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丕“文气说”文学史意义的历史透视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振龙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5-110,共6页
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提出,既是对建安之前文人以"气"阐释文学艺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前代文人对"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总结,也是对建安时代文人文学创作风习和评论文学风习中"气"与文学... 曹丕"文以气为主"观点的提出,既是对建安之前文人以"气"阐释文学艺术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前代文人对"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总结,也是对建安时代文人文学创作风习和评论文学风习中"气"与文学艺术关系认识的概括。它不仅表明了曹丕在建构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上所达到的新的理论高度,并且还蕴含着他对以前文学观念承继基础上的创新,开启了以文学本身的价值来评价文学的新风尚,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丕 “文气说” 文学史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气说解读 被引量:4
2
作者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89,共7页
关键词 传统文论 古文论范畴 “文气 创生性 超象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丕“文气”说溯源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家钊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18-122,共5页
曹丕“文气”说溯源张家钊(一)曹丕《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噶矢,自曹丕起,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口号是“文以气为主”,其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 曹丕“文气”说溯源张家钊(一)曹丕《典论·论文》素来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之噶矢,自曹丕起,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进入了“自觉的时代”。曹丕《典论·论文》的中心口号是“文以气为主”,其云:“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话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 “气” 《乐记》 曹丕 中国文学 元气论 《淮南子》 俗乐 理论渊源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论曹丕“文气”说的思想源起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振华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1997年第3期14-17,共4页
唯物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原理,汉儒董仲舒关于自然之天的非神论思想,是曹丕“文气”说赖以产生的哲学思想源起。“相如巧为形似之言”,“两班长于情理之说”,则是曹丕“文气”说产生的文学思想源起。
关键词 曹丕 “文气 自然之天 形似之言 情理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传统文论中的文气说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56-63,共8页
以“气”的概念来论述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文学评论中,自曹丕首倡“文气”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审美鉴赏评论、创作评论与作家论,使“文气”说成为自成体系的重要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 以“气”的概念来论述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是中国文艺评论的显著特点之一,在文学评论中,自曹丕首倡“文气”以来,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于审美鉴赏评论、创作评论与作家论,使“文气”说成为自成体系的重要理论,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基本思想。然而,对“文气”这一重要概念,现代学者的解释却颇多分歧,大多认为“文气”即指现代文艺理论所谓的“风格”,如刘大杰、谭家健、炳宸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 “气” 《文心雕龙》 文学作品 “风骨” 文学理论 中国传统 “风格” 风格学 “文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26-130,139,共6页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李凯苏辙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虽不如其兄苏轼那样丰富全面,但散见于苏辙文集中的文艺思想仍是很丰富和富有特色的。以“养气”说为核心,苏辙的文艺思想涉及到... 苏辙文论的价值及地位——兼论古代“文气”说李凯苏辙为宋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虽不如其兄苏轼那样丰富全面,但散见于苏辙文集中的文艺思想仍是很丰富和富有特色的。以“养气”说为核心,苏辙的文艺思想涉及到了文学与生活、文学的社会作用、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辙 文艺思想 “养气” “文气 “气” 中国文学 苏轼 古代文论 文学的社会作用 批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气”说
7
作者 马成生 《远程教育杂志》 1984年第3期9-9,共1页
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为什么“文如其人”?曹水在《典论·论文》中已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文以气为主力。原因就在于:“文”主要由各人的“气”决定。他还以“建安七子”为例加以说明。如孔融则“体气高妙”,徐... 我国历来有“文如其人”的说法。为什么“文如其人”?曹水在《典论·论文》中已经讲到这个问题。他认为:“文以气为主力。原因就在于:“文”主要由各人的“气”决定。他还以“建安七子”为例加以说明。如孔融则“体气高妙”,徐干则“时有齐气”,至于应场呢,却“和而不壮”,而刘桢又“壮而不密”,等等。总之,人不同,“气”不同,文章风格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气 “文如其人” “建安七子” 文章风格 “气” “文” 孔融 刘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可以兴——古文论范畴的动态结构例说
8
作者 林继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共7页
关键词 动态结构 古代文论 “文气 古代诗学 “兴”“气” “美刺” 艺术手法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心与绘心——中国文论与画论融通蠡测 被引量:1
9
作者 黄金鹏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32-136,共5页
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文论与画论是相互融通的。画论中绘画功能的迁变、审美范畴、批评形态乃至篇章结构等都深受文论的影响;而文论在向画论扩张、渗透的同时,也借鉴、吸收了画论的有益成分。文论与画论全方位的相互影响和渗透。
关键词 中国文论 《文心雕龙》 画论 审美范畴 《毛诗序》 绘画功能 《文心雕龙·风骨》 文学创作 “文气说” 政治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游与唐诗史“盛唐”观念之建构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光兴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1-28,189,共8页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陆游为宋代诗人中"学太白最似者"。陆游"入蜀"途中、仕蜀期间对李白、杜甫、岑参的专题研习,是他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陆游的文学新思想("文气"说、"雄浑"品目等)继往... 钱钟书《谈艺录》指出陆游为宋代诗人中"学太白最似者"。陆游"入蜀"途中、仕蜀期间对李白、杜甫、岑参的专题研习,是他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陆游的文学新思想("文气"说、"雄浑"品目等)继往开来,也为宋末唐诗史"盛唐"观念之建构开了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游 “盛唐” “文气 李白 杜甫 岑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桐城派前期作家对古代散文理论的整合与超越
11
作者 刘相雨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0-184,共5页
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前期作家的“文气”说,将“气”作为文章创作的本源,认为文章是天地之“气”的反映,并论述了“气”是如何转化成“文”的,他们还把“文气”说引入审美领域,使其成为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桐... 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前期作家的“文气”说,将“气”作为文章创作的本源,认为文章是天地之“气”的反映,并论述了“气”是如何转化成“文”的,他们还把“文气”说引入审美领域,使其成为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桐城派的创作论,基于创作实践,他们强调情境、情感在散文写作中的作用,追求雅洁、精练的语言,倡导创作平淡、自然的作品,试图以古文之法来改造八股文。桐城派的文学功能论,体现出融合儒家政教中心说和道教审美中心说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前期作家 “文气 创作论 文学功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瑰玮奇丽气象峥嵘──曾国藩论文章风格
12
作者 刘可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2期71-78,共8页
瑰玮奇丽气象峥嵘──曾国藩论文章风格刘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清道光年间,以讨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世袭一等毅勇侯爵,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恶名昭著的人民起义的镇压者。但同时又因其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 瑰玮奇丽气象峥嵘──曾国藩论文章风格刘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在清道光年间,以讨太平天国有功,被封为世袭一等毅勇侯爵,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恶名昭著的人民起义的镇压者。但同时又因其在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地位及作为,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国藩 阳刚之美 文章风格 “气” 桐城派 姚鼐 《典论·论文》 太平天国 “文气 《文心雕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