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批评演进在中国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伟民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97,共7页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 在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中,对马克思提出的“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存在着不同的解释。而且,这种解释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解释主要从对立的矛盾、美学范畴、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人物形象、典型和艺术思维等角度对“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进行了分析,并构成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 莎士比亚 批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席勒剧作的主题思想和创作方法的发展
2
作者 谷启珍 《求是学刊》 1979年第3期81-87,共7页
关键词 席勒 创作方法 主题思想 现实主义 阴谋 “席勒式” 贵族 瑞士人 恩格斯 形象思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漫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上)——从郭沫若历史剧说起 被引量:3
3
作者 王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5-23,共9页
本文从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四大战国历史剧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展开贯通文学史和批评理论的漫谈。这一漫谈试图容纳理论论争和文本实践的多种线索,“上篇”不仅追踪郭沫若历史剧的起源构型,而且回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学观... 本文从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四大战国历史剧出发,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剧难题,展开贯通文学史和批评理论的漫谈。这一漫谈试图容纳理论论争和文本实践的多种线索,“上篇”不仅追踪郭沫若历史剧的起源构型,而且回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文学观的最初交点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剧《济金根》的批评。《济金根》通信中的革命悲剧观和辩证史观又引向卢卡奇在20世纪30年代关于历史小说、历史剧的研究。卢卡奇对现实主义对“现在的必然前史”的阐发,有马克思主义文化政治的针对性,和中国左翼的“典型”“讽喻”等问题论争也息息相关。这些线索的提出也为“下编”做出准备,以便批判性地理解郭沫若历史剧在革命诗学中的矛盾性展开乃至翻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剧 郭沫若 马克思主义 卢卡奇 历史主义 “席勒式” 鲁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
4
作者 李留记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1期26-29,共4页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李留记一、“三融合”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 恩格斯“三融合”论新探李留记一、“三融合”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您不无根据地认为德国戏剧具有的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大概只有在将来才能达到,而且也许根本不是由德国人来达到的。无论如何,我认为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 历史内容 莎士比亚戏剧 拉萨尔 思想深度 情节的生动性 莎士比亚剧作 济金根 “席勒式” 题材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亮色”辨
5
作者 张毅 《当代文坛》 1983年第5期30-31,共2页
自从“伤痕文字”的弱点,使广大读者逐渐对它产生了合理的不满与厌倦之后,在文艺批评家的笔下,“亮色”二字成了时髦的字眼。 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出时代的亮色,是一个作家思想与艺术成熟的表现。这种亮色,丝毫不表明一个作家对社会矛盾... 自从“伤痕文字”的弱点,使广大读者逐渐对它产生了合理的不满与厌倦之后,在文艺批评家的笔下,“亮色”二字成了时髦的字眼。 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写出时代的亮色,是一个作家思想与艺术成熟的表现。这种亮色,丝毫不表明一个作家对社会矛盾反映不深刻,对社会问题揭露不透彻。恰恰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色 文艺作品 作家思想 大读者 文艺批评家 生活本质 社会矛盾 所生 “四化” “席勒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