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被排斥者”能否成为革命主体?——西方左翼对无产阶级的数智化重构及其误区矫正 |
陈珂
|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人民”的话语实践——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内涵流变的法理学反思 |
付子堂
任懿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3
|
毛泽东的新“阶级斗争”论断与“文化大革命”的起因和特点 |
陈东林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9
|
|
4
|
谁是颠覆当代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论奈格里与齐泽克的新无产阶级之争 |
胡顺
|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5
|
论无产阶级的空间性——当代西方空间解放政治学的困境与出路 |
冉璐
|
《理论月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6
|
“数字极简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意识吗?——兼论马克思无产阶级意识对数字社会的阐释与改造 |
牛霞飞
郑易平
|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7
|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理论的形成 |
虞文清
|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
2004 |
8
|
|
8
|
评“文化大革命”前的两次教育革命 |
杨凤城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9 |
5
|
|
9
|
“两个文革说”与“文化大革命”的定性研究 |
金春明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7
|
|
10
|
从清华大学两派看“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的对立和分歧 |
唐少杰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
|
|
11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曲折命运和经验教训 |
沈传宝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8
|
|
12
|
“文化大革命”前高校历史系的青老教师矛盾分析——兼论“文化大革命”的社会根源 |
王元周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6
|
|
13
|
“文化大革命”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五题 |
郑谦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2
|
|
14
|
论“文化大革命”中的教学“革命” |
蒋纯焦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5
|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气候的形成 |
虞文清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 |
5
|
|
16
|
毛泽东晚年对“三大主义”的认识偏差与“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叶昌友
|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17
|
“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 |
印红标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2
|
|
18
|
马克思恩格斯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理论探索 |
冯霞
郑智超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9
|
“文化大革命”初期群众组织取向的个案评析 |
唐少杰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2
|
|
20
|
“文化大革命”的巴黎公社情结 |
郑谦
|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