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也谈诗的“常”与“变”
1
作者 张炯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4-26,共3页
本期我们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三),发表张炯、王珂、张中宇三位先生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可以帮助对这一话题感到兴趣的读者思考。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 本期我们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三),发表张炯、王珂、张中宇三位先生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可以帮助对这一话题感到兴趣的读者思考。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永恒是不美的,问题是新诗应该怎么变。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有一种不无影响的说法,新诗的新,就在于它对旧诗的瓦解,就在于它的自由。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纯净内向的李商隐,哀婉悲痛的李煜,笔墨凝重的苏东坡,愁思满怀的纳兰性德,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在现代社会,尽管现实多变,艺术多姿,但如果在这方面"反常",诗歌就会在现代中国丧魂落魄。诗之为诗,在形式上也有一些必须尊重的"常"。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中国新诗和中国古诗,同为中国诗歌,就有一些共同的"常",或者说,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新诗人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诗形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戴望舒平生写了92首诗,从他的《雨巷》———《我的记忆》———《元日祝福》所走过的之字形的探索之路,可以明显看出他对音乐性的回归。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有小众化的诗,更有大众化的诗。在唐诗里,有李商隐们,更有李白们。就是李商隐,他的诗也获得流传。想想古代传播媒介的单一,更值得深思。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新诗,新其形式须是诗。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已经开展了三次的笔谈是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学 中国诗歌 “常”与“变” 中国古典诗歌 现代形态 百年发展 新诗 张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管理的“常”与“变”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长良 王强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33,共1页
常规管理的“常”与“变”全国教育管理网总编室王长良王强校长治校多注重常规管理。常规是在对特定时空、相对静止有序的事物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矩。常规的继承和借鉴,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校长治校,历来钟... 常规管理的“常”与“变”全国教育管理网总编室王长良王强校长治校多注重常规管理。常规是在对特定时空、相对静止有序的事物实施管理过程中形成的规矩。常规的继承和借鉴,不但是必然的,而且是必要的。正因为如此,校长治校,历来钟情常规管理,也并非没有缘由。因为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管理 “常”与“变” 应试教育 学校管理 校长治校 管理网 创造性潜能 时空差异 特色学校 总编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变”逻辑关系中汉语新诗的价值审视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寿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2-33,共2页
关键词 “常”与“变” 逻辑关系 汉语诗歌 新诗 价值 技术性问题 现代性转换 合法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常”而“变”:新诗作为一种“流浪文体”的命运
4
作者 张全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7-29,共3页
本刊"中国现代诗学"专栏在2009年举办了"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原计划3辑,但欲罢不能,最后共推出4辑,朱德发、李怡、古远清、袁忠岳、周晓风、子张、曹万生、向天渊等诸多先生都参与其中,《新华文摘》等也有... 本刊"中国现代诗学"专栏在2009年举办了"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原计划3辑,但欲罢不能,最后共推出4辑,朱德发、李怡、古远清、袁忠岳、周晓风、子张、曹万生、向天渊等诸多先生都参与其中,《新华文摘》等也有所转载。在今年,从第2期开始,由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打头,我们又举办了"新诗的‘变’与‘常’笔谈",到本期已是第5辑,张炯、王珂、江弱水、张中宇、张全之和许多新锐都发表了不少精彩之见。我们以为,笔谈是一个活跃原创性思维、让更多人有发表意见机会的好方式。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都在体制内生存,不可能游离于现有的学术评价体制、学术管理体制、学术发表出版体制、人才选拔体制之外。这些以行政思维和理科思维为基础的体制的力量往往限制了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原创性的发挥。一些人为职称、为学位、为获奖、为当官"做"学问,形成浮躁、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一说到学术失范,有人就爱拿抄袭剽窃说事。这当然也是问题。但在我们看来,原创性是学术的最高规范。丧失原创性、丧失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努力,这才是人文学科的最大失范。我们必须善于跳出庸人思路而提出新问题,打破习惯定势而提出新见解,避免炒陈饭而运用新材料,摒弃学术八股而提供新表达。"通中求变"地"发前人之未发","接着讲"地"发前人之已发",把学科推向前进,这就是我们喜爱笔谈的原因。本期我们推出向天渊、张全之、李祖德、童龙超、王强的文章,这也是"变常"笔谈的"闭幕式"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与“变” 诗歌传统 新诗创作 文体 诗作 突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