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文学接受活动中的“家族相似”
- 1
-
-
作者
张奎志
-
机构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
出处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4-209,共6页
-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体验式批评研究"(项目号:09YJA751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文摘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相似"(family resem blance)理论。当借用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理论,来考察文学接受活动时,就会发现,在文学接受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家族相似"。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已经注意到了文学接受活动中"家族相似"现象。康德的"共通感"和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的"共通性"就涉及"家族相似"问题;而"审美移情说"、"心理距离说"、"俄狄浦斯情结"、"同形同构说"都不同程度地隐含着"家族相似"。中国古代也有关于文学接受中"家族相似"方面的论述。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可以是读者和作品中人物之间的相似性,也可以是读者(包括批评者)和作者之间的相似性。文学接受中的"家族相似"也带来了批评中的"偏袒"。
-
关键词
“家族相似”
文学接受
偏袒的批评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维特根斯坦美论:从“本质”到“家族相似”
- 2
-
-
作者
徐应江
-
机构
西南师范大学马列部
-
出处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6-93,共8页
-
文摘
维特根斯坦在一则日记中曾这样写道:“科学的问题能引起我的兴趣,但是不能真正迷住我。只有观念的和美学的问题才能迷住我。”由于他在“观念问题”和“美学问题”这两个领域中的创造性的工作和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成了二一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而且成为有着巨大影响的美学家。但他并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他对美学问题的许多看法也只是散见于他的两部主要著作《逻辑哲学论》和《哲学研究》以及大量的笔记、谈话和讲演中。其基本思想也可以较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种前后变化同他在哲学上所实现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维特根斯坦作为一个哲学家在思想上发生过改宗式的大变化:他先后创立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有独创性和巨大影响的哲学,而第二种哲学又是他本人对自己早期思想体系批判的产物。这在哲学史上也许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变化从哲学上讲实质就是从关心所谓的形而上学结构或世界的本质而转向关心语言的“使用”。也就是从一种神秘的本体论立场转向彻底放弃对不变、普遍本质的追求。维特根斯坦的美学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是和他的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相一致的。
-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家族相似”
伦理学
美学
美的本质
逻辑哲学
生命的意义
“游戏”
无意义
语言批判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主客体概念日常语义分析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单少杰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
-
出处
《江海学刊》
1988年第4期74-79,共6页
-
文摘
概念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涵义,考察概念的特定方式对概念的内涵具有建构性作用。在考察主客体概念的诸方式中,日常语义分析属于主客体问题的基础性研究。主客体概念的日常语义是人们在日常语言交往中所能理解和所能设想的涵义: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之对象。但这只是对主客体概念在不同使用语境中的意义的大致概括,具有“家族相似”的性质。这种规定可进一步展开为:主体是按照一定目的作用于世界的人,客体则是人所作用的世界。对主客体概念的日常语义解释不能完全排除语义层次相互交织的逻辑佯谬,因此,它还需向更为深刻的分析层次——“主一客结构”——演进。
-
关键词
语义分析
主客体
概念
“家族相似”
基础性研究
语言交往
语义层次
语义解释
-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