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电影叙事中的“寻找”模式 被引量:2
1
作者 姚国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9,共2页
当代中国电影叙事中的"寻找"模式主要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寻物";第二类为"寻人";第三类为"寻踪"。在一路的寻找过程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在弱化或者强化,思想在升华或者沉沦,行为在调整或者逆... 当代中国电影叙事中的"寻找"模式主要可分三种类型:第一类为"寻物";第二类为"寻人";第三类为"寻踪"。在一路的寻找过程中,主要人物的心理在弱化或者强化,思想在升华或者沉沦,行为在调整或者逆转。寻找之初的主人公与寻找之后的主人公已经"判若两人"。有"离合"才有"寻找",有"寻找"才有"悲欢",因此,"寻找"模式适合展现"悲欢离合"。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寻找"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寻找"是叙事的重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叙事 “寻找模式” 三种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农民工电影的“寻找”主题研究
2
作者 胡清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0-53,共4页
“寻找”是新世纪农民工电影的重要主题,它以农民工对人、物和梦想的寻找为叙事起点,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在肯定现代性话语启蒙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断裂性和异化现象,通过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危机等,表达... “寻找”是新世纪农民工电影的重要主题,它以农民工对人、物和梦想的寻找为叙事起点,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底层群体的生存境遇。在肯定现代性话语启蒙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断裂性和异化现象,通过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危机等,表达了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底层视角和人文主义精神赋予农民工电影的“寻找”主题以严肃而又温暖的色调,但对城乡关系的割裂式思考和道德化.审视则使其陷入了某种叙事困境,亟待进行超越和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电影 “寻找”主题 身份认同 传统道德伦理 叙事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题厚重与形式轻盈的“寻找叙事”——读杨志军《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3
作者 张国功 何敏君 王雨婷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3-96,共4页
杨志军的长篇儿童文学新作《三江源的扎西德勒》,通过“寻找叙事”的模式,抵达精神的高地;在多样的书写中,建构丰富的意蕴与厚重的主题;在精巧的构思与轻盈的形式中,展现诗性抒情的特质。
关键词 杨志军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寻找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找到·失去——对《儿子与情人》人物的叙事学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郑小红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25,共4页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演绎了一个个畸态的爱情悲剧。在这些情爱悲剧中,女主人公为某种欲望所驱使,满怀信心地去寻找自己理想的情侣,可最后都是无果而终。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行动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动词:"寻找"、"找到"... 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演绎了一个个畸态的爱情悲剧。在这些情爱悲剧中,女主人公为某种欲望所驱使,满怀信心地去寻找自己理想的情侣,可最后都是无果而终。小说中所有人物的行动都可以归结为三个动词:"寻找"、"找到"、"失去"。这三个动词组成一个"寻找—找到—失去"的叙事模式,在这模式中人物的活动得以展开,性格得以呈现,而劳伦斯也借以讲述他的故事,建立起一个"理想的叙事",并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问题尤其两性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子与情人》 人物塑造 两性关系 “寻找—找到—失去”叙事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位有思想气度的作家——对王蒙的一种解读方式
5
作者 王万森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6-110,共5页
王蒙创作好评如潮,但评价中也存在误置和误读现象。他从初步文坛开始便独立思考并坚持文学性追求,“寻找”是其创作的贯穿性主题。王蒙文学思想的探索在于建构审视“异化”的整体性美学体系,尤其看重以文学语言的多样化解构语言“异化... 王蒙创作好评如潮,但评价中也存在误置和误读现象。他从初步文坛开始便独立思考并坚持文学性追求,“寻找”是其创作的贯穿性主题。王蒙文学思想的探索在于建构审视“异化”的整体性美学体系,尤其看重以文学语言的多样化解构语言“异化”。他是有思想气度的作家,是在文学叙事中达到时代高度的思想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型”作家 “寻找” 审视“异化” 文学语言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做“入心”的德育
6
作者 郑友民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49,共2页
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坚持做"入心"的德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模式。通过设置年级组长信箱、信息沟通黑板、网络贴吧等,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渠道;通过日常评价、"周末散养"、"寻找"系列活动等,给学生更多... 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坚持做"入心"的德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模式。通过设置年级组长信箱、信息沟通黑板、网络贴吧等,给学生更多表达的渠道;通过日常评价、"周末散养"、"寻找"系列活动等,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权利;从"教会学生顺从"转向"教会学生选择",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权利,使学生和学校共同走上内涵式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教育 “走心”的德育 “博雅”文化 “降档撤销处分” “寻找”系列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