第3期F0003-F0003,共1页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提到“境界”二字。他又把“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认为欧阳修《蝶恋花》之“泪眼间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踏莎行》之“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见斜阳暮。”是“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里,提到“境界”二字。他又把“境界”分成“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认为欧阳修《蝶恋花》之“泪眼间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秦观《踏莎行》之“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见斜阳暮。”是“有我之境也”这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激动的思想感情,加到客观景物上,赋予景物以感情色彩,即用修辞学上拟人化的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界”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蝶恋花》 《踏莎行》 思想感情 感情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词意境美感言
17
作者 张笑难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142-146,共5页
关键词 中国诗 鉴赏者 中国古典诗词 接受主体 界” 创作主体 《文心雕龙》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我便是大我
1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0-70,共1页
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 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还有另一条见解现在很少有人说,也是应该好好说的.那就是,最好的形式应该化作内容,最好的“怎么说”应该化作“说什么”,最好的作者应该在他们的叙述对象里悄悄消失,从而达到“无我”之境.无我便是大我.古典的《史记》、《荷马史诗》等等多是无我亦即大我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创作主体 叙述对象 《荷马史诗》 《史记》 韩少功 《新民晚报》 人类心灵 现代人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词话》的内在矛盾 被引量:2
19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7-64,共8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根本性内在矛盾是什么?即是说,限制其理论成就的终极点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确定这部著作对传统诗词美学总结的理论价值及其启蒙局限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其理论,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一建国以来,直到近几年,不...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根本性内在矛盾是什么?即是说,限制其理论成就的终极点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确定这部著作对传统诗词美学总结的理论价值及其启蒙局限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其理论,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一建国以来,直到近几年,不少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扼杀生存意志”的悲观厌世哲学思想,是造成《人间词话》根本局限的原因,这一人生观上的偏见,使得他在总结中国古典诗词美学时产生片面性和失误,换言之,他的落后消极的人生观是《人间词话》理论极限的根本制约因素.这种看法似是而非.细细研究《人间词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叔本华哲学 “无我之境” 内在矛盾 境” 《沧浪诗话》 “景” 哲学思想 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情景语言
20
作者 徐炼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148-154,共7页
本文讨论的是情景思维的内在结构问题。“情景语言”系狭义地指称“即景言情”———以自然对象的直观呈现作为抒情语言的言说方式。它在古代术语中被意味深长地称名为“景语”。从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情景语言的真正释疑,便可算作... 本文讨论的是情景思维的内在结构问题。“情景语言”系狭义地指称“即景言情”———以自然对象的直观呈现作为抒情语言的言说方式。它在古代术语中被意味深长地称名为“景语”。从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情景语言的真正释疑,便可算作古代诗艺术本体论的最终解答,经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我观物 情景思维 景语 “有我之境 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原始思维 拟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