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0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排斥者”能否成为革命主体?——西方左翼对无产阶级的数智化重构及其误区矫正
1
作者 陈珂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9,共9页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传统的剥削方式、劳动控制形式及资本排挤形式发生了深刻转型。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在这一背景下重塑了反抗数字资本主义秩序的革命主体,以“被排斥者”代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这一“被排斥者”是从事无... 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传统的剥削方式、劳动控制形式及资本排挤形式发生了深刻转型。当代西方左翼学者在这一背景下重塑了反抗数字资本主义秩序的革命主体,以“被排斥者”代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的“无产阶级”。这一“被排斥者”是从事无酬劳动的认知无产阶级、被数字信息监控的“用户无产者”以及劳动状态趋向“游牧化”的不稳定无产者。然而,由于左翼学者改换了无产阶级的身份标识、放弃了马克思对资本积累必然趋势的科学判断,这使其重构的“被排斥者”成为了消解共产主义前景的“伪主体”。其实,只要资本仍然需要从活劳动那里吸取剩余价值,无产阶级就仍然是名副其实的革命主体。数字资本主义时代下,无产阶级因不占有“一般数据”而被迫为数字资本增殖服务的生存境况,决定了其变革私人占有“一般数据”的生产关系、托举数字时代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左翼 无产阶级 被排斥者 革命主体 数字资本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的话语实践——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内涵流变的法理学反思 被引量:2
2
作者 付子堂 任懿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0-64,共5页
"人民"一词在东西方语境中早已有之。西方语境下的"人民"话语,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密不可分,原本就具有公民、个人、国民的法律内涵。在古汉语中,"人民"原为民氓,指的是与君、臣相对而存在的平民大众... "人民"一词在东西方语境中早已有之。西方语境下的"人民"话语,与古希腊城邦的政治实践密不可分,原本就具有公民、个人、国民的法律内涵。在古汉语中,"人民"原为民氓,指的是与君、臣相对而存在的平民大众。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后,汉语中的"人民"才具备了现代法律话语的意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精英们希望通过运用民族传统思想和价值来丰富马克思主义,通过"人民—群众"路线以克服当时中国所面临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所以在"七五宪法"中将"人民"作为一个绝对的整体、一个完全的意识形态称谓,尝试通过人民权威在实践中的确立,以确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正当性。但是,正是因为这种在法律领域内将人民与敌人对举、人民与整体相连的实践,使得法律语境中的"人民"脱离了个人、家庭和种族的基础,导致了法律与人民性的背离。同时,作为绝对整体的"人民"在法律中的地位不断被神化,使得法律的权威难以树立,规则秩序失效,权力不断膨胀,而作为个体的人民的基本权利也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七五宪法”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 个人(个体)权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的新“阶级斗争”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特点 被引量:9
3
作者 陈东林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2-78,共7页
毛泽东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范围扩大和循环,而是有着明显的内涵变化,经历了重提、扩大、重新确定打击重点的过程,从1964年起开始形成一种新的“阶级斗争”论断,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 毛泽东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范围扩大和循环,而是有着明显的内涵变化,经历了重提、扩大、重新确定打击重点的过程,从1964年起开始形成一种新的“阶级斗争”论断,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并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不同于中外历史上任何政治运动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阶级斗争 党内 打击 毛泽东 政治运动 发动 年代 经历 资产阶级
全文增补中
谁是颠覆当代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论奈格里与齐泽克的新无产阶级之争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顺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3,共9页
颠覆资本主义是马克思赋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奈格里与齐泽克继承了马克思的革命事业,但二人就“谁是新无产阶级?”“新无产阶级如何革命?”这两大核心问题进行了持久的争论。奈格里的思路是,非物质劳动孕育出了作为新无产阶级的诸众... 颠覆资本主义是马克思赋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奈格里与齐泽克继承了马克思的革命事业,但二人就“谁是新无产阶级?”“新无产阶级如何革命?”这两大核心问题进行了持久的争论。奈格里的思路是,非物质劳动孕育出了作为新无产阶级的诸众,它既可以专指智能算法工程师,也可以泛指所有人,他们在生命政治生产中生成了自主、协作的力量,这决定了诸众的革命策略是无领导的水平模式;而齐泽克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系统地产生被排斥者,他们是比经典无产阶级更悲惨的新无产阶级,以贫民窟居民为代表,革命策略是有领导的垂直模式。深入厘清这两位政治哲人之间的思想分歧与局限,对于把握经典无产阶级理论在欧陆思潮中的最新发展动向、探索颠覆当代资本主义的方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 颠覆资本主义 奈格里 齐泽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无产阶级的空间性——当代西方空间解放政治学的困境与出路
5
作者 冉璐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41,156,共11页
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是一个空间性概念。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往往侧重阐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而忽视空间性之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正是空间性为无产阶级实现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基础。马克... 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更是一个空间性概念。传统马克思主义研究往往侧重阐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的历史必然性,而忽视空间性之于无产阶级的重要意义。实际上,正是空间性为无产阶级实现历史必然性奠定了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无产阶级空间性的双重规定:就消极方面而言,空间性是大工业生产的必然结果,将集中性、流动性和世界性等规定强加给无产阶级;就积极方面而言,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的集中和流动过程中不断重塑着资本主义的历史和地理,并为自身解放奠定了空间基础。这一双重规定从根本意义上弥合了当代西方空间解放政治学主体与结构的二元分裂,为当代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随着都市生产超越工业生产成为当今资本主义的主要生产形式,都市性已经成为当代无产阶级的根本空间性之一。就此而言,都市不仅是资本规训和控制无产阶级的空间性的结果,更是无产阶级建构自身空间性,实现空间解放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产阶级 空间性 大都市 空间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极简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意识吗?——兼论马克思无产阶级意识对数字社会的阐释与改造
6
作者 牛霞飞 郑易平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101,共19页
当今时代,数字媒介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渗透日益加深,智能手机成为人类与世界连接的中介,激发了人们对数字化生存样态的反思,催生了数字极简主义。数字极简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压抑自我意识和异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拒斥,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 当今时代,数字媒介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渗透日益加深,智能手机成为人类与世界连接的中介,激发了人们对数字化生存样态的反思,催生了数字极简主义。数字极简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压抑自我意识和异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拒斥,与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具有同一指向。数字极简主义具有马克思无产阶级意识的某些特征,两者的实践目标一致、路径方法接近。两者都认识到了资本在现实社会和数字社会发展中的不可忽视性及其对社会公众的剥削。但是,数字极简主义选择在可能被资本支配的数字生活中寻找“主体性”,同时受限于现实生活,只能尽量回避“异化”的资本统治,选择“离线”,通过断裂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物质关联,形成对改造现实世界的基本关注,回避智能化造物对人类劳动的“篡夺”,潜在地回避了资本主义的技术圈套。可见,数字极简主义既未形成对数字世界的统一生活样态,又未构成对资本主义的直接抗争。同时,其对数字资本的抵抗行为并未表现出彻底性的特征,而是在逃避与接受之间徘徊。为此,应以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祛除数字极简主义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逃避,以无产阶级意识的实践升华数字极简主义对数字资本主义生产生活方式的批判,打通数字极简主义和无产阶级意识的联结沟通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极简主义 无产阶级意识 数字社会 数字资本主义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理论的形成 被引量:8
7
作者 虞文清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3期180-183,191,共5页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 ,最主要的原因是 195 7年以后党内出现一种“左”倾思潮。促使这种“左”倾思潮发展到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实践 ,二是“中苏论战”的进行。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互...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 ,最主要的原因是 195 7年以后党内出现一种“左”倾思潮。促使这种“左”倾思潮发展到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实践 ,二是“中苏论战”的进行。两者互相影响 ,互相促进 ,互为因果 ,促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形成 ,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理论 “中苏论战” 共产主义运动 无产阶级专政 商品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文化大革命”前的两次教育革命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凤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9-73,共5页
关键词 教育革命 阶级斗争 文化大革命 半工半读教育 毛泽东 思想教育 全日制学校 无产阶级 教育与生产劳动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金春明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1-67,共7页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共产党的领导 毛泽东思想 文革 政治运动 中国共产 造反派 社会主义中国 权力斗争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清华大学两派看“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的对立和分歧 被引量:3
10
作者 唐少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68-74,共7页
关键词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文革”前 毛泽东 资产阶级 干部问题 造反派 “十七年” 清华大学 群众组织 井冈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命运和经验教训 被引量:18
11
作者 沈传宝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6-33,共8页
"文化大革命"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初衷下发动的,作为其指导思想的"继续革命"理论,被宣传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而实际上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和具有经验主义特征... "文化大革命"是在捍卫马克思主义纯洁性的初衷下发动的,作为其指导思想的"继续革命"理论,被宣传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而实际上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和具有经验主义特征的空想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它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不符合中国国情,更与时代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这一时期,尽管在总体上、在指导思想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严重倒退,但是也有大批党员干部和群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所有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飞跃,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经验教训,作了各种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文化大革命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大革命”前高校历史系的青老教师矛盾分析——兼论“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元周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62,共10页
“文化大革命”是自上而下发动的,但从运动本身来说最先是从校园内被发动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此前校园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高等学校内,人与人之间关系普遍紧张,而在教师中以青老矛盾最为突出,从而... “文化大革命”是自上而下发动的,但从运动本身来说最先是从校园内被发动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此前校园内各种矛盾日益激化的产物。“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高等学校内,人与人之间关系普遍紧张,而在教师中以青老矛盾最为突出,从而使一部分青年教师成为“文化大革命”的积极分子。本文以“文化大革命”爆发前高校历史系为主要考察对象,以“文革小报”为主要资料,分析高校历史系教师内部青老矛盾的产生与激化过程,从而从一个角度来探讨“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历史系 青老教师矛盾 社会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题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郑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43-58,共16页
对"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中,有几个问题一直存在各种争议。例如:当时的下放与"文化大革命"的整体关系如何?下放的主要动因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下放的理论根据何在?"青春无悔"还是岁... 对"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研究中,有几个问题一直存在各种争议。例如:当时的下放与"文化大革命"的整体关系如何?下放的主要动因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下放的理论根据何在?"青春无悔"还是岁月蹉跎?知识青年下放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等等。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些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青年 上山下乡 文化大革命 理论根据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化大革命”中的教学“革命” 被引量:2
14
作者 蒋纯焦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34-38,共5页
文革十年,学校变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是受破坏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被要求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与现实的生产劳动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教学被大量压缩合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被各... 文革十年,学校变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是受破坏持续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社会领域之一。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被要求以无产阶级政治挂帅,强调与现实的生产劳动和政治斗争相结合,学科课程与教学被大量压缩合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被各种新尝试取而代之。师生还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走出校门学工、学农、学军。文革期间,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丧失殆尽,留给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课程 教学 考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气候的形成 被引量:5
15
作者 虞文清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9-14,共6页
历史已经判明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由全国亿万群众参与其中的运动到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 ?除了理论的错误和体制的缺陷等原因之外 ,不能... 历史已经判明 ,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这场由全国亿万群众参与其中的运动到底是怎么发动起来的 ?除了理论的错误和体制的缺陷等原因之外 ,不能不说与 2 0世纪 60年代我国特定的政治气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发生于“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中苏论战为这种气候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无论是社会舆论的准备 ,还是群众思想的动员 ,也无论是运动对象的锁定 ,还是各级干部警惕性的解除 ,都与中苏论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苏论战 文化大革命 气候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被引量:5
16
作者 叶昌友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9-73,共5页
极力主张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并力求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基于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三大主义”严重认识偏差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认识的偏差和这个目标... 极力主张在中国消灭资本主义、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以及反对和防止修正主义并力求实现“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是毛泽东晚年基于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三大主义”严重认识偏差所致力追求的目标,而这些认识的偏差和这个目标的追求,正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今天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修正主义 文化大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 被引量:2
17
作者 印红标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7-82,共6页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知识分子问题 毛泽东 社会性 资产阶级 社会矛盾 领导干部 当权派 党内斗争 文化大革命”期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霞 郑智超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推进社会革命、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着重探索的理论问题。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历经萌芽、确立、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构成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无... 自我革命是无产阶级政党推进社会革命、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马克思恩格斯终其一生着重探索的理论问题。从生成逻辑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思想历经萌芽、确立、发展和完善四个阶段,构成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无产阶级政党实践活动为历史线索,以引领和推动社会革命为目标导向,不断塑造革命政党建设正确方向与先进样态的过程。从核心要义来看,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以建设独立政党、强化思想引领、端正党的作风和推进制度建设为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增强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精神自觉与行为主动。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探索,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自我革命理论与实践向纵深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无产阶级政党 自我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组织取向的个案评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唐少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63-68,共6页
如何分析和评价“文化大革命”中,众多群众组织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所具有的心理反应和思维定势,是研究“文化大革命”群众组织及群众运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文化大革命”中清华大学两个十分著名而典型的... 如何分析和评价“文化大革命”中,众多群众组织面对严峻的政治形势和复杂的社会关系时所具有的心理反应和思维定势,是研究“文化大革命”群众组织及群众运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文化大革命”中清华大学两个十分著名而典型的群众组织的分析,力图从群众组织的六种主要取向来为研究“文化大革命”中的群众问题提供一个具体的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群众组织 准政治取向 依附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 被引量:2
20
作者 郑谦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16,共12页
本文从叙述"文化大革命"中对巴黎公社、《法兰西内战》的学习、宣传和实践入手,分析了这一活动的阶段划分、上层宣传和民众诉求的异同,以及主观愿望与实践结果的巨大矛盾。本文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不... 本文从叙述"文化大革命"中对巴黎公社、《法兰西内战》的学习、宣传和实践入手,分析了这一活动的阶段划分、上层宣传和民众诉求的异同,以及主观愿望与实践结果的巨大矛盾。本文认为,"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不是偶然和孤立的现象,它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些深层问题的反映。它所反映出的一些问题是我们今天所必须注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巴黎公社 《法兰西内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