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技术与政治革命的双重变奏——晚清“新小说”兴起的历史机缘 |
姜荣刚
|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4
|
|
|
2
|
文学场与读者意识:近代“新小说”研究的新视角 |
潘桂林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
3
|
错位与暗合:“新小说”的媒介技术角色 |
徐萍
|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0 |
|
|
4
|
论晚清“新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语体建构 |
何云涛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1
|
|
|
5
|
晚清“新小说”的地方路径——以武汉《扬子江小说报》为中心的考察 |
陈瑜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
6
|
“新的小说的诞生” |
钱理群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10
|
|
|
7
|
晚清翻新小说创作动因探析 |
吴泽泉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
8
|
维新派与清末的小说翻译行为 |
程珊
|
《理论月刊》
CSSCI
|
1999 |
2
|
|
|
9
|
重复模式与日常生活——几部“新写实”小说中的市民形象 |
王一川
|
《求是学刊》
CSSCI
|
1997 |
8
|
|
|
10
|
科学与信仰的冲突与调和——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科学与信仰之谜题 |
汤黎
李跃平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
|
|
|
11
|
后现代女性书写下的历史重构——当代英国女作家“新维多利亚小说”探析 |
汤黎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
|
|
|
12
|
“新小说派”反传统的内涵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
13
|
浅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渊源 |
李香枫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6 |
0 |
|
|
14
|
新生代小说(1994-) |
李洁非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7 |
44
|
|
|
15
|
谈谈“新市民小说 |
周介人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5
|
|
|
16
|
论新文学传统流变中的“乡土文学”与“新乡土小说” |
张继红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5
|
|
|
17
|
“新写实”之后:杨争光小说的意义 |
刘明银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3 |
2
|
|
|
18
|
“新写实”小说的形与魂 |
张毅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2
|
|
|
19
|
“新体验小说”的审美特征 |
熊元义
|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
20
|
“新市民小说”“新”在哪里?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