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新创作选拔本”丛书与红色经典生产机制的初建
- 1
-
-
作者
周根红
-
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院
-
出处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5,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文艺制度史研究”(项目编号:21&ZD256)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新创作选拔本”丛书,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新中国的文学创作实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从“现代文学”转向“当代文学”出版方向的一次重要调整。“新创作选拔本”丛书延续了1948年“中国人民文艺丛书”的编辑思路,试图建构新中国的“人民的文艺”,强调文艺作品的“工农兵方向”。“新创作选拔本”丛书确立了合作化小说中“两条道路的斗争”的主导叙事模式,突出了工业题材小说中“党的领导”的“决定性”力量,推动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成长叙事”模式的生成。可以说,“新创作选拔本”丛书在编辑思路、题材内容的选择和叙事模式的规范等方面,为此后“红色经典”的生产机制奠定了重要的范式。
-
关键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新创作选拔本”丛书
红色经典
生产机制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他们在走向成熟——“评论家接力丛书”读后
- 2
-
-
作者
丘振声
-
出处
《出版广角》
1998年第2期54-56,共3页
-
文摘
一在不少场合曾听到一些要重视文学评论的呼吁,但往往讲过之后,少有下文,为繁荣文学评论做点切实工作的,也不多。在一般人眼里,文学评论是可有可无的,需要的时候使用一下,平日过问的就很少。因此,与创作相比,显得冷落,有些孤寂。当我陆续读到接力出版社1996年推出的“评论家接力丛书”时,就特别感到难能可贵。
-
关键词
文艺评论
评论家
文学评论
民族化
创作
读后
丛书
走向
现代化
新时期
-
分类号
I206.09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吐尽最后一根丝——记蓝思聪
- 3
-
-
作者
戈红
-
出处
《编辑之友》
1982年第2期70-78,共9页
-
文摘
春夜如此静谧。北京城阜外大街一幢幢宿舍楼,全都隐没在沉沉的夜幕之中。中国科学院宿舍楼四层的一个窗口,还闪亮着灯光。室内,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正在灯下孜孜不倦地工作着。
-
关键词
编辑部
科普编辑
科普创作
北京城
医药卫生
宿舍楼
医学科普
丛书
编辑出版
新中国
-
分类号
G232
[文化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