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与政治革命的双重变奏——晚清“新小说”兴起的历史机缘 被引量:4
1
作者 姜荣刚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1-67,共7页
晚清"新小说"于1902年前后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同治初年西方先进印刷技术进入中国小说的出版市场,虽未对新创小说产生明显推动,但却因传统小说遗留的潜在市场迅速完成了中国小说出版技术的更新换代,对稿源的需求也随之... 晚清"新小说"于1902年前后兴起有其特定的历史机缘。同治初年西方先进印刷技术进入中国小说的出版市场,虽未对新创小说产生明显推动,但却因传统小说遗留的潜在市场迅速完成了中国小说出版技术的更新换代,对稿源的需求也随之陡然增加。当1898年前后传统小说出版市场饱和以后,出版商面临稿源奇缺的严峻考验。而恰在此时,甲午战争以及庚子事变的相继发生造成了社会政治及文化风尚的巨大转变,翻译小说因西学的强势输入渐为国人所重,为开启民智,社会对创作新型小说亦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梁启超《新小说》的成功示范让正为稿荒发愁的出版商看到了新的生机,一时翕然向风,从而使"新小说"在短期内得以迅速崛起。由此可见,技术与政治变革的偶相交汇构成了晚清"新小说"兴起的重要历史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印刷技术 政治变革 “新小说” 兴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场与读者意识:近代“新小说”研究的新视角 被引量:1
2
作者 潘桂林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40,共3页
近百年中国近代新小说研究大致包括:资料收集和传统的外部研究,侧重于叙事、修辞与文体的内部研究,新理论拓展的接受研究、文化现代性研究和媒介研究等。这些研究从局部入手深入探究,深刻性与片面性共存。以读者意识联结文学场诸要素,... 近百年中国近代新小说研究大致包括:资料收集和传统的外部研究,侧重于叙事、修辞与文体的内部研究,新理论拓展的接受研究、文化现代性研究和媒介研究等。这些研究从局部入手深入探究,深刻性与片面性共存。以读者意识联结文学场诸要素,整合叙事学、接受美学、媒介诗学、话语与意识形态理论等多种理论武器,是通过更新研究视角对近代新小说研究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场 读者意识 近代“新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错位与暗合:“新小说”的媒介技术角色
3
作者 徐萍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5-91,共7页
20世纪初,在媒介技术和文学技术交汇中产生的"新小说",既紧密地配合了传播者"改良群治"的政治运动,充当了传播媒介的角色;同时又形成了一种文学新样式,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可。由于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与... 20世纪初,在媒介技术和文学技术交汇中产生的"新小说",既紧密地配合了传播者"改良群治"的政治运动,充当了传播媒介的角色;同时又形成了一种文学新样式,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认可。由于文学生产方式和传播模式与受众期待中的传统模式产生"错位","新小说"暗合了国人利用新媒介认识世界、感知世界、构建新世界的欲望,于是出奇制胜,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文化风尚,起到了报刊媒介和文学媒介的双重传播效用,成为现代传媒的副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环境 “新小说” 媒介技术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晚清“新小说”的文体特征与语体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何云涛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31-236,共6页
晚清是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文学观念也随之出现新与旧的交锋,为救亡图存、启迪民智,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被遴选为最佳政治工具。新小说更多地借鉴了白话小说的语言及其形式,却仅有小说之"名",而实为混杂文体... 晚清是社会生活和传统文化经历重大变革的时期,文学观念也随之出现新与旧的交锋,为救亡图存、启迪民智,中国传统白话小说被遴选为最佳政治工具。新小说更多地借鉴了白话小说的语言及其形式,却仅有小说之"名",而实为混杂文体。因新小说启迪民智的载道功能以及晚清文人根深蒂固的文化积习,虽部分晚清士人理论上力倡白话,新小说语体实际上呈现多语体混杂的状态。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晚清新小说形成了文言、白话间杂的局面,而文言包括古文、韵文和浅易文言,白话又可细分为古白话、方言和欧化白话,新小说语言实践推动了多语体的变化和融合,从而建构出更具表现力的小说语言体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新小说” 古文 白话 方言 多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新小说”的地方路径——以武汉《扬子江小说报》为中心的考察
5
作者 陈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0-135,共6页
《扬子江小说报》作为晚清武汉地区第一份新小说杂志,从创刊之始便立足于本地。呈现出一条从“地方”到“中心”的新小说发展路径。一方面,以《蒲阳公梦》为代表的小说作品带有明显的反清非儒思想,与改良派政治小说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 《扬子江小说报》作为晚清武汉地区第一份新小说杂志,从创刊之始便立足于本地。呈现出一条从“地方”到“中心”的新小说发展路径。一方面,以《蒲阳公梦》为代表的小说作品带有明显的反清非儒思想,与改良派政治小说拉开了距离;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宣告了艺术上的国粹取向,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说文体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江小说报》 武汉 晚清“新小说”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的小说的诞生” 被引量:10
6
作者 钱理群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12,共11页
关键词 周立波 丁玲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 《暴风骤雨》 党的政策 “新小说” 阶级斗争 毛泽东 模式 知识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翻新小说创作动因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泽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7-152,共6页
长久以来,晚清翻新小说受到学界的忽视与埋没,其创作动因问题也一直是晚清文学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细读翻新小说文本并深入分析晚清时代文化语境后发现,翻新小说的出现与繁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新小说"背... 长久以来,晚清翻新小说受到学界的忽视与埋没,其创作动因问题也一直是晚清文学史上的一个未解之谜。细读翻新小说文本并深入分析晚清时代文化语境后发现,翻新小说的出现与繁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新小说"背景下新小说阵营对古典小说的不满,又有中国固有的续书与仿作传统的影响;既有借古鉴今的讽世冲动,又有娱乐搞笑的商业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翻小说 “新小说”运动 续书与仿作传统 娱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新派与清末的小说翻译行为 被引量:2
8
作者 程珊 《理论月刊》 CSSCI 1999年第Z3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域外小说 小说翻译 梁启超的小说 “新小说” 小说 小说界革命” 康有为 阅读习惯 译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模式与日常生活——几部“新写实”小说中的市民形象 被引量:8
9
作者 王一川 《求是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66-71,共6页
80—90年代,我国的文学和哲学先后都从事“日常生活批判”。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当文学以其特有的审美形象生动有力地呈现出日常生活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时,就需要哲学来作出全面而深刻的理性反省。“新写实”小说在面向日常生活... 80—90年代,我国的文学和哲学先后都从事“日常生活批判”。二者是互为因果的:当文学以其特有的审美形象生动有力地呈现出日常生活对于人的生存的重要性时,就需要哲学来作出全面而深刻的理性反省。“新写实”小说在面向日常生活时更多地品尝到个人生存的现实的卑微性,其市民形象表现出若干鲜明的特征。面对日常生活,“新写实”呈现了理想性与现实性两种不同状况。应从中发现当今知识分子对世纪初以来的精英传统作痛切反省和对市民社会作浪漫畅想时所具有的不同价值取向及其间的冲突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批判 “新写实”小说 重复模式 都市平 重复叙述 精英人物 知识分子 市民社会 烦恼人生 《一地鸡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与信仰的冲突与调和——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科学与信仰之谜题 被引量:1
10
作者 汤黎 李跃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3-119,共7页
当代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科学观念和信仰危机的重述,从科学与信仰、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身这几个方面剖析了维多利亚人的困惑与希冀。小说反映了进化论和唯灵论这两大维多利亚思潮的冲突... 当代英国女作家A.S.拜厄特"新维多利亚小说"通过对维多利亚时代科学观念和信仰危机的重述,从科学与信仰、物质与精神、灵魂与肉身这几个方面剖析了维多利亚人的困惑与希冀。小说反映了进化论和唯灵论这两大维多利亚思潮的冲突,也再现了维多利亚人试图调和科学和信仰这两者所作出的尝试。唯灵论的流行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面具之下的唯心主义和直觉主义倾向。作为维多利亚时期流行的科学主义和传统的宗教信仰之间的一种折衷方式,通灵术盛行的背后是对物质和精神之间关系的探寻,也是对灵魂与肉身关系的追问。维多利亚人对人类主体性的思索,对揭示世界本质的渴望,都可以在拜厄特的"新维多利亚小说"中得以窥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拜厄特 “新维多利亚小说” 科学 信仰 唯灵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女性书写下的历史重构——当代英国女作家“新维多利亚小说”探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汤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112,共5页
当代英国女作家的"新维多利亚小说"以多层、多义、多音的叙述,将历史与虚构、真实与想象交叠糅合,通过当代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进行重访和重构来探讨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精神同物质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 当代英国女作家的"新维多利亚小说"以多层、多义、多音的叙述,将历史与虚构、真实与想象交叠糅合,通过当代女性知识分子的视角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进行重访和重构来探讨宗教与科学的冲突、精神同物质的冲突、灵与肉的冲突、个体自由同政治之间的冲突、男性霸权同女性意识的冲突等等在后现代境遇中仍然炙手可热的话题,建构出了与传统维多利亚女性形象相异的主体。这种女性的历史叙述将当代女性的生命体验与过去相融合汇通,重新形塑出女性在历史中的生命轮廓和身份,从而在更大的文化语境中,对既定的"历史"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维多利亚小说” 女性叙述 历史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小说派”反传统的内涵
12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5-95,共1页
马小朝在《揪着自己的头发不能飞离脚下的大地》(《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4期)一文中指出:“新小说”作家是以其反传统的举措而拉开小说创作之幕的,而他们反传统的第一声号角,就是声讨西方文学一、二千年以来以道德论为目的、以认识论为... 马小朝在《揪着自己的头发不能飞离脚下的大地》(《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4期)一文中指出:“新小说”作家是以其反传统的举措而拉开小说创作之幕的,而他们反传统的第一声号角,就是声讨西方文学一、二千年以来以道德论为目的、以认识论为手段的文艺本体论.这种文艺本体论由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经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理论化、系统化后,一直牢牢地统治着19世纪以前西方文艺理论的基本方向,因而也深深地影响并制约着西方文学长河的基本流向.尽管在19世纪以后,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想登上了文学历史舞台,它们也曾将矛头指向了传统的以道德为目的、以认识为手段的文艺本体论思想,但我们仔细一看,便不难发现,它们不过是从逆反心理的角度,颠覆了传统道德论、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尺度,从而偷换了传统道德论和认识论的内容:自然欲望代替了社会意志、情感体验代替了理智认知、人性的肉体代替了神性的灵魂、生命的直觉代替了思维的悟性.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从形式上彻底摒弃传统的文艺本体论.“新小说”派的艺术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传统 小说 文艺本体论 西方文学 “新小说” 认识论 文艺思想 “为艺术而艺术” 亚理士多德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渊源
13
作者 李香枫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4期78-80,共3页
浅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渊源李香枫80年代末,小说创作中引人注目的新趋向,莫过于"新写实主义"浪潮。最先是理论批评界开始注意到某些属于现实主义艺术形态的小说创作的新变化,并在阐述和评论这些新变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 浅论“新写实小说”产生的渊源李香枫80年代末,小说创作中引人注目的新趋向,莫过于"新写实主义"浪潮。最先是理论批评界开始注意到某些属于现实主义艺术形态的小说创作的新变化,并在阐述和评论这些新变化的过程中,提出了关于"新写实小说"的种种特征和看法。嗣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写实主义 “新写实” 渊源 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 80年代 艺术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代小说(1994-) 被引量:44
14
作者 李洁非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71-81,共11页
关键词 生代小说 生代作家 “新市民小说” 八十年代 九十年代 文学观念 《儒林外史》 知识分子 生存方式 邱华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新市民小说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介人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7-51,共5页
谈谈“新市民小说周介人背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中国文学之所以具有活力,在于它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更新。七十年代末,如果不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更新,就不可能抛弃“工具论”,后来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也就不可能... 谈谈“新市民小说周介人背景“文化大革命”以后的中国文学之所以具有活力,在于它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更新。七十年代末,如果不对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进行反思与更新,就不可能抛弃“工具论”,后来的“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也就不可能生存与发展;八十年代初如果不对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市民小说” 邱华栋 上海文学 社会分层 文化大革命 文学观念 运作机制 生存状态 中篇小说 生存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文学传统流变中的“乡土文学”与“新乡土小说”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继红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3-149,共7页
自“乡土文学”命名后,乡土文化长期处于被现代文明观看的“客体”位置,一方面,乡土是被“发现”、被“揭示”的;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在“被看”中丧失了自我言说的权利,作家的乡土审美也因此显现出抽象化、符号化、寓言化特征,而近四十... 自“乡土文学”命名后,乡土文化长期处于被现代文明观看的“客体”位置,一方面,乡土是被“发现”、被“揭示”的;另一方面,乡土文化在“被看”中丧失了自我言说的权利,作家的乡土审美也因此显现出抽象化、符号化、寓言化特征,而近四十年的城乡交往叙事以具象化、日常化、现实化的农民命运书写拓宽了“乡土文学”的审美视域,相应地,“乡土文学”的历史命名面临挑战。径直地将近百年中国文学有关乡土、农村、农民的书写统称为“乡土文学”,既有悖于切实的文学情境,也缺乏此概念产生、发展的现实根基。因此,寻找新的命名方式及理论依据,既符合文学思潮应运而生的历史逻辑,也能契合新时代农民精神和乡村文明的当下审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土文学” “新乡土小说” 概念推衍 空间交往 形象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写实”之后:杨争光小说的意义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明银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33-36,共4页
“新写实”小说在一片狂躁的喧嚣声中退潮。虽然“先锋的精神、传统的躯壳”和“现实主义+寻根意识+先锋意识=新写实”等卓有见识的理论概括力图肯定它在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地位而且业已达到目的,虽然它所主张的“原生态”、“零度感情... “新写实”小说在一片狂躁的喧嚣声中退潮。虽然“先锋的精神、传统的躯壳”和“现实主义+寻根意识+先锋意识=新写实”等卓有见识的理论概括力图肯定它在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地位而且业已达到目的,虽然它所主张的“原生态”、“零度感情”、“淡化典型”、“消解文体结构”等创作原则极大地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技能,但它终因自身难以克服的一些弱点,例如主题意蕴的单薄,典型形象的匮乏,哲学思想的肤浅,历史和现实视野的狭窄等等而不得不退居文学史的后台,拭目等待新的浪潮把文学之波推向更高的峰巅。这决不是说“新写实”小说家们已经偃旗息鼓,相反,他们频有新作问世,只是这些作品已远不能列在“新写实”的名目之下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争光 “新写实”小说 感觉语言 作家 黑风 复沓 母猫 现实主义 人性 善和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写实”小说的形与魂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毅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5-27,共3页
最近一段时间关注文学的视觉焦点集中在“新写实”小说上。 十年来文学新潮迭起,曾谓之“各领风骚三五天”,近两年来又一批新人活跃文坛,使前几年那批风云人物似乎有一种退居幕后的感觉。现在引人瞩目的名字是刘恒、王朔、叶兆言、李晓... 最近一段时间关注文学的视觉焦点集中在“新写实”小说上。 十年来文学新潮迭起,曾谓之“各领风骚三五天”,近两年来又一批新人活跃文坛,使前几年那批风云人物似乎有一种退居幕后的感觉。现在引人瞩目的名字是刘恒、王朔、叶兆言、李晓、刘震云、池莉、余华、格非、苏童等人。尽管他们各具特色,有些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探索,显现出一种明显的倾向和特质。使这些作品与以前那些作品比较起来,有一种特殊意味和异质感。如果从宏观上鸟瞰就会发现,它是一种被夹在两个山头之间的狭谷现象。它的一边是我国现代文学中历史长久的以社会问题小说为主要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小说 现实主义 叶兆言 生活流 刘震云 直面人生 世俗生活 刘恒 目的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体验小说”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熊元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92-95,共4页
“新体验小说”的审美特征●熊元义“新体验小说”从提出到实践已经一年多了,如果人们不是局限在“新体验小说”的理论构想上,而是从“新体验小说”的创作实践出发,就会发现“新体验小说”的创作表现出了我们所需要的文学的一些新的... “新体验小说”的审美特征●熊元义“新体验小说”从提出到实践已经一年多了,如果人们不是局限在“新体验小说”的理论构想上,而是从“新体验小说”的创作实践出发,就会发现“新体验小说”的创作表现出了我们所需要的文学的一些新的审美特征。一“新体验小说”不仅是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验小说 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新写实”小说 《预约死亡》 审美特征 毕淑敏 现实生活 社会转型时期 生命力 文学作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市民小说”“新”在哪里?
20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7-7,共1页
《上海文学》1996/2期《再说“新市民”——编者的话》中指出: “新市民小说”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启动后,社会生活与人的价值观念的变更在一部分作家审美情感与文化想象力范畴内的反映;它表明一部分作家开始站在现代都市文... 《上海文学》1996/2期《再说“新市民”——编者的话》中指出: “新市民小说”的出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启动后,社会生活与人的价值观念的变更在一部分作家审美情感与文化想象力范畴内的反映;它表明一部分作家开始站在现代都市文明的立场、而不再拘泥于以往“乡土性”文明的立场,来看待中国的现实生活与文化;它表明我国当代文学的格局与范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新市民小说展示的是这样一种景象的文化空间:它接受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引导,但运用民间性的、社会公共性的话语来表述老百姓对于生活、对于美好人性、对于社会进步的期盼;它欣赏并努力追求“精英文化”的个性与创造性,但其表述的策略却是大众化的而非书斋化的;它不拒斥知识分子对于终极价值与终极信仰的真诚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市民小说” “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空间 文化想象力 社会主义政治 当代文学 “精英文化” 社会公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