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史学研究的“实”与“虚”
1
作者 武吉庆 《河北学刊》 2003年第4期159-163,共5页
史学研究的“实”与“虚”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标准衡而量之。从学术求真到服务现实 ,从理论建树、历史阐释到史料搜集和史实考订 ,从间接功效到直接功效 ,一切真诚的学术努力 ,都为当今史学研究所必需。无视学术规范... 史学研究的“实”与“虚”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不能以简单的是非标准衡而量之。从学术求真到服务现实 ,从理论建树、历史阐释到史料搜集和史实考订 ,从间接功效到直接功效 ,一切真诚的学术努力 ,都为当今史学研究所必需。无视学术规范的学行和“回到乾嘉去”的倾向 ,都会使史学再入歧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研究 “实”与“虚” 观照角度 学术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 被引量:1
2
作者 李建中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8-61,共4页
一 人的生存具有多重性。宦场浮沉,文途通塞,家运盛衰,这是“实”的生存;心态辨静,情致浓淡,意欲强弱,这是“虚”的生存;有幸(或不幸)生于何种时代,浸淫(或逃避)何种文化氛围,顺应(或反拨)何种思想潮流,这是生存的大背景;拜何人为师,... 一 人的生存具有多重性。宦场浮沉,文途通塞,家运盛衰,这是“实”的生存;心态辨静,情致浓淡,意欲强弱,这是“虚”的生存;有幸(或不幸)生于何种时代,浸淫(或逃避)何种文化氛围,顺应(或反拨)何种思想潮流,这是生存的大背景;拜何人为师,交何人为友,与何人同里同窗同僚,这是生存的小环境。“实”与“虚”的相生相悖,“大”与“小”的相斥相随,交织成中国古代美学家的“生存问题”:个体所拥有的物质的人文的生存状态以及对此状态的独特的体验与感悟。 “生存问题”的产生有着双重缘由:外在于人的时代、社会,与主体自身的思想、性格。魏晋时期的两大美学家,阮籍与嵇康,他们的生存状态颇为糟糕。环绕着他们的,是社会的动荡不安,政治的险恶卑污,权贵的或拉拢或排挤,小人的或谄媚或诬谤,友朋的或误解或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美学 生存问题 生存状态 中国古典美学 生命美学 理论体系 “实”与“虚” 生存悲剧 王国维 阮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画空间感的转换与近代中国的道德主题——以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为个案 被引量:4
3
作者 熊海洋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感 “动”与“静” “实”与“虚” 生命哲学 道德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把手怎样述职
4
作者 李天岑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实”与“虚” 发展思路 上级组织 整体工作 成绩与问题 勇于承担责任 工作中 发展成就 党性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