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支那”之痛:中国现代留日作家的创伤性记忆
被引量:
2
1
作者
苏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1-206,共6页
"支那"的国族身份带来的屈辱体验,成为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心中的一种创伤性记忆。留日作家对于"支那"之痛择取的文学记忆方式呈现为两种价值取向:一是由自卑转向理性的国民性自省;一是带着怨恨情绪丑化日本以求得精...
"支那"的国族身份带来的屈辱体验,成为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心中的一种创伤性记忆。留日作家对于"支那"之痛择取的文学记忆方式呈现为两种价值取向:一是由自卑转向理性的国民性自省;一是带着怨恨情绪丑化日本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前者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国民性批判的外源性文化资源,而后者建构出的失真的日本形象,在满足时代所提出的国族动员要求的同时,也造成中日间彼此难以消弭的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那”
创伤记忆
自省
怨恨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德富苏峰
被引量:
2
2
作者
余绍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7期50-50,共1页
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德富苏峰余绍1927年初,鲁迅跟德富苏峰就《三藏取经记》(即《大唐三藏取经记》的成书年代展开过一场公开论争。苏峰氏认为,该书是“宋刊的稀本”,鲁迅则认为“此书或为元人所撰,未可知矣”。双方的...
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德富苏峰余绍1927年初,鲁迅跟德富苏峰就《三藏取经记》(即《大唐三藏取经记》的成书年代展开过一场公开论争。苏峰氏认为,该书是“宋刊的稀本”,鲁迅则认为“此书或为元人所撰,未可知矣”。双方的论据,均见于《华盖集续编》所收《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那”
德富苏峰
日本
藏书家
耆宿
鲁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四库全书》
成书年代
《文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支那”的称谓源于“秦”还是“楚”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剑鸣
《人文杂志》
1981年第6期79-80,96,共3页
我们伟大祖国的称谓——中国,在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称为“支那”(如chinacina等等)。“支那”这一称谓的来源,早就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经过不少人的研究,在多年前就己得出结论,认为:“支那”的称谓乃是“秦”的音译,即“支那”的称谓...
我们伟大祖国的称谓——中国,在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称为“支那”(如chinacina等等)。“支那”这一称谓的来源,早就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经过不少人的研究,在多年前就己得出结论,认为:“支那”的称谓乃是“秦”的音译,即“支那”的称谓来源于“秦”(见《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支那名号考》)。这种看法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证据确凿,长期以来就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但是,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历史研究》曾发表一篇题为《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的论文,第一次提出:“支那”一词的起源不是“秦”而是“楚”,从而这一似乎早己解决的问题又被重新提起。这里,不准备重复“支那”一词源于“秦”的种种理由,因为早有许多著作对此作过详细的论证,笔者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在拙作《秦史稿》中也曾做了一点补充。所以,这里准备着重研究的是所谓“支那”一词源于“楚”(即“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那”
楚王
词的起源
楚人
楚国
秦史
历史和文化
词源
楚世家
商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佐藤春夫的中国观论考
被引量:
6
4
作者
武继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92,共5页
佐藤春夫在他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作为文学家著述甚丰,而且对我国文人郁达夫影响颇深;作为"国策文人",也写下了大量为"皇军圣战"击鼓助威的作品。由于资料的匮乏,过去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
佐藤春夫在他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作为文学家著述甚丰,而且对我国文人郁达夫影响颇深;作为"国策文人",也写下了大量为"皇军圣战"击鼓助威的作品。由于资料的匮乏,过去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后者几乎无人顾及。近年来学界虽偶有论者言及佐藤的小说《亚细亚之子》,但由于没有汉译本和第一手史料等原因,致使一些想当然造成的谬误不断出现。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旨在还原佐藤春夫及其"大东亚共荣"构想以历史的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佐藤春夫
“支那
趣味”
“东洋回归”
“大东亚共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
被引量:
3
5
作者
藤田梨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9-214,共6页
日本文化自大和、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一直在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熏染蒙盖之下。此后的日本则转而急速西化。日本的现代是受了西洋文化刺激的"外发型开化"。大正时代这种激进的现代化与"脱亚入欧"反而促成了日本...
日本文化自大和、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一直在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熏染蒙盖之下。此后的日本则转而急速西化。日本的现代是受了西洋文化刺激的"外发型开化"。大正时代这种激进的现代化与"脱亚入欧"反而促成了日本再次回顾中国的契机。发生在此时的"支那趣味"热赋予现代日本对中国再认识与自我认识的良机;它借助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推进了文学、美术的多样性发展。诸多日本作家通过亲身体验现实中国,书写了大量充具异国风味的作品;与此同时,又把现代人的苦恼与人生思考带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中,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进而创作出他们自己的中国古典题材作品,形成接纳中国文学最深刻的写作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作家
现代文学
中国想像
汉学
“支那
趣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19世纪末日本的中国认识探析——以《世界之日本》杂志为中心
6
作者
张智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使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的瓜分高潮,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支那保全论"、"支那瓜分论"两种对华政策。虽然...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使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的瓜分高潮,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支那保全论"、"支那瓜分论"两种对华政策。虽然两种政策在主张攫取最大在华利益上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但是两种对华政策的形成是基于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对甲午战后国际形势及中国形势的不同认识。"保全论"和"瓜分论"之外,所谓第三种对华政策"日清同盟论"也曾昙花一现,成为当时日本朝野议论的焦点。与此同时,对于陷入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中国,日本言论界和政界从"社会凝聚力"的角度,指出了中国衰弱的原因所在。特别是政界重镇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日本统治阶层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认识,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了日本国内政局的发展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之日本
“支那
保全”
“支那
瓜分”
日清同盟
社会凝聚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国新闻
7
《国际展望》
2000年第20期4-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军事外交
便携式地对空导弹
通辽市
“支那
事变纪念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支那”之痛:中国现代留日作家的创伤性记忆
被引量:
2
1
作者
苏明
机构
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1-206,共6页
文摘
"支那"的国族身份带来的屈辱体验,成为中国现代留日作家心中的一种创伤性记忆。留日作家对于"支那"之痛择取的文学记忆方式呈现为两种价值取向:一是由自卑转向理性的国民性自省;一是带着怨恨情绪丑化日本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前者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国民性批判的外源性文化资源,而后者建构出的失真的日本形象,在满足时代所提出的国族动员要求的同时,也造成中日间彼此难以消弭的隔膜。
关键词
“支那”
创伤记忆
自省
怨恨感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G129 [文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德富苏峰
被引量:
2
2
作者
余绍
出处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年第7期50-50,共1页
文摘
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德富苏峰余绍1927年初,鲁迅跟德富苏峰就《三藏取经记》(即《大唐三藏取经记》的成书年代展开过一场公开论争。苏峰氏认为,该书是“宋刊的稀本”,鲁迅则认为“此书或为元人所撰,未可知矣”。双方的论据,均见于《华盖集续编》所收《关...
关键词
“支那”
德富苏峰
日本
藏书家
耆宿
鲁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四库全书》
成书年代
《文选》
分类号
K833.13 [历史地理—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支那”的称谓源于“秦”还是“楚”
被引量:
1
3
作者
林剑鸣
出处
《人文杂志》
1981年第6期79-80,96,共3页
文摘
我们伟大祖国的称谓——中国,在世界上许多语言中都称为“支那”(如chinacina等等)。“支那”这一称谓的来源,早就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经过不少人的研究,在多年前就己得出结论,认为:“支那”的称谓乃是“秦”的音译,即“支那”的称谓来源于“秦”(见《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第二册《支那名号考》)。这种看法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证据确凿,长期以来就为中外学者所公认。但是,一九七九年第四期《历史研究》曾发表一篇题为《论“支那”一词的起源与荆的历史和文化》的论文,第一次提出:“支那”一词的起源不是“秦”而是“楚”,从而这一似乎早己解决的问题又被重新提起。这里,不准备重复“支那”一词源于“秦”的种种理由,因为早有许多著作对此作过详细的论证,笔者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在拙作《秦史稿》中也曾做了一点补充。所以,这里准备着重研究的是所谓“支那”一词源于“楚”(即“荆”)
关键词
“支那”
楚王
词的起源
楚人
楚国
秦史
历史和文化
词源
楚世家
商周时代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佐藤春夫的中国观论考
被引量:
6
4
作者
武继平
机构
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8-92,共5页
文摘
佐藤春夫在他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扮演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作为文学家著述甚丰,而且对我国文人郁达夫影响颇深;作为"国策文人",也写下了大量为"皇军圣战"击鼓助威的作品。由于资料的匮乏,过去对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前者,后者几乎无人顾及。近年来学界虽偶有论者言及佐藤的小说《亚细亚之子》,但由于没有汉译本和第一手史料等原因,致使一些想当然造成的谬误不断出现。本文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旨在还原佐藤春夫及其"大东亚共荣"构想以历史的真实。
关键词
佐藤春夫
“支那
趣味”
“东洋回归”
“大东亚共荣”
分类号
I313.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
被引量:
3
5
作者
藤田梨那
机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
出处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9-214,共6页
文摘
日本文化自大和、奈良时代到明治维新,一直在中国古典思想与文化的熏染蒙盖之下。此后的日本则转而急速西化。日本的现代是受了西洋文化刺激的"外发型开化"。大正时代这种激进的现代化与"脱亚入欧"反而促成了日本再次回顾中国的契机。发生在此时的"支那趣味"热赋予现代日本对中国再认识与自我认识的良机;它借助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推进了文学、美术的多样性发展。诸多日本作家通过亲身体验现实中国,书写了大量充具异国风味的作品;与此同时,又把现代人的苦恼与人生思考带入中国古典文学的解读中,加深了对中国古代典籍的理解,进而创作出他们自己的中国古典题材作品,形成接纳中国文学最深刻的写作分野。
关键词
日本作家
现代文学
中国想像
汉学
“支那
趣味”
分类号
I109.5 [文学—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19世纪末日本的中国认识探析——以《世界之日本》杂志为中心
6
作者
张智慧
机构
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处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3-144,共12页
基金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基地2007年度研究项目成果(07FCZD001)
文摘
1894年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近代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也使整个东亚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的瓜分高潮,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出现了"支那保全论"、"支那瓜分论"两种对华政策。虽然两种政策在主张攫取最大在华利益上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但是两种对华政策的形成是基于日本统治阶层内部对甲午战后国际形势及中国形势的不同认识。"保全论"和"瓜分论"之外,所谓第三种对华政策"日清同盟论"也曾昙花一现,成为当时日本朝野议论的焦点。与此同时,对于陷入严重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的中国,日本言论界和政界从"社会凝聚力"的角度,指出了中国衰弱的原因所在。特别是政界重镇伊藤博文为代表的日本统治阶层对中国社会的分析和认识,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了日本国内政局的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
世界之日本
“支那
保全”
“支那
瓜分”
日清同盟
社会凝聚力
Keywords
Worldwide Japan
Shina preservation
Shina partition
Japanese-Qing alliance
social cohesion
分类号
K313.4 [历史地理—世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新闻
7
出处
《国际展望》
2000年第20期4-4,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军事外交
便携式地对空导弹
通辽市
“支那
事变纪念章”
分类号
TJ762.21 [兵器科学与技术—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E2 [军事—军事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支那”之痛:中国现代留日作家的创伤性记忆
苏明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日本深通“支那”的耆宿─—德富苏峰
余绍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6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支那”的称谓源于“秦”还是“楚”
林剑鸣
《人文杂志》
1981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佐藤春夫的中国观论考
武继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日本现代文学中的中国
藤田梨那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19世纪末日本的中国认识探析——以《世界之日本》杂志为中心
张智慧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中国新闻
《国际展望》
200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