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文科建设: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 被引量:37
1
作者 刘振天 俞兆达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科的滥觞所在,为新文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从精神内核看,新文科建设从时代、主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延续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追求,两者皆怀“国之大者”,都以应变求新为目标、以思想文化为焦点、以高等教...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文科的滥觞所在,为新文科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历史文化基础。从精神内核看,新文科建设从时代、主题和策略三个方面延续了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追求,两者皆怀“国之大者”,都以应变求新为目标、以思想文化为焦点、以高等教育为阵地。面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国族振兴、实现现代化和学科完型三大历史未竟之业,新文科建设应从被动跟跑转向主动引领,从本土传统迈向国际现实,从精英科学走向大众知识,切实回应“家-国”与“体-用”、“中-西”与“古-今”、“科-玄”与“雅-俗”等重要命题。在打造和谐的、民族的、时代的、世界的新文科过程中,掀起一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文化运动”,助力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革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新,激发现代中国先进文化创新和推动人类社会共同文明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高等教育 新文科建设 “新文化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四后“新文化运动”一词的流行与早期含义演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月峰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8-128,共1页
傅斯年曾提出,研究思想史应避免以“后一时期,或别个民族的名词及方式来解它”,否则“不是割离,便是添加”。但实际上,即使是当时当地所使用的名词,其含义也会随时空而变迁。傅斯年后来又提出“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 傅斯年曾提出,研究思想史应避免以“后一时期,或别个民族的名词及方式来解它”,否则“不是割离,便是添加”。但实际上,即使是当时当地所使用的名词,其含义也会随时空而变迁。傅斯年后来又提出“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对关键字词“探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含义演变 早期 五四 关键字词 傅斯年 思想史 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南“新文化运动”与恽代英的思想转折——基于新旧双方互动的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哲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5-204,共10页
1920年代川南的教育改革,由卢作孚、恽代英等一批知名新青年所发起,并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一事件不仅是地方史上的重要议题,同时造成原本态度稳健的恽代英迅速转向武装革命道路。在此一过程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手... 1920年代川南的教育改革,由卢作孚、恽代英等一批知名新青年所发起,并一度成为西南地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这一事件不仅是地方史上的重要议题,同时造成原本态度稳健的恽代英迅速转向武装革命道路。在此一过程中,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对手方”,当地的士绅群体对西学新知的开放态度,使得新文化传播成为可能。不过,随着改革事业的推进,新旧之间存在理念上的根本分歧逐渐显露,恽代英试图通过学生自治对抗士绅所推崇的礼教,终因政权更迭、校长撤换而导致学潮的爆发和士绅的强势反弹,促使其思想趋于激进、转向武装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代英 川南“新文化运动” 新旧士绅 学生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划不嫌切近,理想不嫌高远——一代教育大师胡适
4
作者 叶菊艳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4期104-106,共3页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胡洪(笳)、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他是现代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们主要代言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在文化,教育,科学领域产生...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原名胡洪(笳)、嗣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他是现代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大师和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们主要代言人,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在文化,教育,科学领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大师 教育 “新文化运动” 理想 自由主义思想 中国文化 白话文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