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录”与主体性的消泯:丁玲陕北后期写作的发生学考察 被引量:3
1
作者 秦林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07-212,共6页
随着延安整风运动后思想转变的发生,陕北后期的丁玲将文学创造的主体性作为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之表现,作了自觉的清算和弃置。主体性的消泯,导致其此期写作步入误区:在材料积累上,她采用有意获取的方法,努力拓展了材... 随着延安整风运动后思想转变的发生,陕北后期的丁玲将文学创造的主体性作为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之表现,作了自觉的清算和弃置。主体性的消泯,导致其此期写作步入误区:在材料积累上,她采用有意获取的方法,努力拓展了材料范围;但由于材料与内心体验之间联系的阙如和阻隔,消泯了其艺术发现的可能;这一"创造性的劳动"的缺失,使之在"实录"中呈现出了肤浅与平面化的客观主义倾向。这是她在理念上清算写作中"个人的主观主义"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玲 陕北后期写作 “实录”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实录”曲史观辨析
2
作者 伏涤修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5期89-95,151,共8页
“实录”曲史观标榜以曲为史,崇尚据史实录。“实录”曲史观虽重史据,但和“实录”史著观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实录”史著观要求的是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实录”曲史观要求的是历史真实性的逻辑真实,即使“实录”型历史剧也无法避免虚... “实录”曲史观标榜以曲为史,崇尚据史实录。“实录”曲史观虽重史据,但和“实录”史著观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实录”史著观要求的是历史事实的客观真实,“实录”曲史观要求的是历史真实性的逻辑真实,即使“实录”型历史剧也无法避免虚构和想像。“实录”曲史观严肃地对待历史和戏曲创作,避免了“传奇化”的胡编乱造,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历史剧 曲史观 “实录” 文史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 被引量:8
3
作者 谢贵安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92-101,共10页
《清实录》修纂先据档案等原始史料编成稿本(底本),然后缮成正本(小黄绫本)呈审,再据呈审本缮成各定本(皇史宬尊藏本、盛京崇谟阁尊藏本、乾清宫御览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副本以及国史馆缮写副本)。在满、汉、蒙古文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 《清实录》修纂先据档案等原始史料编成稿本(底本),然后缮成正本(小黄绫本)呈审,再据呈审本缮成各定本(皇史宬尊藏本、盛京崇谟阁尊藏本、乾清宫御览小红绫本、内阁实录库副本以及国史馆缮写副本)。在满、汉、蒙古文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是先据满文档案纂成满文本实录,然后再译成汉文本实录,最后再据汉文本译成蒙古文本实录,但康熙以后的史料大都来自汉档和汉籍,史臣亦日渐丧失精通满文和蒙古文的能力,因此从雍正所修《清圣祖实录》始,满、汉文本之间的纂修顺序颠倒了过来,即先据汉文档案纂成汉文本实录,然后再分别译成满文本实录和蒙古文实录。这一改变,反映了汉文作为清帝国共同语言地位的确立以及清朝汉化进程的加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录 版本 文本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前中期李朝对明奉行“义理”思想新探--基于《朝鲜王朝实录》的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昌荣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8-64,共7页
清前中期,李朝出于对清思想文化的不认同,主张对明奉行"义理"。突出表现在,军事上主张对清"北伐论"的兴起,政治上围绕"大报坛"的创设为核心的系列举措的实施,如"表彰忠义"、"善待漂汉及... 清前中期,李朝出于对清思想文化的不认同,主张对明奉行"义理"。突出表现在,军事上主张对清"北伐论"的兴起,政治上围绕"大报坛"的创设为核心的系列举措的实施,如"表彰忠义"、"善待漂汉及明朝后裔"等。李朝对明奉行"义理"思想具有连续性、勃发性、隐密性和积极主动性的特点。但这些特点随着清朝的安定繁荣,对明奉行"义理"也就逐渐消失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前中期 “义理” 朝鲜王朝实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孝宗实录》修纂凡例探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程彩萍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明孝宗实录》在《明实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凡例的书写也颇具特色。其规定的书写范围与正德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体现了编纂官的政治倾向,同时根据孝宗朝时代特点有所损益。其修纂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旨在记... 《明孝宗实录》在《明实录》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其凡例的书写也颇具特色。其规定的书写范围与正德初期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体现了编纂官的政治倾向,同时根据孝宗朝时代特点有所损益。其修纂内容绝大部分属于国家治理的范畴,旨在记录当时国家机器的职能与运作。该凡例为《明孝宗实录》资料的选取提供了方向与标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由于其规定较为笼统,导致该书出现某些内容记载矛盾、模糊不清等失误。这便要求官方修史时,需制定更为详细而明确的编纂凡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孝宗实录 凡例 编纂宗旨 书写规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雄评司马迁之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施丁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28-134,共7页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q... 扬雄作为汉代思想家,他对司马迁评价甚高,将其与孔子相提并论,但他并非完全赞同司马迁的观点。扬雄评价司马迁的意义在于:其一,扬雄标举司马迁在史学上的突出地位,实际上是公认其在史学的独立性,将史学与儒学并列起来;其二,他评司马迁"爱奇"、"多知"而"杂",首先是抓史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批评的标尺,在传统史学领域具有代表性,也反映了司马迁史学的丰富性及其思想的特异性;其三,他评司马迁《史记》"实录",注意史学之记事行文的最基本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仅以"实录"而称"良史之才"失之片面,应当加上史学思想;只有思想性与艺术性都好,才可谓"良史之才"。扬雄的看法与评论在中国史学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雄 法言 司马迁 史记 “实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楚怀王一辨
7
作者 汪文敏 叶森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3-33,共1页
为楚怀王一辨武汉交通干部学院汪文敏,叶森评《屈原列传》者,多全盘否定楚怀王,说他“贪婪”、“骄横”、“昏庸”、“愚蠢”,不一而足。这些论断,与事实出人甚大,例如“屈传”记述怀王被骗人秦,在胁迫面前至死不肯割地,被扣三... 为楚怀王一辨武汉交通干部学院汪文敏,叶森评《屈原列传》者,多全盘否定楚怀王,说他“贪婪”、“骄横”、“昏庸”、“愚蠢”,不一而足。这些论断,与事实出人甚大,例如“屈传”记述怀王被骗人秦,在胁迫面前至死不肯割地,被扣三年,“竟死于秦而归葬”。在领土主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怀王 楚国 领土主权 楚世家 司马迁 楚人 太史公 历史启示 “实录”精神 《屈原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