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汉语“所”及“所”字结构的重新审视与定性 被引量:8
1
作者 邓盾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6-112,共7页
本文主要对陆俭明先生提出的对现代汉语"所"字结构的结构分析进行重新讨论,并提出对"所"字结构的另一种不同的结构分析。文章认为现代汉语的"所V"是一个陈述性不强的VP,而不是NP,"NP+所+V"结... 本文主要对陆俭明先生提出的对现代汉语"所"字结构的结构分析进行重新讨论,并提出对"所"字结构的另一种不同的结构分析。文章认为现代汉语的"所V"是一个陈述性不强的VP,而不是NP,"NP+所+V"结构应该两分而不是三分;现代汉语的"所"不是一个介接性的名词化的标记,而应该是一个附加性的去陈述化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 “所”字结构 结构分析 陈述化 名词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所”字结构看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汉语羡馀现象综合研究之八 被引量:1
2
作者 韩陈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74-82,共9页
羡馀现象(redundancy),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言语使用的实际活动过程中,经济原则(economy)却是贯彻始终的。羡馀现象与经济原则,既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使语言和语言的关... 羡馀现象(redundancy),体现了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反映了语言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在言语使用的实际活动过程中,经济原则(economy)却是贯彻始终的。羡馀现象与经济原则,既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以使语言和语言的关系处于一种特殊的矛盾统一的状态之中。本文拟从汉语“所”字结构着眼,对语言发展的本质特征(羡馀现象)和言语使用的经济原则之关系作一些分析,试为深入探讨汉语的羡馀现象提供一个可行的途径和实用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字结构 经济原则 语言发展 本质特征 汉语 音顿 替代作用 所生 综合研究 介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从句比较研究——以古汉语“所”字结构为例
3
作者 宋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22-28,共7页
从句的概念虽然很少出现在国内语法学著述中,却是现代语法理论必不可少的概念,许多语法规则与从句有关。由于汉语动词无定式与不定式之分,英语中差别明显的简单句、复杂句和从句在汉语中区分十分困难。本文对照英语从句,利用有形态变化... 从句的概念虽然很少出现在国内语法学著述中,却是现代语法理论必不可少的概念,许多语法规则与从句有关。由于汉语动词无定式与不定式之分,英语中差别明显的简单句、复杂句和从句在汉语中区分十分困难。本文对照英语从句,利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的显性特征,来发现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隐藏的特点。根据英语从句的一些类型特点,从句法表现和语用表现、标句词等方面,对比分析英语从句和"所"字结构,旨在论证古汉语"所"字结构是从句结构,"所"是一个标句词,进而归结"所"字结构和英语从句的异同及其类型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字结构 从句 类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谈“所”字结构的翻译问题
4
作者 吕雅贤 《远程教育杂志》 1987年第1期12-14,共3页
在古代汉语中,“所”是一个常见的虚词。它是一个辅助性的代词,但不能单独充当任何句子成分,必须放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性词组结合,构成一种固定结构——“所”字结构。“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
关键词 “所”字结构 翻译问题 名词性 古代汉语 句子成分 固定结构 词组 动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泛义动词讨论“见”字本不表示被动──兼及被动句有关问题 被引量:9
5
作者 刘瑞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5期16-23,共8页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 一、泛义动词“见”字有独用、前附和后缀指称具体动词的三种用法。二、主动句、被动句中的“见V”是“见”字泛义前附的同一种用法,“见”字本无表被动的作用,是句子事理制约区分主动、被动的。三、被动句中的“所”字结构是独立的整体,“所”字没有表被动的功用。被动句仅用一个助动词表被动。四、之=所,所见=所,之所=所,所见=之所,诸释皆误。五、没有“为A见V”格式的被动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见”字 被动句 泛义动词 “所”字结构 “之” 被动句式 “为”字 助动词 汉语被动句 主动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新语》中“所”字的用法浅析
6
作者 马景仑 《高校教育管理》 1986年第2期42-45,共4页
《大唐新语》是中唐时期的作品,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上起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626年)之初,下迄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6—779年)之末,全书体例模仿《世说新语》,分为“匡赞”、“规(讠东)”、“极谏”、“... 《大唐新语》是中唐时期的作品,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上起武德(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公元618——626年)之初,下迄大历(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公元766—779年)之末,全书体例模仿《世说新语》,分为“匡赞”、“规(讠东)”、“极谏”、“刚正”、“公直”、“清廉”等三十门类,共13卷,约八万字。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作者自序云:“圣唐御寓,载几二百,声明文物,至化玄风,卓尔于白王,辉映于前古。肃不揆庸浅,辄为纂述。备书微婉,恐贻床屋之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字结构 《大唐新语》 “以” “所以” ”以” 因果连词 用法 语气词“也” 太宗 判断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
7
作者 胡若飞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1-80,共10页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胡若飞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术难题一直困扰着西夏语法学界,一是西夏语动词后置成份的研究①,二是西夏语助词a、na、ki、rer、wi与动词配置的研究。笔者继求证第一个问题后,犹有余兴,较为深入地探... 西夏语助词与动词群的配置胡若飞长期以来,有两个学术难题一直困扰着西夏语法学界,一是西夏语动词后置成份的研究①,二是西夏语助词a、na、ki、rer、wi与动词配置的研究。笔者继求证第一个问题后,犹有余兴,较为深入地探讨了第二个问题。现就管见所及,择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语 助词 西夏语动词 古汉语虚词 语言材料 词群 “所”字结构 语法功能 趋向意义 形容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