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研究
1
作者 朱南华诺娃 游代安 +4 位作者 徐宁宁 张静 滕佳华 张建辉 王霓妮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3,共7页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是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分析生态环境领域遥感监测... 《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具体目标,构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是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分析生态环境领域遥感监测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标美丽中国建设的“三步走”目标,提出“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体系架构,即通过“叠加、融合、大数据分析、智能化”4个层次和“多空间尺度、多时间周期、多要素综合、多源数据融合”4个维度,构建“全覆盖遥感指标、全链条遥感数据、新质生产力技术方法、数字赋能评价、系统化标准规范、智能化质量管理”体系。对于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精准和高效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目标,进一步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遥感监测体系 “天空地”一体化 美丽中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孪生的水库大坝安全监测:关键技术与应用
2
作者 张建伟 李毅男 +3 位作者 张龑 刘兰勤 张多新 王子健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进入新阶段,水库大坝的智能化监测与长效运维逐渐成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之一。鉴于传统的监测手段难以解译水库大坝复杂的变化特征,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数字孪生工程,重点讨论了数据采集与传感、虚拟建模与... 随着我国水利工程发展进入新阶段,水库大坝的智能化监测与长效运维逐渐成为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的重心之一。鉴于传统的监测手段难以解译水库大坝复杂的变化特征,结合小浪底水利枢纽数字孪生工程,重点讨论了数据采集与传感、虚拟建模与数值仿真、数字化分析与预测、精准化预警与决策等关键技术。基于“天空地水工”一体化数据孪生平台提取动态监测数据;以BIM和GIS技术建立高精度三维仿真模型,构建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型库;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结合全天候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建立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全链条专业模型,保障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同时,对数字孪生技术在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构建的水利数字孪生平台可为同类型工程的安全监测提供借鉴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大坝 数字孪生水利工程 “四预”系统 “天空地水工”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桥 刘绍民 +4 位作者 王国强 阿膺兰 薛宝林 徐自为 吴劲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22,共11页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将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虽建成规模庞大、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但不足以满足减污降碳、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变化应对等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将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中发挥关键作用;我国虽建成规模庞大、要素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但不足以满足减污降碳、生态保护与修复、气候变化应对等新时期国家重大需求。本文全面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需求,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生态环境监测应用等方面梳理了相关体系的发展现状,进一步凝练了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缺失、自主先进的协同监测装备缺乏、指标研发滞后且数据处理与共享不足、一体化协同及保障机制缺乏等问题。论证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装备自主化、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应用一体化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重点任务,构建从山顶到海洋、“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进生态环境监测装备的自主研发与应用,建立新型生态环境监测标准、技术与服务体系,保障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健康发展,启动科技重大项目与示范工程并率先开展典型区域监测应用等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建议。相关内容可为我国“天空地海”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研究、建设、应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监测 “天空地”一体化 监测网络 监测技术与装备 监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