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0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的回声:再论“文化与社会”的传统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国新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77-182,共6页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其经典之作《文化与社会》中首次提出,近代英国社会暗含一个反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思想脉络,即"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威廉斯对这一传统的梳理和总结,深刻影响了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雷蒙·威廉斯在其经典之作《文化与社会》中首次提出,近代英国社会暗含一个反对工业资本主义的思想脉络,即"文化与社会"的传统。威廉斯对这一传统的梳理和总结,深刻影响了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文化研究和新左派运动。在过去的50多年中,英美学界相当重视这一传统,相关的评论和研究不断问世,探索的内容也越来越细致。然而,它们还是忽略了该传统的一些后续影响以及威廉斯本人的一些偏见和疏忽。为弥补这些不足,本文将揭示它对马丁·威纳的文化史名著的隐蔽影响,探讨它对佩里·安德森的史学研究的刺激作用,展示它对知识分子观念史的补充功效,指出威廉斯对英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有失偏颇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左派“文化与社会”的传统 西方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传统影响下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形成机制及其逻辑理路 被引量:2
2
作者 祁占勇 王艺霏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4,共15页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 文化传统作为民族思想规范与观念形态的集合,会以隐性或显性的方式对在个体与社会交互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产生影响。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经过社会范畴化、社会比较和社会表征的过程,不仅实现了从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构建到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强化,而且最终实现了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生产与再生产。文化传统对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既有在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环境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也有在职业教育实践特性、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及工业文化传承延续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基于文化传统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建构,一要围绕标签消除,构建平等包容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文化秩序;二要围绕落差调整,构建完整公正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比较优势;三要围绕损害修复,构建相互交流的职业教育社会认同的引导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职业教育 社会认同 符号边界 社会认同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邵明华 高洋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0,共10页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文化资本,区别于西方人文经济学。结合文化经济学广义狭义说、布迪厄文化资本三形态说以及思罗斯比文化资本存量流量说,构建了“文化(经济伦理)-经济(劳动对象)-人(人力资本)”的理论框架,分析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中传统文化资本的独特价值。在经济伦理层面,以人为本的民本经济观念、守诺互利的诚信经营理念、贵和尚中的和合共生文化与贫富调节的大同发展追求等精神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修正工具理性的传统人文精神;在劳动对象层面,作为内容生产来源的无形文化资源、经济价值外显的有形文化资源与文化生产活动的行为文化资源等资源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供给了满足文化生产消费需求的传统文化资源;在人力资本层面,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基因、制度化传承的文化技能与师古不泥古的文化自觉等具身文化资本,为人文经济学培育了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人力资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 传统文化资本 经济伦理 文化资源 人力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
4
作者 李萌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7,共9页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 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智慧,具有完善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凝聚领导干部接受社会交往监督共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官员社会交往监督呈现为三重智慧,即以礼法结合思想为内核的监督文化智慧、以职制法规范为依托的监督制度表达智慧、以情理法考量为表征的司法实践智慧。为此,应当通过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德法兼修,优化领导干部社会交往监督制度表达、制定全面覆盖社会生活的负面清单,加强监督执纪工作等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古为今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 领导干部 社会交往监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5
作者 李楠 李雨霏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30,共8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互动机理,可以围绕理论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展开。在理论逻辑层面: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价值根基;“第二个结合”的方法论创新构建起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机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形成了传统资源创新发展的科学范式。在价值意蕴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大道之行”的天下理想与共产主义信仰形成精神共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了共同理想根基;“实事求是”的实践智慧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度融合,夯实了价值观培育的哲学基础;“协和万邦”的文明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价值贯通,拓展了全球治理的文明视野。在实践路径方面:强化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巩固思想阵地;激活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重塑文化主体性;创新传统治理智慧转化机制,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守正—创新—致用”的逻辑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资本理论体系:基于国家力量与传统文化视角 被引量:2
6
作者 苏娇妮 陈捷 陈梓涵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差序格局”等理论视角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理论体系,着重分析特定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在中国,国家力量通过制度制定、组织结构与思想引领等不同方式重新激发并塑造社会资本,形成了以党政权力为纽带的权威关系、权威信任与权威规范,凸显了纵向调控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社会资本的文化内涵,生成了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资本中的差序关系、差序信任与差序规范,体现了专属于中国人的行为与习惯特色。鉴于此,这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新概念,分析社会资本中国化的新特征与功能,为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发展提供理论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国家力量 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蓓蓓 安巧珍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45,49,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弄清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激活第二课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生动力和重要源泉,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逻辑理据,弄清融入教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激活第二课堂“主引擎”,奏响宣传展示“主旋律”,以期更好地推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以“晋江经验”生动实践为研究对象 被引量:1
8
作者 郭秀清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7-109,共3页
“晋江经验”植根于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晋江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了海洋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闽商文化、朱子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所蕴含的诚... “晋江经验”植根于福建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晋江经验”创造性地转化了海洋文化、海丝文化、闽南文化、闽商文化、朱子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所蕴含的诚信美德、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了丰富发展。“晋江经验”始于晋江,但不止于晋江,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指导晋江、福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在新时代背景下,“晋江经验”仍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优秀传统文化 晋江经验 民营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挑战、机遇与图景:时代语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论绎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洪珅 胡帅 +1 位作者 陈家明 唐明欢 《体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6,共12页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在文化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增强文化自信及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有助于全面和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研究界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概念,并确定其构成要素为族群、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功能和意义,着重分析其在时代语境下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图景。研究分别从族群层面、自然环境层面、社会环境层面和文化传统层面指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如文化认同代际递减、活动场所与氛围遭受冲击、制度安排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仪式异化等。同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迎来了发展机遇:乡村文化振兴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重构和优化带来契机;文化产业崛起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提供资源转化空间;文化保护意识增强催生相关支持政策出台;新兴技术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注入创新和创造动力。据此,从人本化、生活化、多元化和社会化4个方面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未来发展图景: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过程中,族群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其文化选择和创造力将受到更多重视,族群发展将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协同共进;民族传统体育也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在族群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并以生活化的形式实现活态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将会赢得更多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将以多元化的形式存在;社会化代理、个体文化适应和跨领域渗透也将进一步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的社会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 族群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文化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视化分析的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设计研究热点与趋势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超艳 孙硕 魏永侠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6-344,共9页
目的 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对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使用知识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6—2023年以“传统文化”... 目的 更好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对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方法 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使用知识计量软件Cite Space对2006—2023年以“传统文化”和“产品设计”为主题的文献展开分析,通过年度发文量、学科期刊、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知识图谱,梳理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结果 运用关键词聚类分析法,得到13个聚类5个研究热点主题,即文化产品设计、博物馆文创、数字化设计、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结论 早期探索阶段侧重于构建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理论框架;中期发展阶段探索显在传统文化元素设计因子的提取与创造性转化方法;近期繁荣阶段挖掘用户潜在文化需求和审美意象,注重传统文化的创新设计和互动体验。未来研究将突破文化元素和设计符号的思维范式,致力于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从文化价值转译、数字技术应用、文化内容体验等方面构建基于传统文化的产品设计研究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设计 传统文化 Cite Space 可视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炳林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5,F0002,共16页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 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知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之中,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根基。探索发展规律、追求大同梦想,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提供了心理认知基础;民为邦本、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与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文化品格;舍生取义、自强不息的崇高品格,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提供了精神滋养;诚实守信、忠人之事的道德情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强大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仪式与传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国际传播中的“技术折扣”和补偿策略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邓建国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5,共10页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 数字技术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较好地解决了长久存在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之间的矛盾。但为了实现跨越时空的传播,数字技术不得不剥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本具有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等“仪式”元素,导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复制版和其原件之间的差距,也将文化“仪式”窄化为信息“传输”,因而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技术折扣。为弥补这一不足,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中华传统文化题材和叙事方式,同时积极拥抱元宇宙、空间计算和数字孪生技术带来的“第二亲身传播时代”,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记录、传输和再现文化遗产的物质性、具身性和空间性,从而保存和复播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韵”和“仪式”特征;我们还应该更加开放国门,吸引更多外国人来华具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魅力。只有当其传播同时关乎仪式与传输、科技与人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最终走向世界,美美与共,化成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仪式 元宇宙 数字孪生 第二亲身传播时代 技术折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化空间视角的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及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妙然 王晓民 武翠芳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1期75-78,共4页
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沙河市传统村落众多,不仅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根据列斐伏尔的文化空间理论,农文旅融合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空间不断拓展,活化利用模式更新迭代助推精神... 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文化优势。沙河市传统村落众多,不仅文化资源丰富,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根据列斐伏尔的文化空间理论,农文旅融合下沙河市传统村落活化利用实践空间不断拓展,活化利用模式更新迭代助推精神空间提升,社会参与助推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社会空间不断延伸。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沙河市需要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进而拓展传统村落活化利用的实践空间、精神空间及社会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空间 传统村落 活化利用 实践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大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 被引量:1
14
作者 冯向东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共7页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赋予中华传统文化元典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答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大学的现实任务和历史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 书院文化 中国式思维 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 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团结的传统文化基础 被引量:4
15
作者 胡安宁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1,共12页
社会团结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成员对他人的情感联结和关切,其与社会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辨析了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团结度的多重机制:(1)传统文化能够为人际交往提供共享性的基本道德资源,使得人际在保持彼此独有特征的同时,在... 社会团结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成员对他人的情感联结和关切,其与社会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本文辨析了传统文化提升社会团结度的多重机制:(1)传统文化能够为人际交往提供共享性的基本道德资源,使得人际在保持彼此独有特征的同时,在是非判断等基本问题上达成一致;(2)传统文化有助于构建一种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共享性身份建构,以此勾连社会上的不同个体,让“内群体偏好”得以拓展到整个社会;(3)传统文化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帮助行动者完成惯习的跨场域迁移,以其他场域所培育的行为模式、价值标准和态度倾向来达成维持社会团结的目的;(4)传统文化可以形塑个体日常生活中所采用的认知框架,从而通过注意力分配等机制让社会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做到“求同存异”;(5)共享的集体记忆可以提升社会团结,而传统文化会影响集体记忆的内容并调节个体内化集体记忆的具体过程,以此作用于社会团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团结 传统文化 道德 集体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新文科的中国式理论基础与建设路向
16
作者 贾利军 徐韵 徐瑞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137,共12页
新文科是关于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其精髓在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文科建设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科和西方新文科受科学主义牵引呈现出轻实践与重结构、轻精神与重器术、轻相关与重专业特征,而中国新... 新文科是关于人、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其精髓在于深刻洞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脉络。中国新文科建设应当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传统文科和西方新文科受科学主义牵引呈现出轻实践与重结构、轻精神与重器术、轻相关与重专业特征,而中国新文科建设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交融中存在依赖西方经验和西方学科体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文科建设中的现代转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立足于东方有机整体科学和中国古典教育,构建起以“道”为核心的整体观、“道象器”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以及分层教育观;另一方面以知识体系创新为基础,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以推进机制建设为保障,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情境的日常化建构与生态化协调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天平 胡海雨 《中国出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18,共7页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 伴随数字化进程的深入,国际传播日益呈现出对个体生活日常的重视,其情境建构的日常化转向也赋予面向国际传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以全新内涵。这一转向既延续了情境主义国际中对个体生活体验及情感的积极调用,又主张通过对国际传播系统性生态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容性本质的把握,进而超越既往国际传播情境建构的局限。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推动的国际传播情境日常化建构,表现为以文化资源日常面向为核心的内容情境、以数字平台日常嵌入为依托的技术情境、以桥接群体日常实践为抓手的人际情境的有机统一。更进一步,面向日常化情境建构的生态化协调,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突破当前文化国际传播的结构性困境,有助于实现国际传播工作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际传播 情境 第二个结合 日常生活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ESG理念——基于《道德经》和“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的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黄世忠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3-12,共10页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基于《道德经》、“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对ESG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进行历史溯源,指出ESG的许多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与之契合的思想精髓散见于国学典籍之中。在环境维度,《道德经》的“道法自然”... 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基于《道德经》、“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对ESG所蕴含的思想理念进行历史溯源,指出ESG的许多思想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有之,与之契合的思想精髓散见于国学典籍之中。在环境维度,《道德经》的“道法自然”、《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以及《周易》的阴阳平衡与“三才”理念等国学经典表述,均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为企业遵循自然规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社会维度,《礼记》的“天下大同”、《论语》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非攻”等理念,均体现了“天下大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思想,为企业关爱员工、投身公益、回馈社会、促进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治理维度,《论语》《孟子》等的“德主刑辅”、《道德经》的“无为而治”和《周易》的“厚德载物”,均体现了“德法相济,天地人和”的思想,启迪企业在强化诚信操守和道德修养的同时,应当建章立制,建立健全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以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臻于“浑然天成”。本文的研究表明,尽管ESG的名称源自国外,但其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等思想理念早已蕴含在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之中。本研究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让我们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古代智慧,秉持“敬天爱人,从善向善”的理念,推动ESG实践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G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 天人合一 天下大同 浑然天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地名文化的生产机制研究
19
作者 宣朝庆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7,共8页
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名文化的关系,是地名文化研究中一项基础性的理论工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名文化的关系可分为原生模式和建构模式,前者指地名累积促成传统文... 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名文化的关系,是地名文化研究中一项基础性的理论工作,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名文化的关系可分为原生模式和建构模式,前者指地名累积促成传统文化的发展,后者指传统文化影响了地名文化,促成地名的命名、固化与变迁,从而使地名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对于强化地名文化研究的文化自觉,把握地名文化的深刻规律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在城镇化、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等方面也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统 文化记忆 地名文化 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根脉 被引量:6
20
作者 冯建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确立教育学的文化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是增强中国教育学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之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意味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 确立教育学的文化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是增强中国教育学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自信之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意味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必须深刻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有机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中,加快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 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