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之异读歧见
1
作者
卢铁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内涵的看法,决定着对其他掌握方式的实质、特征的理解,成为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争论的核心和"焦点"。各种异读歧见均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在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原...
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内涵的看法,决定着对其他掌握方式的实质、特征的理解,成为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争论的核心和"焦点"。各种异读歧见均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在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原因主要在于知识结构的欠缺和研究方法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
-
精神
的”
掌握方式
异读歧见
梳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
2
作者
高兆明
《学海》
1997年第1期59-63,共5页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高兆明王晓升同志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王文》),从方法论角度探究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观与...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高兆明王晓升同志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王文》),从方法论角度探究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认识方法
社会历史
实践
理性
黑格尔
由抽象到具体
德国古典哲学
“实践
—
精神
的”
社会意识形态
掌握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德格尔“有限性”思想及其“实践”意蕴
被引量:
3
3
作者
牛小侠
陆杰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44,共4页
当代哲学界更多地从"无限性"视阈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哲学走向了一种理论上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无关的世界。然而,康德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使...
当代哲学界更多地从"无限性"视阈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哲学走向了一种理论上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无关的世界。然而,康德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使得哲学的封闭性和自足性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正是康德哲学对"有限性"的揭示使得海德格尔等人的"有限性"与"此在形而上学"关联起来。虽然海德格尔从"始源哲学"和诗意语言即在意识内在性中解说了"此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的"有限性"思想却蕴涵着深刻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通过其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现出来。除了这些话语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之外,海德格尔还从"实践精神"出发来反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境遇:现代人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现代社会"技术座架","技术"的最初本质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即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基于此,海德格尔力图恢复技术和科学当初的解蔽功能,克服"实践"的单纯"制造"功能,实现"实践"的"形而上"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有限性”
“实践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之异读歧见
1
作者
卢铁澎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7-123,共7页
文摘
对马克思提出的"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内涵的看法,决定着对其他掌握方式的实质、特征的理解,成为关于掌握世界的方式问题争论的核心和"焦点"。各种异读歧见均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在内涵的理解上存在极大的差异,原因主要在于知识结构的欠缺和研究方法问题。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
-
精神
的”
掌握方式
异读歧见
梳理
分类号
A8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
2
作者
高兆明
机构
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
出处
《学海》
1997年第1期59-63,共5页
文摘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高兆明王晓升同志于《哲学研究》1995年第1期撰文《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王文》),从方法论角度探究马克思在社会历史观中所实现的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
关键词
马克思
认识方法
社会历史
实践
理性
黑格尔
由抽象到具体
德国古典哲学
“实践
—
精神
的”
社会意识形态
掌握方式
分类号
B023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德格尔“有限性”思想及其“实践”意蕴
被引量:
3
3
作者
牛小侠
陆杰荣
机构
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辽宁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出处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1-44,共4页
文摘
当代哲学界更多地从"无限性"视阈规定哲学的本质及其与人的本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使哲学走向了一种理论上自足而与现实生活"有限性"无关的世界。然而,康德批判哲学揭示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这使得哲学的封闭性和自足性陷入了一种悖论之中,正是康德哲学对"有限性"的揭示使得海德格尔等人的"有限性"与"此在形而上学"关联起来。虽然海德格尔从"始源哲学"和诗意语言即在意识内在性中解说了"此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内在关联,但他的"有限性"思想却蕴涵着深刻的"实践精神",这种"实践精神"通过其独特的哲学话语体现出来。除了这些话语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之外,海德格尔还从"实践精神"出发来反思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及其社会境遇:现代人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现代社会"技术座架","技术"的最初本质乃是一种解蔽方式,即是在真理的发生领域中成其本质的。基于此,海德格尔力图恢复技术和科学当初的解蔽功能,克服"实践"的单纯"制造"功能,实现"实践"的"形而上"维度。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有限性”
“实践精神”
分类号
B6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之异读歧见
卢铁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实践—精神”不是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认识方法——与王晓升同志商榷
高兆明
《学海》
1997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海德格尔“有限性”思想及其“实践”意蕴
牛小侠
陆杰荣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