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创新扩散历程、举措与走向 被引量:1
1
作者 何爱霞 孙纪磊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73,共10页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是我国继续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典范,源于探究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创新扩散理论可为系统总结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实践经验提供参考。纵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发展轨迹,其创新扩散历程包括为新问题寻求创新...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是我国继续教育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创新性典范,源于探究农业技术推广过程的创新扩散理论可为系统总结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实践经验提供参考。纵观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发展轨迹,其创新扩散历程包括为新问题寻求创新方案、重新定义及升级调整、常规化、扩散推广等四个阶段。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创新扩散过程中,其采取的典型举措主要有精选“创新代理人”担任讲习员、谋求与农民“客户需求”的最大相容性、利用乡土知识系统克服讲习的“空心管偏见”、打造讲习的“技术集群”、注重讲习的“可试性”与“可观察性”。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可从以下方面着力进一步促进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创新扩散:一是秉持“再创造”发展理念,因应形势及时调整讲习内容、讲习方式和讲习员队伍组成;二是优先培养“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充分发挥其在当地社会系统内的榜样带动和人际说服作用;三是拓展数字化“传播渠道”,推进讲习的数字化转型并提升农民的数字素养;四是综合运用“中心化”与“非中心化”扩散系统,构建“专家讲授+现场观摩+交流讨论”的混合式讲习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农民讲习所 扩散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继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村基层党建引领农民美好生活研究
2
作者 霍军亮 《湖湘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46,共13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富裕的乡村经济生活、民主的乡村政治生活、繁荣的乡村文化生活、健全的乡村民生服务体系、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富裕的乡村经济生活、民主的乡村政治生活、繁荣的乡村文化生活、健全的乡村民生服务体系、宜居的乡村生态环境是农民美好生活的基本构成要素。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还存在物质基础不够优厚、乡村政治生态不够优良、文化环境不够优质、民生保障体系不够优化、人居环境不够优美等现实问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以提升政治引领能力为根本,为创造农民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以提升经济引领能力为目标,为创造农民美好生活提供厚实的物质保障;以提升思想文化引领能力为导向,为创造农民美好生活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提升民生建设能力为抓手,为创造农民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以提升生态治理能力为支撑,为创造农民美好生活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美好生活 农村基层党组织 党建引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航 魏永莲 +4 位作者 张鹏骞 蒋继娅 许兴 罗婧璇 何葳 《农业展望》 2024年第11期17-22,共6页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当前,针对农民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应不足,高效能的科学传播渠道较为单一,高标准提升农民科... 新时代背景下,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是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当前,针对农民高品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应不足,高效能的科学传播渠道较为单一,高标准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尚有差距,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较为普遍。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成为农村科普的掣肘、农村科普供需两端发力不够、农村科普对外界依赖性较大是制约农村科普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基于此,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全面推动乡村振兴,需要高质量开展农村科普工作,持续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建议从以下方面进行推动:努力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消除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的制度性壁垒;以大科普理念为引领,建立完善农村科普体制机制;创建农民科学素质提升分级分类服务体系,打造精准科普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 科学素质 精准科普 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路径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萌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第12期106-109,共4页
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壮大农村“绿领”人才的关键之举,也是塑造乡村生态文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阻碍,如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制约、农村生态... 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由之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壮大农村“绿领”人才的关键之举,也是塑造乡村生态文化的必然选择。然而,当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诸多阻碍,如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激励机制缺失、人才资源紧缺以及农村绿色发展理念藩篱等。因此,本文通过打造绿色健康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政策、完善“绿领”农人引育机制、促进城乡绿色发展协同互动,倡导绿色生活、推动绿色生产、选树绿色典型、构建绿色格局,以期消除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壁垒,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 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广校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路径
5
作者 杨丹 高彬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98-201,共4页
基于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的内涵,梳理了农广校做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路径,以期为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加快发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
关键词 农民教育培训 农广校 路径 时代 人才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创办的逻辑理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霞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4期39-40,共2页
为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以教育农民、发展农民、富裕农民为宗旨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应运而生。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创办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实现路向,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 为顺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时代需求,以教育农民、发展农民、富裕农民为宗旨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应运而生。新时代农民讲习所的创办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实现路向,体现了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把握新时代农民讲习的逻辑理路,对新时代开展农民教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讲习所 农民教育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民文化获得感的生成逻辑与实现机制 被引量:16
7
作者 孔德永 韩园园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9-105,共7页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农民文化获得感是关系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民文化获得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农民文化获得感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不持续,其根本原因是乡村文化供给与农民需求存在错位。新...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农民文化获得感是关系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民文化获得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是,农民文化获得感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不持续,其根本原因是乡村文化供给与农民需求存在错位。新时代农民文化获得感的生成逻辑是一种内生性逻辑,外在嵌入型制度供给要始终围绕着农民主体来展开,要以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为主线,从农民需求的内在逻辑出发。提升新时代农民文化获得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一是畅通农民多种文化需求的表达机制,二是健全农村公共文化多元供给机制,三是建立农民文化获得感的科学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文化获得感 乡村 制度体系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民获得感可持续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孔德永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0-72,共3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有了较多获得感,但是,农民获得感仍然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农民群众需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新时代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经常倾听民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前提,努力破解民生痛点是农民获得感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民群众有了较多获得感,但是,农民获得感仍然表现为不平衡、不充分,农民群众需要更可持续的获得感。新时代让农民的获得感更可持续,经常倾听民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前提,努力破解民生痛点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关键,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核心,不断创新制度性供给是农民获得感可持续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 获得感 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民获得感与乡村制度体系供给 被引量:13
9
作者 孔德永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6-65,共10页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还不平衡不持续。最主要原因是乡村制度体系供给不充分与运转不顺畅,新时代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存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得到了大幅提升,但还不平衡不持续。最主要原因是乡村制度体系供给不充分与运转不顺畅,新时代农民需求与制度供给之间存在一些错位。提升新时代农民获得感需要充分发挥乡村制度体系供给的系统集成作用,从保障农民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利的制度设计理念出发,坚持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根本制度,不断优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治理制度与城乡融合制度等基本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养老制度等重要制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获得感 乡村 制度体系供给 精准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公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4期33-36,共4页
新时代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农业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农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两个层面。专业化、职业化、高端化职业农民的严重缺失是导致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建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多元立交培养体系是激发农业人口红利、破... 新时代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农业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农业人才供需结构性矛盾两个层面。专业化、职业化、高端化职业农民的严重缺失是导致我国农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建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多元立交培养体系是激发农业人口红利、破解新时代农业主要矛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型职业农民 多元立交培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职业农民培育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海华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5-31,共7页
新时代赋予了农民新的内涵。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是指具备较高专业能力与素质、从事现代农业的创业者。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农民培养的价值取向主要以国家为价值主体,且以工具性价值为主,对于农民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兼顾较少。在新时代... 新时代赋予了农民新的内涵。新时代的职业农民是指具备较高专业能力与素质、从事现代农业的创业者。建国以来,我国的职业农民培养的价值取向主要以国家为价值主体,且以工具性价值为主,对于农民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兼顾较少。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职业农民的培育既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更要有新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国家和农民价值主体的统筹兼顾、坚持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取向的辩证统一、坚持人的发展与乡村振兴价值取向的完美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职业农民培育 价值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湘涛 《南方农业》 2021年第32期156-158,161,共4页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备受关注。在新时期背景下,农村打造新型农民面临着诸多困境。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及特征,分析新时代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 新型职业农民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备受关注。在新时期背景下,农村打造新型农民面临着诸多困境。结合新型职业农民的含义及特征,分析新时代农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民综合素养,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职业农民 困境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特征内涵及理论价值 被引量:19
13
作者 薛晴 陈会谦 孙秀芳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2-74,共3页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历史高度,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论断,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特征内...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历史高度,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论断,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勾勒出新型职业农民应具有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特征内涵,其中贯穿着唯物史观主要观点,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根本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坚持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 时代 型职业农民 特征内涵 理论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探研 被引量:36
14
作者 许伟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6-153,共8页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农民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参与主体、成果的享受主体和效果的评价主体,这不仅是我国乡村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要求、乡村得以振兴的现实必须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农民是乡村振兴实践的参与主体、成果的享受主体和效果的评价主体,这不仅是我国乡村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要求、乡村得以振兴的现实必须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根本遵循,也是政府确立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原则、谋划乡村振兴战略布局的基本立场和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效的重要标准。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农民主体地位面临着农民振兴乡村的社会主体意识缺位、主体权力缺失和主体能力缺乏等问题,需要依托农业现代化组织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培育农民振兴乡村的社会主体意识;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充分赋予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各种权利;还需要通过网络化、信息化等现代科技资源给农民全面赋能来加以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乡村振兴 农民主体地位 农村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逻辑、难题和路径 被引量:19
15
作者 张远新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131,共9页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民共富是关键和短板。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必然逻辑: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最现实的利益...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农民共富是关键和短板。新时代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具有深刻的必然逻辑:它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迫切要求,也是农民实现美好生活最现实的利益诉求。但当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难题,表现在:大部分农民收入较低,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大多数农村地区产业发展较落后,部分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农村集体所有制,加快农村产业振兴,构建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长效机制,激发农民勤劳致富内生动力,扎实促进新时代农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共同富裕:逻辑 难题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民守望相助的存续 被引量:14
16
作者 吴春梅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0-186,共7页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邻里帮扶、利益反馈、熟人规范等传统内涵和契约互助、利益交换、公正法治等现代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守望相助遵循人民公社时期的守望承袭与互助固化、新时期的守望消解与契约建构、新时代的守望悬... 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邻里帮扶、利益反馈、熟人规范等传统内涵和契约互助、利益交换、公正法治等现代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守望相助遵循人民公社时期的守望承袭与互助固化、新时期的守望消解与契约建构、新时代的守望悬浮与合作互助的存续逻辑。农民守望相助在向现代转型中遭遇互助精神阶段性缺失的“存续之困”,必须瞄准守望相助的新时代化难题,促进情理与法理的整合,创造“利益关联—情感联结—组织纽带—规则共享”的生成条件,完善“认同—互惠—受罚—存续”的新机制,着力向全覆盖、全领域、全方位意义上的体系化互助转变,确保守望相助在新时代的农村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 守望相助 合作互助 利益交换 互利共赢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策略探索——以山东东营市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世兰 《农村农业农民》 2022年第6期34-36,共3页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推动和引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培育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必须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人们生态文明意识的推动和引领,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现。新时代培育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必须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及培育存在的问题出发,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促进农民生态文明教育的普及化和深入化;加强生态文明法制建设,构建培育农民生态意识的长效机制;构建农民生态文明践行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强化农民的生态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 生态文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西部农村社会整合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农民阶层分化背景的审思 被引量:5
18
作者 裴新伟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0-72,共3页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双重逻辑。进入新时代以来,西部的农民阶层分化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转移人口的流向,以及农民群体的异质性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在此背景下,西部农村的社会整合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失... 分化与整合是社会发展的双重逻辑。进入新时代以来,西部的农民阶层分化在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农村转移人口的流向,以及农民群体的异质性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在此背景下,西部农村的社会整合面临着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失衡、农村转移人口"融城困难"且"返乡无力"、农村的经济发展缺乏内生动力,以及传统的农村社会整合力量式微等问题。需要从"东西一体"与"城乡融合"的逻辑出发,通过大力发展西部的职业教育、破除阻碍农村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制度藩篱、优化西部农村的居住布局,以及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助推西部农村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农村 社会整合 农民阶层分化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讲习所:词源、演变与新时代发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靳书君 周李行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36,共7页
日本从古汉语典籍中引进“讲习”,出现了和制汉字词“講習所”。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日本,留学、旅居日本的知识分子接触并使用“講習所”,“講習所”作为日语借词回到中国,在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社会思潮传播等方面被广泛的使用... 日本从古汉语典籍中引进“讲习”,出现了和制汉字词“講習所”。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学习日本,留学、旅居日本的知识分子接触并使用“講習所”,“講習所”作为日语借词回到中国,在实业教育、师范教育和社会思潮传播等方面被广泛的使用。五四运动后,列宁著作和共产国际文献传入国内,列宁领导俄共创造的学习机构和形式муhазирəкурслары裹挟其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用日语回归借词“讲习所”对译муhазирəкурслары,“讲习所”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中国共产党集体学习的机构、场所和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讲习所 概念史 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深层障碍及政府应对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定财 张志文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3-85,共3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就随着政府行政改革发展不断调整,不同的发展阶段政策目标也随之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新要求。立足科学发展,加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稳步提高城镇化率;健全户籍制改革,关注...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政策就随着政府行政改革发展不断调整,不同的发展阶段政策目标也随之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对农民工市民化提出新要求。立足科学发展,加快推动农民工市民化,稳步提高城镇化率;健全户籍制改革,关注农民工的现实需求,合理分配社会资源,落实配套政策,解决农民工在市民化中的社会问题是农民工政策的重要实施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 农民工市民化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