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是”:技术哲学“本体”的一种可能理解
1
作者 尚东涛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9-63,共5页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是” 技术哲学 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技术-就业”思想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问题
2
作者 刘皓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7,共8页
在人工智能不断演进的当下,就业是中国经济和民生领域所不可回避的问题。马克思虽未对就业问题有过专门论著,但其“技术-就业”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就业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不仅对技术替代和就业创造等事关就业数... 在人工智能不断演进的当下,就业是中国经济和民生领域所不可回避的问题。马克思虽未对就业问题有过专门论著,但其“技术-就业”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工智能时代就业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不仅对技术替代和就业创造等事关就业数量的问题进行了颇多考察,而且高度关注技术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这对认识人工智能时代就业问题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对就业质量的抑制作用受到资本逻辑驱使,只有突破资本悖论,合理和有效利用各类资本,推动技术向善,才能放大人工智能对就业的积极效应,加快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技术-就业”思想 人工智能 资本悖论 高质量充分就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及其行动框架 被引量:12
3
作者 白启鹏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169,共10页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 以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是高质量推进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重构与升华,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方案。数字技术嵌入以优化组织韧性、农村经济发展以强化经济韧性、社会数字赋能以深化社会韧性,推动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有效实现。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对浙江建德、江西新余、江苏东台和重庆酉阳四个地区的创新做法进行了效果分析,并以此提炼出了“技术-制度-主体”的数字技术赋能乡村韧性治理的行动框架。其中,数字技术是重要支撑,制度体系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是核心主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技术赋能 乡村韧性治理 数字乡村 “技术-制度-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atGPT时代“技术—教育”互构的变革与挑战 被引量:7
4
作者 周恬恬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32,共5页
ChatGPT类产品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活动变革的诸多思考。从技术革命和教育变革两条进路出发,基于“技术—教育”互构论的研究视角,梳理我国“技术—教育”互构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论述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浪潮下,技... ChatGPT类产品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人们对教育活动变革的诸多思考。从技术革命和教育变革两条进路出发,基于“技术—教育”互构论的研究视角,梳理我国“技术—教育”互构的阶段性特征。系统论述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浪潮下,技术与教育互构融合的可能场景,以及技术变革给教育数字化转型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在技术跨越发展的背景下反思当前教育活动中的两种视角:技术主义与知识主义。ChatGPT时代在“技术—教育”的互构中重新发现教育,以教育的眼光看待数字技术,在持续生成的变革过程中实现数字技术的教育化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教育数字化 “技术—教育”互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解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技术—结构—制度”三维视角 被引量:4
5
作者 詹国彬 陈逸凡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数字技术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是传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迭代升级,也是“放管服”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以政府组织结构变革为基础、以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为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改革运动。中... 数字技术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既是传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迭代升级,也是“放管服”改革中最为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场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以政府组织结构变革为基础、以政府管理制度创新为手段、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改革运动。中央政府推动的“放管服”改革和数字中国战略为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苏浙沪(两省一市)政府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创新模式。引入“技术—结构—制度”三维视角,构建“技术嵌入—结构重塑—制度创新”的分析框架,有助于揭示和理解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发生机理和行动逻辑。数字赋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以“政府为中心”的治理范式向“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范式转变,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也堪称公共管理改革与创新的典范。这场根植于中国场景的政府改革不仅对促进我国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重要价值,也为数字时代全球公共管理改革与创新贡献了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管服”改革 数字赋能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技术—结构—制度”三维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逻辑、现实境遇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8
6
作者 黄先海 虞柳明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7,248,共14页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创新思维模式,更是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新范式,具有应用渗透性、生产协同性、内容创新性、系统赋能性等四个“技术—经济”特征。新质... 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创新思维模式,更是助力行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新范式,具有应用渗透性、生产协同性、内容创新性、系统赋能性等四个“技术—经济”特征。新质生产力质态拓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考察了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系,挖掘了人工智能通过劳动者增强效应、劳动资料智能集成效应、劳动对象算力驱动效应、劳动三要素智能优化效应等微观机制和催生新产业、创造新模式、激发新动能等宏观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面对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瓶颈,中国应加快构筑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治理制度框架,制定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持方案,打造创新驱动的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研发生态系统,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智能集成 “技术—经济”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以江西省吉安县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崔向平 常咏梅 +2 位作者 杨彦军 邬晓梅 肖志君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96,共6页
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性,中央电化教育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在英国电讯公司资助下启动的"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实施已有三年。为准确了解项目实施的成效及其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产生的影响,笔者对该项目在对江西... 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有效性,中央电化教育馆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在英国电讯公司资助下启动的"技术启迪智慧"项目实施已有三年。为准确了解项目实施的成效及其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产生的影响,笔者对该项目在对江西省吉安县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通过听取项目学校汇报、考察项目设备使用情况、座谈与访谈、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及信息技术能力测试等方法,笔者了解到该项目的实施对江西省吉安县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且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目模式和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项目配备的基于移动上网设备的ICT中心使项目学校师生普遍受益;城乡互动的网络学习社区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专家培训和城乡校际协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应用ICT中心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和城乡两地协作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项目辐射影响,推动了全县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启迪智慧”项目 教育信息化 影响 成功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技术—技能”重塑机制的解释 被引量:19
8
作者 余玲铮 张沛康 魏下海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0-107,178,共9页
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机器人浪潮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研究发现,在机器人冲击下,劳动力市场雇佣合同显著趋于短期化,在考虑内生性等稳健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其机制在于,机器人渗透生产环节,在... 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和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系统考察机器人浪潮如何影响劳动力市场雇佣关系,研究发现,在机器人冲击下,劳动力市场雇佣合同显著趋于短期化,在考虑内生性等稳健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其机制在于,机器人渗透生产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传统的“技术—技能”匹配和粘性,劳动者基于企业的传统特定技能被削弱,雇主倾向于与雇员签订短期合同。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机器人浪潮中,那些能够实现“人机互动”的技能者,有望获取稳定的长期雇佣合同,而常规型技能者的雇佣合同则趋于短期化。本文研究结论确认了技术变革会影响雇佣合同缔结的事实,这一发现不仅对劳动力市场宏观政策的制定有重要启发意义,而且能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 雇佣合同 劳动力市场 “技术—技能”重塑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技术—伦理实践”在场的合法性——对荷兰学派技术哲学研究的一种思考 被引量:4
9
作者 陈首珠 刘宝杰 夏保华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8,共5页
实践在其在场之初就内蕴伦理地实践和技术地实践双重内涵,它在历经唯伦理道德地实践与唯技术地实践的分野之后,在当下这个技术社会中,技术人工物的设计、制造与使用促逼着实践内涵的自我复归。以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范... 实践在其在场之初就内蕴伦理地实践和技术地实践双重内涵,它在历经唯伦理道德地实践与唯技术地实践的分野之后,在当下这个技术社会中,技术人工物的设计、制造与使用促逼着实践内涵的自我复归。以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的研究成果与研究范式为例,当前技术哲学的研究进路可以用"技术—伦理实践"来概述,而这恰恰是对实践内涵自我复归的一种生动表达。基于此点指认,技术哲学的荷兰学派乃至国际技术哲学界正行进在技术哲学的实践逻辑之路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技术-伦理实践” 伦理地实践 技术地实践 经验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营科技农业企业转移技术的创新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姜太平 卫平 郑长军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120-122,共3页
传统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调查表明,民营科技农业企业已成为我国促进农业发展和向农业转移技术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影响农业技术转移的供求因素分析,提出了农业技术转移创新的设想,阐述了政府制... 传统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转移模式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调查表明,民营科技农业企业已成为我国促进农业发展和向农业转移技术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影响农业技术转移的供求因素分析,提出了农业技术转移创新的设想,阐述了政府制度供给的必要性和措施,提出了充分发挥民营科技农业企业作用,改革现行推广体系,建立“技术教育-研究-推广”一体化体制,强化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营科技农业企业 农业技术转移 制度供给 “技术教育-研究-推广”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立法的“技术—社会+经济”范式——基于引领法律与科技新型关系的视角 被引量:44
11
作者 龙卫球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5-76,共12页
人工智能立法应以立法范式转型引领科技立法进入新时代。这一转型是对近代以来科技立法形成的"技术-经济"范式的重大超越。既有科技立法范式,简单强调经济主义的单一维度,虽然两三百年以来成功地刺激了科技应用和经济增长,但... 人工智能立法应以立法范式转型引领科技立法进入新时代。这一转型是对近代以来科技立法形成的"技术-经济"范式的重大超越。既有科技立法范式,简单强调经济主义的单一维度,虽然两三百年以来成功地刺激了科技应用和经济增长,但是现在明显具有很大的不适应性。一方面,这种过度经济主义模式本身导致了对科技社会性的忽视,引发越来越严重的科技与社会风险;另一方面,正在兴起的人工智能科技具有前所未有的强社会面相,它的巨大颠覆潜力和认知能力等特性,使得其应用面临着复杂而迫切的社会规范要求,特别是引发了对人的价值性的关切,因此应该向"技术-社会+经济"新范式转变,以经济性、社会性的双重架构以及相应的四项原则等,来推进对人工智能的合理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立法 科技立法 “技术-经济”范式 “技术-社会+经济”范式 自主化技术 人的价值性 人工智能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经济系统的构建与“技术—产业—制度”生态化战略 被引量:4
12
作者 冯南平 杨善林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4-67,共4页
分析了经济系统在效率、最优与可持续性3个方面的缺陷,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进行了类比,指出纯自然主义的发展思路是不现实的,结合我国国情,可实施"技术—产业—制度"生态化战略,构建循环经济系统,最终确立循环经济的主导地位... 分析了经济系统在效率、最优与可持续性3个方面的缺陷,对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进行了类比,指出纯自然主义的发展思路是不现实的,结合我国国情,可实施"技术—产业—制度"生态化战略,构建循环经济系统,最终确立循环经济的主导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系统 生态系统 循环经济系统 “技术-产业-制度”生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教育“技术治理”精细化:表现、局限及其应对--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19
13
作者 黄巨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3-99,共7页
在当代农村社会转型发展中,农村教育"技术治理"问题逐渐成为乡村研究的前沿主题之一。随着农村教育治理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以"技术"嵌入教育公共治理过程并随之所呈现出的精细化特征已成为新的常态。农村教育&qu... 在当代农村社会转型发展中,农村教育"技术治理"问题逐渐成为乡村研究的前沿主题之一。随着农村教育治理活动的不断深入和推进,以"技术"嵌入教育公共治理过程并随之所呈现出的精细化特征已成为新的常态。农村教育"技术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精细化社会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回应农村社会复杂的教育治理问题。但当前人们对农村教育"技术治理"精细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局限性等仍缺乏系统的理性认识。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构建"主体—目标—方式—过程"四维度模型,并以此作为农村教育"技术治理"的研究框架进行分析,认为农村教育"技术治理"的精细化主要体现在治理的主体、方式、目标和过程这四个方面,且存在治理主体参与的"悬浮"、目标考核的"变异"、治理方式的"捆绑"、治理过程的"锁定"等局限性。为此,应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价值理性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动力、以法治要求为支撑,来共同解决农村教育"技术治理"的"失灵"问题,以提升农村教育治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教育 “技术治理” 精细化 协同治理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应性”立法的技术性超越——《刑法修正案(十一)》与未成年人性权利刑法保护体系更新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彧 魏昌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0-100,共11页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未成年人性权利保护体系进行了以特殊主体入罪、行为方式分化与加重行为类型化的"组合式"修正。作为回应性立法模式主导的一次修正,此次修正显现出了"技术回应式"的特征,对未成年人性权利侵... 《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未成年人性权利保护体系进行了以特殊主体入罪、行为方式分化与加重行为类型化的"组合式"修正。作为回应性立法模式主导的一次修正,此次修正显现出了"技术回应式"的特征,对未成年人性权利侵犯案件实践结构的考察,印证了其正当性根据。在积极预防刑法观下,"技术回应式"立法有助于克服立法的象征性和情绪化弊端,实现立法的精细化校正。基于"技术回应式"立法的要求,猥亵儿童罪量刑情节应当进一步优化,增设加重处罚情节;进一步优化对14—16周岁未成年女性性权利的刑法保护,在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罪等罪中增设负有照护职责者的从重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修正案(十一)》 未成年人性权利刑法保护 “技术回应式”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技术—艺术”作品教学 被引量:3
15
作者 杨岗 罗维亮 《职教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27-29,共3页
作品教学是指进行作品的学习和创作的教学.它是提高大学“技术-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技术-艺术”作品教学的核心是以作品教学为平台,以提高作品能力为目的,通过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去实现... 作品教学是指进行作品的学习和创作的教学.它是提高大学“技术-艺术”类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技术-艺术”作品教学的核心是以作品教学为平台,以提高作品能力为目的,通过掌握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和多样化的艺术手段,去实现“技术-艺术”所特有的表现力;作品教学要能真正实施并能真正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品教学 “技术-艺术”作品教学 作品教学法 作品教学理论 作品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田径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技术训练 被引量:1
16
作者 蒋健保 赵月香 郑建岳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72-74,共3页
针对目前高校田径短跑运动员的实际,论述了"技术训练"在提高运动员专项素质与专项成绩过程中的重要性及理论依据。实验结果显示,10名受试者的专项素质与专项成绩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短跑运动员 专项素质 专项成绩 “技术训练” 后蹬技术 强度 大小腿折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飞 王明明 赵亚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2,共4页
立足于我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了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提出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硕士专业建设中需要考虑的目标定位、知识体系构建以及学校研究特色培养等问题。
关键词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 专业建设 硕士研究生 中国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政治-人”:三维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评估标准构建 被引量:7
18
作者 孙翠香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1-27,共7页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评估标准是评判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及效果的依据和尺度。通过对传统的强调"技术"的"3Es+1A"政策评估标准的审视和反思,基于"技术-政治-人"三维构建了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评估标准:一... 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评估标准是评判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过程及效果的依据和尺度。通过对传统的强调"技术"的"3Es+1A"政策评估标准的审视和反思,基于"技术-政治-人"三维构建了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评估标准:一维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评估的"技术标准",包括政策投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效果、政策效率;一维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评估的"政治标准",包括公平性、回应性;一维是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评估的"人的标准",包括以"人"为出发点、评估过程中要坚持"人的在场"、评估最终要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为最终归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政策 政策执行 评估标准 “技术-政治-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人主体地位的缺失——对“科技奥运”困境的探讨之一 被引量:4
19
作者 董传升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460-462,共3页
对"科技奥运"进行技术哲学沉思的结果是:技术的巨大作用使人们服从于技术逻辑,技术正逐渐地转变为具有主体资格的客体;人成为了"技术人"。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认识上的超限和由此导致的行动上的超限使"科... 对"科技奥运"进行技术哲学沉思的结果是:技术的巨大作用使人们服从于技术逻辑,技术正逐渐地转变为具有主体资格的客体;人成为了"技术人"。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价值认识上的超限和由此导致的行动上的超限使"科技奥运"陷入了困境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奥运” 奥林匹克运动 技术哲学 主体地位 “技术人” 价值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支撑“超”人类未来存在的会聚技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宝杰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14-17,共4页
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四大高新技术于一体的会聚技术,成为时下、将来人类致力于诉求的技术共同体形态。会聚技术的提出与展开有其逻辑必然性,这种逻辑必然性可以从知识进化论的角度来把握。依照当前会聚技术的发展... 集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四大高新技术于一体的会聚技术,成为时下、将来人类致力于诉求的技术共同体形态。会聚技术的提出与展开有其逻辑必然性,这种逻辑必然性可以从知识进化论的角度来把握。依照当前会聚技术的发展状况与应用实际案例,会聚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被置于提升人类自身能力这个"阿基米德点"之上,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会聚技术(NBIC)是人类发展、依附与存在的未来技术样态,而对人类这一未来存在样态的审视,势必诉求一种"技术-伦理"实践的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聚技术 “技术-伦理”实践 纳米科学与技术 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 认知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