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史学的元叙述:以“文化中国”说考察正统论之意涵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晴佳 胡箫白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3-41,共9页
杜维明教授在1991年提出"文化中国说"。这一学说和其他当代新儒家的理论,与宋代士人的"中国"观有不少可比之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汉朝灭亡之后,如何定义"中国"及其延续和变化。魏晋时期中国史学... 杜维明教授在1991年提出"文化中国说"。这一学说和其他当代新儒家的理论,与宋代士人的"中国"观有不少可比之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汉朝灭亡之后,如何定义"中国"及其延续和变化。魏晋时期中国史学开始出现"正统论"讨论,即是其中一种重要的表现。通过梳理"正统论"的起源、发展,特别考虑宋代士人欧阳修、司马光和朱熹等人的观点,作者指出,至南宋,理学家强调从文化继承上来论证王朝的正统性。朱熹及其追随者的立场其实表现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一种哲学思考,指出了历史演化有"应然"和"已然"之分,进而构成了中国史学的一种"元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国” 正统论 元叙述 理学 新儒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中国”与21世纪中国文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柴文华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5期19-23,共5页
一“文化”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本文所谓“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即思想文化。“文化中国”是近年来学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方克立先生曾介绍说:“80年代初,马来西亚一群华侨青年创办《青年中国》杂志,曾经出过一期‘文化中国... 一“文化”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本文所谓“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即思想文化。“文化中国”是近年来学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方克立先生曾介绍说:“80年代初,马来西亚一群华侨青年创办《青年中国》杂志,曾经出过一期‘文化中国’专号。这是较早地使用这一概念,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中国” 中国文化 知识分子 现代新儒学 三民主义 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化 自由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知识转型与中国“文化学”的产生 被引量:2
3
作者 赵立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67-74,共8页
与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比,"文化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发展"。这是中国学人在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主动"建构"的结果。西学的学科概念、学术理论和学科形式,启发和推动了... 与在西方学科体系中的地位相比,"文化学"在中国现代学科建立的过程中,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发展"。这是中国学人在近代知识转型背景下主动"建构"的结果。西学的学科概念、学术理论和学科形式,启发和推动了中国学人对于"文化学"的建构。经过西方的"文化"概念和"文化学"学科概念的输入,一部分中国学者在西方学者理论的基础上,就"文化学"的学术理论进行综合,力图使得"文化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他们的努力在当时学术界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也受到西方学术界的关注。但由于外部环境和学科内部发展的制约,"文化学"的建构效果有限,并未真正成为一门公认的实证的科学。"文化学"在民国时期的"建构",为近代中国的知识转型提供了一个既显示共性、又体现特征的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西学 近代知识转型 中国“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野 被引量:15
4
作者 蒲若茜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本文在考察近20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深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 本文在考察近20多年来中国台湾、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对紧随美国批评动向的“台湾视角”和中国大陆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中国”情结进行了评析,指出要深入华裔美国文学研究,必须摒弃地域上的偏见和政治、文化上的歧见,以华裔族群的历史遭遇、心理积淀、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及文学想象等因素综合铸就的文学母题为切入口,以建构华裔美国文学的“文本联盟”,突破研究者内部的歧见和纷争,使华裔美国文学的界定和认同更加明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文学母题 “台湾视角” “文化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本土化走向本土建构: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可能路径 被引量:6
5
作者 柯文涛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10,共8页
教育学本土化的实质是一个单向的文化殖民过程。该命题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因而无力承担起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使命与重任。本土建构是超越本土化之后,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条可能路径。本土建构是对本土化藩篱的一种突破,实现了从... 教育学本土化的实质是一个单向的文化殖民过程。该命题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因而无力承担起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使命与重任。本土建构是超越本土化之后,中国教育学学科建设的一条可能路径。本土建构是对本土化藩篱的一种突破,实现了从“接着讲”到“自己讲”这一学术立场的根本转变,是走向原创、形成原创成果的重要阶段。在走向本土建构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扎根教育实践、重视教育田野和教育田野调查、强调“文化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 本土化 中国教育学 本土建构 “文化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性的文化沉积层
6
作者 千言 《出版广角》 2004年第4期60-61,共2页
诗歌犹如那些实际存在的“文物”使阅读具有一种亲切感。运用资料,并不仅仅在于要去证明或是否定传统文献所记载的一切,在某种意义上,在于通过增多了的、变碍具体了的、可以直接触摸的资料,重新建构一个已经消失的时代的氛围和心情。
关键词 诗歌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 丛书 书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奥运会文献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被引量:9
7
作者 徐拥军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3,共2页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以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题"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遗产研究&qu... 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主任冯惠玲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社会价值与国家文化形象构建",以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课题"北京奥林匹克教育与培训遗产研究"的前期成果。课题组认为:包括文件、档案在内的文献资源是"文化中国"的重要载体,具有长远的历史文化价值。申办、筹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过程中产生的文献资源应该被视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传承。本文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会研究中心(北京人文奥运研究基地)研究人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文献遗产 传承 保护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 奥林匹克教育 “文化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应与创新——就“哈佛儒学研讨会”访问杜维明先生 被引量:6
8
作者 李明华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5-14,共10页
杜维明,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获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留学,1968年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柏克莱加州大学。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曾担任... 杜维明,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获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留学,1968年获哈佛哲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和柏克莱加州大学。1981年始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曾担任该校宗教委员会主席及东亚语文与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研究 研讨会 新儒学 新儒家 杜维明 “文化中国” 现代转化 中国大陆 轴心时代 哈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说“五四”对话录 被引量:1
9
作者 何志慈 钱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39-50,共12页
回到“五四”,走出“五四” 何西来(以下简称“何”):今天谈的是又一个重要话题。我们现在讲的文学传统,是两个文学传统:一个是古代文学传统,另一个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传统,在人文精神的讨论中,对“五四”的传统也多有涉及。毛泽东... 回到“五四”,走出“五四” 何西来(以下简称“何”):今天谈的是又一个重要话题。我们现在讲的文学传统,是两个文学传统:一个是古代文学传统,另一个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传统,在人文精神的讨论中,对“五四”的传统也多有涉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对“五四”有一个定性结论。此后的新文学研究,大致上也据此而展开。 新时期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实绩和进展,都与对“五四”本身,对“五四”以来重要人物重新评价有关。其中,也包括对鲁迅的再研究。由于研究观念、方法的变革,对鲁迅的认识,更全面了,更深入了。我们现在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今天探讨的人文精神与“五四”人文精神的传统有何联系与分别。另一个问题是对鲁迅的评价,几代人疑议不大但也颇有不同,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学人。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重要人物的评价,曾经存在过不公正,例如对胡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鲁迅 “五四”精神 民族国家 人文精神 知识分子 激进主义 周作人 蔡元培 “文化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