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新经济地理学研究脉络梳理与展望 被引量:3
1
作者 陈勇兵 康吉红 王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0,158,共8页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 加入了企业异质性的"新"新经济地理学着重从微观企业层面解释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本文阐述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介绍了"新"新经济地理学的基准模型和分析框架,对"新"新经济地理学经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中发掘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视角的拓展、理论框架和模型方法的完善以及与相关研究领域的融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新经济地理学 企业异质性 集聚经济 城市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理论解释——基于“新”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被引量:16
2
作者 闫昊生 孙久文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7,共11页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内,构建了包含环境外部性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分布会先由...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实践层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因而进行理论研究与总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内,构建了包含环境外部性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产业分布会先由分散状态转变为聚集状态,再由聚集状态转变成分散状态,高效率企业具有更强的流动能力;环境污染是一种分散力,会阻碍聚集的出现,降低聚集程度;污染的空间溢出是一种聚集力,会增加聚集程度。本文又进一步将模型扩展为包含了区域差异的三区域模型,验证了模型结论的稳定性。本文理论模型的结论,为京津冀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理论解释,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新经济地理学 环境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品差异化和市场开放度对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薛领 张天骄 +1 位作者 张晓林 赵威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城市群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结合“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和基于agent计算经济学对多重异质性下城市差异化对企业和人口的空间演化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企业生产效率与规模、居民... 城市群是提高地区经济增长和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过程中的重要载体。本文尝试结合“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和基于agent计算经济学对多重异质性下城市差异化对企业和人口的空间演化影响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企业生产效率与规模、居民工资等多重异质性的两区域空间经济模型对城市间人口和企业迁移进行动态模拟以研究空间经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无论是否存在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小城市内部工业产品的差异性越大,越有利于企业和人口向小城市迁移,企业和人口倾向于分散。但是存在市场机制能提高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对人口和企业迁移的吸引力。(2)城市群中小城市要更多的企业和人口,需要继续鼓励创新生产差异化产品,使城市内的产品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3)为了使城市内产品差异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整个地区需要更加健全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市场机制,使得有利可图的资本可以进入市场,同时亏损的企业能够退出市场或者转型升级和改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化 城市群 “新”新经济地理学 A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异质性与地区生产率差距关系研究——来自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证据
4
作者 汤一用 张艺涵 周晔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8,共7页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 利用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企业的微观数据验证企业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差距的影响,不仅扩展“新”新经济地理学实证方面的研究,也对制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在控制经济地理因素的条件下,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有着显著影响;(2)不同企业的异质性特征对地区生产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其中企业年龄的影响只在低生产率企业中显著,企业规模的影响随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强,而人力资本投入、资本密度、国有股权占比和资产负债率的影响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而减弱;(3)企业异质性特征在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距,其对生产率作用方向和影响强度不同,是导致不同地区生产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异质性 地区生产率 “新”新经济地理学 长江中下游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市场一体化对异质性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薛领 张晓林 +1 位作者 胡晓楠 刘汉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共11页
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启动,碳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区位选择、产业转移以及中国空间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碳市场一体化为背景,整合"新"新经济地理学(NNEG)和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ACE)的理论和方法,... 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启动,碳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区位选择、产业转移以及中国空间经济格局的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以碳市场一体化为背景,整合"新"新经济地理学(NNEG)和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ACE)的理论和方法,直接从异质性企业生产决策、碳交易和区位选择行为出发,建立了一个基于agent的两区域空间经济学模型和计算实验平台,并通过设置不同的政策情景,探讨了碳市场一体化背景下碳减排、碳交易、区域政策倾斜及碳配额分配方式等多种因素对企业的区位选择、产业集聚、东西部区域差异、效率与福利、碳交易活跃度等方面的动态影响。研究表明:(1)在没有东西部地区间碳减排政策差异和碳市场交易的情形下,碳减排政策并不必然改变企业的区位选择,这种环境管制能够加剧企业间竞争,从而提升各地区企业的生产效率。(2)在没有碳市场交易的情形下,对西部地区的碳政策倾斜将影响企业区位选择,改变经济的空间格局,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但缩小区域差距的效果随着碳约束的收紧而减弱。(3)在同时存在区域碳政策倾斜和碳市场交易的情形下,碳市场交易有利于企业向东部发达地区集聚,企业边际成本降低,两地区企业总数量增多,社会总体福利增加。(4)碳配额的分配方式直接决定碳交易的生命力。分配规则尽可能地纳入企业异质性因素不仅能提升碳交易活跃度和持久度,还能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全局经济效率。本文还就整合空间经济学和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市场一体化 异质性企业 区位选择 “新”新经济地理学 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