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谭嗣同梁启超“无我”说探异 被引量:2
1
作者 魏义霞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4-47,共4页
由于谭嗣同和梁启超都崇尚佛学,都有倡扬"大我"、追求精神长存和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现世情怀,因而他们的"无我"说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或相同性。但从哲学本体根基、理论来源和价值旨趣几个方面分析,两人的"无我... 由于谭嗣同和梁启超都崇尚佛学,都有倡扬"大我"、追求精神长存和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现世情怀,因而他们的"无我"说呈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或相同性。但从哲学本体根基、理论来源和价值旨趣几个方面分析,两人的"无我"说又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谭嗣同和梁启超的"无我"说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却共同呈现出不同于古代哲学的理论品格,这主要是由社会的变迁、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时代主题的不同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谭嗣同 梁启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诗看古代诗歌的“无我”创作范式
2
作者 姜玉琴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8-88,共11页
人们一向认为古代诗歌除了在形式上有所讲究之外,是不甚讲究其内在创作审美规则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规则似乎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可一时又觉得很难从中总结、提炼出来。本文通过对唐诗文本的考察,加之参考历代诗学家... 人们一向认为古代诗歌除了在形式上有所讲究之外,是不甚讲究其内在创作审美规则的。或者更确切地说,这种规则似乎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历代的诗歌创作中,可一时又觉得很难从中总结、提炼出来。本文通过对唐诗文本的考察,加之参考历代诗学家对唐代诗歌的认识与总结,认为以唐诗为代表的古代诗歌中的确存在有一个创作范式。这个范式大致可以命名为以"景"喻"情"的"无我"范式。把"我"隐喻到"景"中的创作范式出现在古诗中绝非偶然,它与古人那博大而雄浑的宇宙意识紧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诗歌 “无我” “有我” 创作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员领导干部需涵养“无我”境界
3
作者 曹海霞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5期72-73,共2页
“无我”强调的是毫无私利,追求的是务实为民,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涵养“无我”境界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优良传统,是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的内在要求。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 “无我”强调的是毫无私利,追求的是务实为民,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涵养“无我”境界是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优良传统,是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的内在要求。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不断涵养“无我”境界,切实担当作为,不断开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党员干部 人民群众 “无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育工作中的“有我”与“无我”
4
作者 王春燕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7年第6期91-92,共2页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 “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我”与“无我”探讨诗歌的主体特性。这里我们不妨借来探讨在德育工作中德育者的主体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有我” 德育工作 《人间词话》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著名学者 主体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境界、意境、无我之境——读《论情境》与王文生教授商榷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良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3-71,共9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 王文生先生的《论情境》 ,对《人间词话》的“境界”、“无我之境”、“造境”诸说予以否定。本文从诸说的历史传承考辨 ,认为 :秦、汉时已出现作为表述物理空间的“境界” ,经过两度转换 (心境、诗境 )而成王国维以之与叔本华“理念”对应的“境界”说 ,“意境”与“情境”不可替代 ;“无我”不是“没有我” ,是“无欲之我”的简化 ,“无我之境”在中国文学中确实存在 ,是心与物高度融洽的“情的物化”之境 ;“造境”从释皎然到梁启超、林琴南均有其说 ,决非王国维杜撰……以上诸说 ,经《人间词乙稿序》之揣摩 ,至《人间词话》而成型 ,其于诗词美学的卓越贡献不能轻易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情境》 王文生 意境 境界 《人间词话》 “无我之境” 王国维 《人间词乙稿序》 诗词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辨 被引量:3
6
作者 凌晨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7-102,共6页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历来被认为是集中体现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资源内部矛盾的一对概念范畴。要界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在涵义,一方面不可忽视"境界"说作为审...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历来被认为是集中体现王国维"境界"说理论资源内部矛盾的一对概念范畴。要界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内在涵义,一方面不可忽视"境界"说作为审美理想论的统摄作用,另一方面还需关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对这对概念的建构作用。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涵义进行阐释和评价既要顾及王国维对传统诗学词学话语进行创新改造的用心,又要重视它们所蕴含的中西文化精神的冲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审美理想“境界”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无我之境”:中国哲学诠释学基本问题之一
7
作者 胡伟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73-75,共3页
中国诗学从人的情意出发、禅宗从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儒学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 ,共同达到这样的结论 :人对形上之道的把握虽然离不开主体性 ,最后却要消融这主体性于天道的客观性。中国哲学称这种主体性融化于客观性的现象为“天人合一”... 中国诗学从人的情意出发、禅宗从人的思维方式出发、儒学从人的道德修养出发 ,共同达到这样的结论 :人对形上之道的把握虽然离不开主体性 ,最后却要消融这主体性于天道的客观性。中国哲学称这种主体性融化于客观性的现象为“天人合一”。由于以“天人合一”观念为背景 ,中国哲学诠释学对人能否通过语言把握形上本体以及语言如何去把握形上本体这一问题的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中国 哲学诠释学 “天人合一”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我便是大我
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0-70,共1页
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 韩少功在《无我之我》.(《新民晚报》1994年9月4日)一文中说:据说现代人主张创作主体的强化,作者由该成为作品真正的主角,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怎么说”,最好的内容应化作形式.这些当然是十分益智的见解,被我多次热烈拥护.不过.还有另一条见解现在很少有人说,也是应该好好说的.那就是,最好的形式应该化作内容,最好的“怎么说”应该化作“说什么”,最好的作者应该在他们的叙述对象里悄悄消失,从而达到“无我”之境.无我便是大我.古典的《史记》、《荷马史诗》等等多是无我亦即大我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创作主体 叙述对象 《荷马史诗》 《史记》 韩少功 《新民晚报》 人类心灵 现代人 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对西方史学方法论的反思
9
作者 彭立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7-49,共3页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历史哲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令人困惑的问题,西方史学界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导致了两类针锋相对的史学方法论:一类是旨在排除主观因素以"客观"再现历史真相的方法论("无我之境");另一类是旨在彰显主观因素以"重构"历史认识的方法论("有我之境")。通过对这两类方法论的优缺得失的反思,指出其对构建我国21世纪史学的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观性 “无我之境” 主观性 “有我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读《人间词话》札记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土兴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52-56,共5页
诗词的境界应该是情景交融,即在“物动情,情融景”的交融中,把情与景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但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结合却不只是一种模式,在表现上往往纷呈出多种多样的情状,有的境界是以写景为主,有些境界却以直接抒情为主。对... 诗词的境界应该是情景交融,即在“物动情,情融景”的交融中,把情与景高度完美地统一起来。但是,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情与景的结合却不只是一种模式,在表现上往往纷呈出多种多样的情状,有的境界是以写景为主,有些境界却以直接抒情为主。对于这些特点我国古代文论家早已注意到了,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就说过:“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在这里已形象地指出创作中的“图貌”与“附声”的区别,即直接描绘客观景物的神态与外貌的“图貌”,要“随物以宛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 王国维 境界 以物观物 《人间词话》 札记 主观感情 叔本华 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11
作者 段新桂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44-46,共3页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怎样? 清末王国维把传统的意境理论,发展为“境界”说,而且从... 艺术作品内容的客观部分和主观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之间的矛盾往往出现在“我”字上。也就是说,作品在表现美感如何显示“我”对生活的评价?“我”在审美活动中地位、作用怎样? 清末王国维把传统的意境理论,发展为“境界”说,而且从中谈到了审美和“我”的问题: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我之境 王国维 “无我之境” 审美活动 以物观物 思想感情 以我观物 审美过程 美学理论 《踏莎行·郴州旅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
12
作者 唐登高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6期10-14,共5页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唐登高“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诗歌美学命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 论陶潜隐逸诗的极致境界──兼释王国维的“无我之境”唐登高“无我之境”:审美静观的极致“无我之境”,是近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诗歌美学命题。“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之境” 审美静观 王国维 隐逸诗 审美主体 陶潜 “坐忘” 审美境界 庄子 有我之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法者与公民的复调 一位社会学家眼中的卢梭 被引量:6
13
作者 康子兴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10-228,共19页
卢梭的作品一直被广泛研读,尤其受到法律和政治学者的青睐。但是,卢梭的作品就像他的经历一样复杂(卢梭,2005)。他既赞扬野蛮人的幸福,又倡导一种完全“无我”的公民生活。他既批评现代社会的政府与法律,却又试图通过政体和法律... 卢梭的作品一直被广泛研读,尤其受到法律和政治学者的青睐。但是,卢梭的作品就像他的经历一样复杂(卢梭,2005)。他既赞扬野蛮人的幸福,又倡导一种完全“无我”的公民生活。他既批评现代社会的政府与法律,却又试图通过政体和法律的方式来解决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无论就写作方式还是所论述的内容而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社会学家 公民 立法者 复调 现代社会 “无我” 写作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敦颐的人生境界论探微 被引量:2
14
作者 宁新昌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36-40,共5页
周敦颐的人生境界论探微宁新昌在儒家的思想中,道问学与尊德性统一,为学与做人统一。对承续这一思想的宋明新儒家来说,他们的道问学主要是对本体的探索,他们的尊德性则体现在论及人生境界。在他们那里,本体呈现的是一个本然的世界... 周敦颐的人生境界论探微宁新昌在儒家的思想中,道问学与尊德性统一,为学与做人统一。对承续这一思想的宋明新儒家来说,他们的道问学主要是对本体的探索,他们的尊德性则体现在论及人生境界。在他们那里,本体呈现的是一个本然的世界,人的思想境界则是这一本然世界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人生境界 “无思” 《宋元学案》 “诚” 道德主体 “无我”之境 《易传》 无我之境 《太极图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山水,无界景观--北京中信金陵酒店景观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晓英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32,共5页
介绍了北京中信金陵酒店景观设计项目的概况、设计难点与解决策略,提出了风景园林师"隐身"的设计手法,以及使景观诗意化的环境塑造理念,具体阐述了项目力求使"建筑融于风景"与以艺术化的手法从事生态修复为特色的... 介绍了北京中信金陵酒店景观设计项目的概况、设计难点与解决策略,提出了风景园林师"隐身"的设计手法,以及使景观诗意化的环境塑造理念,具体阐述了项目力求使"建筑融于风景"与以艺术化的手法从事生态修复为特色的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山水艺术 生态修复 “隐身” “无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每个命题者心中都有一个“我”——中考写作试题例说
16
作者 郑国民 孙薇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60,63,共3页
一、从“无我”到“有我”:感情真挚地表达自我 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靠编故事赚取同情从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下的中考写作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真情实... 一、从“无我”到“有我”:感情真挚地表达自我 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靠编故事赚取同情从而获得高分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下的中考写作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如湖南株洲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写作试题 中考 命题者 题例 中都 感情真挚 “有我” “无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间词话》的内在矛盾 被引量:2
17
作者 蓝华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57-64,共8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根本性内在矛盾是什么?即是说,限制其理论成就的终极点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确定这部著作对传统诗词美学总结的理论价值及其启蒙局限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其理论,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一建国以来,直到近几年,不...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根本性内在矛盾是什么?即是说,限制其理论成就的终极点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对于确定这部著作对传统诗词美学总结的理论价值及其启蒙局限性,从而在此基础上发展其理论,是一个关键性问题.一建国以来,直到近几年,不少研究者认为,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扼杀生存意志”的悲观厌世哲学思想,是造成《人间词话》根本局限的原因,这一人生观上的偏见,使得他在总结中国古典诗词美学时产生片面性和失误,换言之,他的落后消极的人生观是《人间词话》理论极限的根本制约因素.这种看法似是而非.细细研究《人间词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叔本华哲学 “无我之境” 内在矛盾 “境” 《沧浪诗话》 “景” 哲学思想 “境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王国维的审美境界论
18
作者 普慧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124-128,共5页
境界论是中国诗学有别于西方诗学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发展、嬗变、成熟的历程来看,其间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历代诗学家特别是皎然、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思想以及几千... 境界论是中国诗学有别于西方诗学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理论,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它的产生、发展、嬗变、成熟的历程来看,其间融入了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和历代诗学家特别是皎然、司空图、苏轼、严羽、王夫之等人的诗学思想以及几千年来中国诗歌的创作实践。晚清的王国维,集历代境界说之大成,将其更加系统化、全面化、完备化,终于建立起了一套深刻的,符合诗歌规律的审美境界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 格,自有名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审美境界 境界论 以物观物 “境界” 有我之境 艺术思维 艺术境界 “无我之境”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
19
作者 刘怀荣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84-88,共5页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刘怀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为论词专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兼论诗、词的,故论者大多承认他所标举的“境界”说对传统的“境界”说或意境说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由于王氏...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刘怀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为论词专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兼论诗、词的,故论者大多承认他所标举的“境界”说对传统的“境界”说或意境说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由于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体系和某些术语的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古典诗学 《人间词话》 以物观物 境界说 “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隔”与“不隔” 以我观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情景语言
20
作者 徐炼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6期148-154,共7页
本文讨论的是情景思维的内在结构问题。“情景语言”系狭义地指称“即景言情”———以自然对象的直观呈现作为抒情语言的言说方式。它在古代术语中被意味深长地称名为“景语”。从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情景语言的真正释疑,便可算作... 本文讨论的是情景思维的内在结构问题。“情景语言”系狭义地指称“即景言情”———以自然对象的直观呈现作为抒情语言的言说方式。它在古代术语中被意味深长地称名为“景语”。从某种意义上几乎可以说,情景语言的真正释疑,便可算作古代诗艺术本体论的最终解答,经典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我观物 情景思维 景语 “有我之境” 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 “无我之境” 以物观物 原始思维 拟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