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乐”之体验与生命圆融——孔子“乐”之境界的审美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7-160,共4页
孔子"乐"的体验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仁)合一后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它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 孔子"乐"的体验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仁)合一后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它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使自己的生命进入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澄明之境。但是,孔子的这种"自得之乐"又不同于庄子追求的个体之"乐"("逍遥游"),因为这种"乐"的背后潜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深之"忧",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孔子美学所独有而老、庄美学所缺乏的,它体现出孔子美学的深刻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所追求的生命圆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忧乐圆融,它蕴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深度和人道情操的生活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之” “孔颜之乐” 澄明之境 忧乐圆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内在转向
2
作者 陈宝良 张睿霖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7,共13页
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源头有二:一是承继“孔颜之乐”,这是儒家的精神命脉,以精神的快乐为终极追求;二是延续魏晋士人的快乐精神,这是杨朱甚或老庄的精神命脉。明代士大夫是孔颜、宋儒所倡导的“安贫乐道”的实际践履者,儒家快乐精神已... 明代士大夫快乐精神的源头有二:一是承继“孔颜之乐”,这是儒家的精神命脉,以精神的快乐为终极追求;二是延续魏晋士人的快乐精神,这是杨朱甚或老庄的精神命脉。明代士大夫是孔颜、宋儒所倡导的“安贫乐道”的实际践履者,儒家快乐精神已经融入士人的精神血脉而得以有效的传承;但从白沙之乐到卓吾之乐的内在演变理路足已证明,随着明代社会的变迁,儒家快乐精神开始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向,既熔儒佛道于一炉,又日趋世俗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士大夫 “孔颜之乐” 快乐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