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6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文学批评与国家文化安全
1
作者 张立峰 綦天柱 胡铁生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76,286,287,共16页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价值论,以英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属于世界各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方现当代文学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的产物,也是当下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并导致非西方国...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价值论,以英美文学为代表的西方文学属于世界各民族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西方现当代文学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下的产物,也是当下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输出并导致非西方国家文化安全隐患的主渠道之一,前苏联和中东北非的“颜色革命”即为明证。鉴于此,西方文学批评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批评道路,只有充分发挥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导向作用,才能在中西文学交流中,既受益于西方文学,又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批评 文化安全 资本主义文化 中国式批评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象的疆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 被引量:2
2
作者 周宁 《东南学术》 2004年第S1期272-275,共4页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即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主义 西方 文化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人与文化的同构互塑关系——以内在批判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广文 李旻嫱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3,共10页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本身标志着人不断远离原初的自然,进入文化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人与文化的关系概括为“同构互塑”。内在批判的方法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之重要方法论,关注批判对象的成长与发展,从而使隐藏的或潜在的事物得...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本身标志着人不断远离原初的自然,进入文化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人与文化的关系概括为“同构互塑”。内在批判的方法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之重要方法论,关注批判对象的成长与发展,从而使隐藏的或潜在的事物得以显现,它所具有的内在性、历史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四个向度,不仅可以为审视人与文化的同构互塑关系提供一个有效视角,也能为解决目前存在着的、人与文化之间越来越失衡甚至失真的关系,提供指导和借鉴。向内来看,即从人与文化的自身构成出发,它们二者彼此契合、相互参照、互相定义;向外来看,即面向时代和未来,人与文化彼此影响、相互成就,表现为相互塑造的关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对人与文化的同构互塑关系进行哲学反思,既是理论发展的要求,旨在实现文化创造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更是与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即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一实践要求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文化 内在批判 同构互塑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大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向东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共7页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赋予中华传统文化元典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答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大学的现实任务和历史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 书院文化 中国式思维 思想文化批判传统 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批判性思维”: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文化省思
5
作者 吕林海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9,共15页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也是中国教育亟待关注和聚焦的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高阶成分,具体是指,当面对一个依凭现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体通过假设形成思维飞跃,通过检验进行证据确证之完整思维过程。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也是中国教育亟待关注和聚焦的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高阶成分,具体是指,当面对一个依凭现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体通过假设形成思维飞跃,通过检验进行证据确证之完整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真假的知识观”,这是西方“求真”的知识传统之体现。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伦理涵养”,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伦理知识观”,表现为一种“应当的知识”。当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数理学科教学中)把“真假的知识”错配为“应当的知识”,就会出现批判性思维无法真正得到培养的窘境。基于此,我们要立足于知识层面审思课程与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发生,而非表层的活动是否展开;教育研究要深入课堂的肌理之中,在细微处探究并推动中国教育的自主知识之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批判性思维 文化 知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角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批判叙事与文化价值
6
作者 冯丹娃 张宇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0-174,共5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内涵与强烈的现实共鸣,迅速登顶全球票房前五,成为中国影史里程碑。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影片通过精妙的...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内涵与强烈的现实共鸣,迅速登顶全球票房前五,成为中国影史里程碑。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影片通过精妙的符号设计与叙事策略,将神话故事与现代社会议题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与讽刺的寓言世界。以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为理论框架,从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三个维度,剖析《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视觉、语言相关符号通过隐喻、讽刺的批判叙事手法来阐述社会现实的方法,进一步解读《哪吒之魔童闹海》具有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精神 文化价值 符号学 批判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批判
7
作者 宇文利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15,共8页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并兴起为一种学术化的思潮。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用文化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而且着力文化批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中,肆意照搬抄袭、食... 文化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派之一,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中国思想界传播并兴起为一种学术化的思潮。文化马克思主义不仅用文化形式诠释马克思主义,而且着力文化批判。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发展中,肆意照搬抄袭、食而不化西方文化研究观念的倾向值得警惕。当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需要澄清和批判至上主义的元文化论、狭隘主义的唯文化论、取消主义的旧文化论、自由主义的泛文化论的不良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化的重点不在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文化论,而在于让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的方式成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文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形态文化批判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文化批判——冯天瑜遗著《周制与秦制》述论
8
作者 何晓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3,共8页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分别梳理了周制与秦制的历史由来、政治要素和文化遗产,进而指出,由周秦二制综会而成的改良版汉制,才是此后两千年王朝制度的主流。冯天瑜对比“由一而多”的周制文化与“由多而一”的秦制文化的不同特质,又归纳汉制文化的特质,即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综合儒道法的汉制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冯天瑜切实关心的是,中国制度近代转型的动力与障碍、优长与短板皆与周秦二制的遗存及互动相关,周秦二制皆未能成为近代文明完整的孵化器。时至今日,法治、民主与科学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仍有待向深度、广度拓进,从而迈向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政治制度 文化批判 周制 秦制 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标准中国范式之刍议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巍 李诺亚方舟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2,共6页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 文学批评的内涵是批评者基于个人的前经验对文本进行体验性理解,基于自身的理论素养,对文本中的价值、意义进行识别和判断的过程。它作为运动性美学活动和批判性反思活动,对文艺创作具有指引和疏导的作用。在整体的文学评价体系中,中国文学批评标准有其独特范式,同时也处于有待建立和完善的重要阶段。文学批评的中国范式首先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长期以来,西方文艺理论占据着现代文艺理论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和现当代文艺理论思想略显黯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艺理论 文艺创作 中国范式 文学批评标准 文学评价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 批判性反思 体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 被引量:10
10
作者 吴子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大众文化 语境 文学批评 意识形态 消费方式 话语生产 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 文化生产 文化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审美: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学批评走向 被引量:6
11
作者 黄健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0-95,共6页
本文在审视全球化进程从经济———技术层面 ,向文化———精神层面迈进的现状当中 ,结合文学批评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文化审美为新的历史时期文学批评走向的观点。本文认为 ,将文学批评提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上来进行认真的把握 ,将对于... 本文在审视全球化进程从经济———技术层面 ,向文化———精神层面迈进的现状当中 ,结合文学批评的发展状况 ,提出了文化审美为新的历史时期文学批评走向的观点。本文认为 ,将文学批评提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上来进行认真的把握 ,将对于更深入地探讨蕴聚在文学之中的人类精神及文化审美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文学批评 文化审美 人类精神 情感 心灵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化转向”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永清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0-64,共5页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基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转向标志着从书面文本向视觉文本、从语词感受向视觉快感、从语词向图像的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存在着把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等... 自20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生了明显的文化转向,其理论基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文化转向标志着从书面文本向视觉文本、从语词感受向视觉快感、从语词向图像的转变。在这一转向过程中,存在着把文学批评与文化批评相等同,把文学、文化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缺少文学性、审美性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化转向 文化政治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文化语境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晓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58,共6页
三十年代是左翼文学批评非常兴盛的时期,左翼作家们写批评文章的热情和读者对批评文字的空前的兴趣,明显带有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印记。论文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状况出发,指出了左翼文学批评在三十年代的... 三十年代是左翼文学批评非常兴盛的时期,左翼作家们写批评文章的热情和读者对批评文字的空前的兴趣,明显带有三十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印记。论文从三十年代左翼文学批评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状况出发,指出了左翼文学批评在三十年代的政治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的作用;探讨了政治化的左翼文学批评如何又构成了三十年代文学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读者的阅读眼光和阅读需求起着引领作用,对左翼文学的审美取向起着导向作用,也对作家的创作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十年代 文学批评 政治文化 文学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与文化心理——以诺斯罗普·弗莱的加拿大文学观为考察对象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文曦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4-290,共7页
诺斯罗普·弗莱是加拿大乃至整个北美最富盛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之中,并与其理论形成相互呼应,唇齿相依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弗莱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尝试阐释不... 诺斯罗普·弗莱是加拿大乃至整个北美最富盛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始终贯穿在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之中,并与其理论形成相互呼应,唇齿相依的态势。本文通过分析弗莱对加拿大文学与文化的评论,尝试阐释不同时期弗莱对加拿大评论的侧重,展现其对加拿大文学及文化认识的循序渐进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斯罗普·弗莱 文学与文化 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批评:方法还是目的?——对90年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反思 被引量:4
15
作者 贺仲明 《扬子江(评论)》 2007年第2期15-19,共5页
文化批评:文学批评的新趋向90年代以来文学批评界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当前文学批评发展最明显的路向,就是文化批判的广泛介入。虽然从一开始就有批评声音出现。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文化批评 文学作品 文化批判 文学创作 文化 新历史主义 女性主义 文学 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念然 《社会科学家》 CSSCI 1999年第2期63-69,共7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于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90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于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90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分析,它已经广泛地吸引了政治学、语言学、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活动,其要害在于“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批判,从而表明被称为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营造”,其共同特征是跨学科性、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当代 文化研究 西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批判与文化坚守:印度电影中歌舞元素的叙事研究
17
作者 孙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8,共5页
印度电影扎根于本土,具有回归社会,关怀心灵,传递文化的作用。其以独特的视角披露社会问题、寻求思想的解放,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受到了一众影迷的追捧,也吸引了许多专业影评人的关注。印度电影中最为充盈的硕果是其歌舞元素作为... 印度电影扎根于本土,具有回归社会,关怀心灵,传递文化的作用。其以独特的视角披露社会问题、寻求思想的解放,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受到了一众影迷的追捧,也吸引了许多专业影评人的关注。印度电影中最为充盈的硕果是其歌舞元素作为主要因素参与叙事,这是其区别于其他电影的最大特色,歌舞可称得上是印度电影的品牌形象。关注歌舞元素在印度电影中的表现方式,体会其多元的人文性和现实性,进一步挖掘歌舞元素对印度现实社会的批判性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电影 传统音乐 歌舞元素 批判现实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实践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兴忍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36-139,共4页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仅与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共同的理论旨趣,还能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具体的阐释思路,如日常生活的自在价值、日常生活的思维和活动模式、日常生活的抵抗战术和日常生活的提升方式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洞见一些过去可能...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不仅与女性主义批评有着共同的理论旨趣,还能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具体的阐释思路,如日常生活的自在价值、日常生活的思维和活动模式、日常生活的抵抗战术和日常生活的提升方式等等,它们不仅有助于我们洞见一些过去可能忽视或者完全没意识到的问题,如文本中的日常生活特点、日常生活的价值等,还开阔和丰富了我们的理论视界,具有强大的理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借鉴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于女性主义批评实践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十分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与文化身份话语 被引量:3
19
作者 习传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4-128,共5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非裔文学批评 文化身份 性别身份 民族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门》:从大文化批评到文学批评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维加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6-108,共3页
在大文化批评日趋泛化的时候,《小说门》将学术研究所必要的科学理性与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必要的艺术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由此产生说理散文式的独特阅读效果,构成当前大文化主流批评之外小说现代批评的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 《小说门》 文化批评 文学批评 摇摆 文本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