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挑战杯”竞赛: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现形式 被引量:21
1
作者 杨胜刚 乔海曙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5年第3期37-39,共3页
一、高校"挑战杯"竞赛及研究性学习的功效分析 1."挑战杯"竞赛及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事学术科技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在高校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具有导向性... 一、高校"挑战杯"竞赛及研究性学习的功效分析 1."挑战杯"竞赛及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事学术科技活动 作为研究性学习在高校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对引导全国大学生积极从事学术科技活动,具有直接而有效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战杯”竞赛 研究性学习 高校 学术科技活动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素养的现状及其对创造力的影响研究——以全国“挑战杯”获奖者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张睿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2,共8页
通过对上海市11所高校的全国"挑战杯"获奖者创新素养和创造力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全国"挑战杯"获奖者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支持感知和创新自我效能感6个... 通过对上海市11所高校的全国"挑战杯"获奖者创新素养和创造力现状进行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全国"挑战杯"获奖者创新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创新人格、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创新支持感知和创新自我效能感6个维度共19个因子。通过构建"挑战杯"获奖者创新素养与创造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行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对创造力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创新人格以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中介对创造力产生正向影响,创新支持感知以创新行为和创新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对创造力产生正向影响,而创新人格和创新支持感知作为创新素养的内部和外部动机,通过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创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挑战杯”获奖者 创新素养 创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实效性研究——基于98位参赛者的问卷调查与半结构化访谈 被引量:17
3
作者 张磊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05-109,63,共6页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统计检验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从参赛者创新与创业能力变化角度对"挑战杯"竞赛的实效性做出评价,以突出竞赛参与对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影响的"结构维度异质性",并从参赛者动机、团队摩擦、高...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统计检验法与半结构式访谈法,从参赛者创新与创业能力变化角度对"挑战杯"竞赛的实效性做出评价,以突出竞赛参与对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影响的"结构维度异质性",并从参赛者动机、团队摩擦、高校功利化学术氛围、竞赛支持、竞赛的目的导向等多个角度探索制约竞赛实效性的因素和提出完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战杯”竞赛 实效性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景观规划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参加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有感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希琳 邬月林 《南方建筑》 2006年第6期82-85,共4页
“研究性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在专业性极强、学习时间有限的理工科本科高等教育中,“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具有其优越性。本文以一次全国学生课外活动为例,探讨了在城市景观规划教学中,“以项目为中... “研究性学习”正日益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教与学的策略和方法。在专业性极强、学习时间有限的理工科本科高等教育中,“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具有其优越性。本文以一次全国学生课外活动为例,探讨了在城市景观规划教学中,“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的一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规划 研究性学习 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挑战杯”哲学社科类赛事的问题及应对——以C职院为个案
5
作者 唐智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34-38,共5页
挑战杯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C职院2017年的26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决赛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质量良莠不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题偏差、求新求大,内容偏差、空洞无... 挑战杯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有着良好的推动作用。C职院2017年的26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决赛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质量良莠不齐。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主题偏差、求新求大,内容偏差、空洞无物,形式偏差、格式凌乱,诚信偏差、学术不端。为此,应该予以审慎应对:端正动机,切实努力求创新;恪守诚信,踏实行动求实效;锤炼团队,及早着手强根基;营造氛围,鼓励创新育英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挑战杯” 诚信 团队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迎接“挑战” 提升素质——陕西师范大学团委积极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
6
作者 宋传东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1-1,共1页
关键词 陕西师范大学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挑战杯” 学生社团 大学生 师范生素质教育 师范生的素质 邓小平理论 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放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被引量:34
7
作者 邹永东 郑易之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2006年第3期109-111,共3页
以组织本科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改革重点实验室管理模式,面向本科学生开放,开展科研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促进实践教学改革的情况和基本经验。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 “挑战杯”竞赛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角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平台建设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胡爱祥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191-192,共2页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缺乏整体性规划、缺乏持续性政策、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包含"基础训练—校内项目训练—全国性项目训练"的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多维度立体式... 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缺乏整体性规划、缺乏持续性政策、缺乏科学的引导机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构建一个包含"基础训练—校内项目训练—全国性项目训练"的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多维度立体式工作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 大学生科技文化节 本科生创新计划 “挑战杯”竞赛活动 多维度立体式工作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常教育视角下潜在科学创造性人才的成长特点及教育启示 被引量:6
9
作者 郑剑虹 吴武典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75-82,共8页
文章从超常教育视角出发,采用历史测量法对91名能收集到丰富资料的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者进行研究,通过考察其获奖后的科研成果、职业发展历程、人格特征等变量,以对潜在科学人才的辨识与培养提供实证支持... 文章从超常教育视角出发,采用历史测量法对91名能收集到丰富资料的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者进行研究,通过考察其获奖后的科研成果、职业发展历程、人格特征等变量,以对潜在科学人才的辨识与培养提供实证支持。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属于潜在科学创造性人才;(2)影响潜在科学创造性人才成长的3种最主要的重要事件,分别是偶发事件的启发、大学学术氛围的熏陶、国外学习和进修;贤明导师的支持和指导是潜在科学创新人才获得科学成就的重要因素;(3)潜在科学创新人才的主要人格特征包括坚持不懈、创新思维、不畏艰苦、聪慧、追求卓越和有理想等,主要涉及意志品质、学习/工作态度和智能这三个方面。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超常融合教育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科学创造性人才 超常教育 超常融合教育 “挑战杯”竞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迈向田野的法学研究者——张晓辉教授
10
作者 王启梁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F002-F002,共1页
关键词 民族法学 研究者 法律人类学 “挑战杯” 科技竞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大学
11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1996年第2期75-75,共1页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综合大学,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云南大学成立于1922年12月8日,当时命名为东陆大学,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 云南大学云南大学是一所全国重点综合大学,被英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十五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云南大学成立于1922年12月8日,当时命名为东陆大学,至今已有70余年的历史。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变为国立云南大学,1946年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大学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学位授权点 云南省 “挑战杯” 图书馆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气敏元件 奖学金获得者 团体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世纪青年人才素质观初探与培养工作
12
作者 朱灿平 《研究生教育研究》 1995年第4期34-37,共4页
跨世纪青年人才素质观初探与培养工作朱灿平一、人才素质的涵义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可以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三个方面,即(... 跨世纪青年人才素质观初探与培养工作朱灿平一、人才素质的涵义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可以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三个方面,即(1)德育素质方面,包括思想、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世纪青年 人才素质观 校园文化活动 非智力因素 青年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活动 心理品质 知识结构 “挑战杯” 社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