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董仲舒以“天命”论等为内核的服饰美学思想
1
作者 蔡子谔 《河北学刊》 2001年第5期46-50,共5页
董仲舒以“天命”论、“阴阳五行”说为其哲学认识论的,以“服制象天”、“象天之德”为其方法论的,以“爵弥盛者文弥缛”为其服制文饰法则等的服饰美学思想,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封建社会不可移易的“礼乐文化”的规定内涵和美学原则。
关键词 董仲舒 “天命”论 服饰美学思想 服制 礼制 服饰美学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天命”论的人格教育启示——以西方崇高理论为鉴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世巍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93,共7页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畏天命",其实质是指知晓并且敬畏生命之意义,进而表现为对生命责任与使命的明确。"天"本质上是一个成熟而且确定的文化、心理概念,因此完全不可以用西方崇高论中的"无形式&qu... 孔子所谓的"知天命"、"畏天命",其实质是指知晓并且敬畏生命之意义,进而表现为对生命责任与使命的明确。"天"本质上是一个成熟而且确定的文化、心理概念,因此完全不可以用西方崇高论中的"无形式"来界说孔子的"天"。孔子以"知天命""畏天命""立天命"为本根的生死观、人生观和宇宙观,是一种根植于古代华夏民族心理与信仰的、优于数学与力学之崇高的文化性、生命性崇高,对于培育文化土壤以及价值认同,引导当代青年人的人格理想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崇高论 数学的崇高 力学的崇高 人格教育 孔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畏天命 敬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 被引量:4
3
作者 诸葛忆兵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1-76,共6页
畏天命敬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诸葛忆兵天地、祖光、鬼神的崇拜和信仰,构成华夏先民宗教生活的主体,进而演为某些基本的哲学范畴。承天之佑、先祖有灵、鬼神赐福,是先民宗教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生存价值之依据。... 畏天命敬鬼神──论孔子的“天命”观和鬼神观诸葛忆兵天地、祖光、鬼神的崇拜和信仰,构成华夏先民宗教生活的主体,进而演为某些基本的哲学范畴。承天之佑、先祖有灵、鬼神赐福,是先民宗教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生存价值之依据。这种先古宗教观,形成于生产力低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 “天命”论 鬼神观 敬鬼神而远之 《论语》 鬼神信仰 鬼神崇拜 “民本”思想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命”思想早期变化的特点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子侠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06-209,共4页
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交流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是本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专题讨论的第三租笔谈,继续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这一历时性角度,对中... 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交流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是本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专题讨论的第三租笔谈,继续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这一历时性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中国史学上的地理观念,天命思想的变化特点,正统论的文化功能,历史发展的"事"、"理"、"势"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期望能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总结有所推动,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贡献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命 早期 夏商周三代 哲学范畴 先秦时期 鬼神观念 天命 历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命运观是消极宿命论吗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代波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59-64,共6页
在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 ,“命”包含两个层次 :一表示“天命” ,代表至上神———“天”的意志 ,是道德的最后根据 ;二表示通常所谓命运 ,是对人的客观限制 ,反映了人的有限性。“知天命”是知晓自身肩负的使命 ,“知命”一向难解 ,... 在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 ,“命”包含两个层次 :一表示“天命” ,代表至上神———“天”的意志 ,是道德的最后根据 ;二表示通常所谓命运 ,是对人的客观限制 ,反映了人的有限性。“知天命”是知晓自身肩负的使命 ,“知命”一向难解 ,但是新出土的郭店楚简让我们知道“知命”即明白人应当做什么。孟子的“无义无命”思想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发扬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思想 命运观 消极宿命论 “天命 社会伦理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是否再有从容恬淡的教育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淦生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1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教育 从容 “知天命” “天命 不合时宜 言谈举止 内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城》:哀而不伤的错位悲剧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杨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1-52,共2页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讲述了三代人的悲剧:作为第一代人的老船夫、作为第二代人的翠翠、作为第三代人的天保都死去了,翠翠和傩送相爱而又分离。正如有学者所说:“你不会想到翠翠的故事最终发展到这么哀伤的地步。”也正因如此,这部... 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讲述了三代人的悲剧:作为第一代人的老船夫、作为第二代人的翠翠、作为第三代人的天保都死去了,翠翠和傩送相爱而又分离。正如有学者所说:“你不会想到翠翠的故事最终发展到这么哀伤的地步。”也正因如此,这部小说的悲剧性从何而来才更值得我们细读和分析。如果要探究悲剧的根源,老船夫所说的“天命”固然是一种解释,但要理解何以这种悲剧具有审美意义,则要更多地对小说展开细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城》 悲剧性 哀而不伤 “天命 审美意义 第三代 第一代 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史中走向唯心论的几种途径
8
作者 张岂之 《人文杂志》 1981年第2期18-24,66,共8页
哲学史界探讨如何评价唯心论问题,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在哲学史的研究和资料的整理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建国以后哲学史的研究也有进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的缺点和错误。今天探... 哲学史界探讨如何评价唯心论问题,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在哲学史的研究和资料的整理等方面作出了很大成绩。建国以后哲学史的研究也有进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有简单化、片面化和僵化的缺点和错误。今天探讨如何评价唯心论问题,其目的是为了将哲学史的研究质量提高一步,使之更有科学性,这并不是简单地硬要给唯心论戴上“进步”的帽子。我觉得,探讨历史上的唯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心论 中国哲学史 “心” 董仲舒 万物 天人感应 “理” 天人合 “天命”论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画天象图研究集》序
9
作者 张道一 《艺苑(美术版)》 1995年第1期9-10,共2页
大自然像个万花筒,瞬息变化.形色万千。仅以天象运转和三候六气而言.日月交替。寒暑轮回;大空群耀.风云雷电。这些自然现象.不消说古代人.即使在现代.除了天文、气象等专门家外.一般人是说不清.也琢磨不透的。遥想原始时代和... 大自然像个万花筒,瞬息变化.形色万千。仅以天象运转和三候六气而言.日月交替。寒暑轮回;大空群耀.风云雷电。这些自然现象.不消说古代人.即使在现代.除了天文、气象等专门家外.一般人是说不清.也琢磨不透的。遥想原始时代和文明的初始,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晚上看着皎洁的月亮和闪烁的星斗.一定在猜想他们是什么关系呢?为什么有晴有阴.有明有暗.雷电大作起来又是那么恐怖;是谁得罪了他们.在问谁发脾气?勿怪到了屈原的时代,他竟在《天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象图 汉画 天人感应 “天” 宋孝武帝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问》 公元前 人的关系 “天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忽必烈的“应天”“至诚”观及其体系简论
10
作者 巴干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4年第1期54-58,21,共6页
忽必烈于1260年即汗位后,鉴于“祖宗肇造区字,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与此的矣”的历史局面,在其即位诏书中宣布了“爱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的革新主张,接着在建元诏书和南喻... 忽必烈于1260年即汗位后,鉴于“祖宗肇造区字,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与此的矣”的历史局面,在其即位诏书中宣布了“爱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务施实德,不尚虚文”的革新主张,接着在建元诏书和南喻诏书中提出了“务一万方”,“见天下一家之义”使国家大统的执政方针,并把为之所采取的措施“随诏以颁”。到1264年,忽必烈在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大见成效的基础上,把初立“中统”之元改为“至元”,并在改元诏书中相应地提出了“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至诚” 成吉思汗 “天” “天命”论 萨满教 救世 子思 大元 即位诏书 “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命的觉醒,人生的解脱——读《归去来兮辞》 被引量:2
11
作者 林丽钦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46,共2页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让许多文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归去来兮辞》:“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其不事雕琢的文字,潇洒出尘的意象,通脱自然的审美,让许多文人赞叹不已。尤其是其生命意识的觉醒,对“心”的推崇坚守,自动自觉放弃官场,回归自然的行为,连苏轼都觉得难以“师范其万一”。《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仕”与“归”的分水岭。明明“质性自然”“违己交病”,仍不得不为官12载,从29岁起“投耒去学仕”,到41岁毅然决然地辞去彭泽县令,五度出仕,五度归隐。他终于在周而复始的分裂中理顺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以《归去来兮辞》发出从此与官场永隔,终身与自然亲近的宣言。从身心分裂的痛苦到最后对“天命”的接受顺随和对造化的臣服参破中,陶渊明完成了自我解脱。全文从四个层面对生命觉醒、人生解脱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兮辞》 生命觉醒 生命意识 人生 回归自然 身心分裂 陶渊明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文化对创新的负面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国良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3年第1期54-55,共2页
关键词 儒家文化 创新 负面影响 守旧思想 “天命论”思想 教育理论 创新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读柳宗元的《断刑论》 被引量:2
13
作者 翟冰林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 2005年第03X期90-91,共2页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断刑论》下篇,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死刑执行制度─“秋冬行刑”制,指出“刑以秋冬”的刑罚观点是“伪也”。文章中,柳宗元首先认为“刑以秋冬”制,“伪”在不能“罚务速而后有惩”;其次认为“刑以秋冬”,“伪”在“言...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断刑论》下篇,批判了中国传统的死刑执行制度─“秋冬行刑”制,指出“刑以秋冬”的刑罚观点是“伪也”。文章中,柳宗元首先认为“刑以秋冬”制,“伪”在不能“罚务速而后有惩”;其次认为“刑以秋冬”,“伪”在“言天而不言人”,借“天命”而愚民;再次认为“刑以秋冬”,“伪”在因循守旧,拘泥时令。回击了当时法律思想界的“天刑”说,提出了新的“断刑”观点─“罚务速而后有惩”。这一刑罚观点的提出,从司法制度的角度表现了柳宗元要求变革的政治主张,同时,也是柳宗元“天人相分”自然哲学思想内容中又一精彩之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解读 死刑执行制度 “天人相分” 中国传统 “天命 思想内容 自然哲学 政治主张 司法制度 刑罚观 思想家 思想界 行刑 法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天人观试探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涵 《中州学刊》 1980年第1期1-8,共8页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历事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知制诰、枢密副使及参知政事等中枢要职。他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在学术上也敢于摆脱传统,创建...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历事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知制诰、枢密副使及参知政事等中枢要职。他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在学术上也敢于摆脱传统,创建新说。他在经学、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均已为历史所肯定。但是,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欧阳修坚决反对汉儒的“天人感应”与谶纬迷信等神学谬说,一贯坚持“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则仍暗而不彰,甚至很少为人所道及。本文试图就此略抒浅见,以阐明欧阳修在天人观上的贡献,并藉以探讨北宋思想史上“天人关系”之学的演变历程。惟限于水平,定多疏陋,谬误之处,深盼给予教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天人观 “天” 天参 灾异 天人关系 “天命”论 洪范 谬说 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子命运观中“知命”即是“知己”
15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38-238,共1页
杨庆中撰文《知命与知己——孔子命运观的新指向》指出,“命”或“天命”的概念,源于西周以来的传统天命论,不过孔子对它进行了改造;“知”则源于孔子对主体自觉的独特认识。把“知”与“命”或“天命”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了孔子... 杨庆中撰文《知命与知己——孔子命运观的新指向》指出,“命”或“天命”的概念,源于西周以来的传统天命论,不过孔子对它进行了改造;“知”则源于孔子对主体自觉的独特认识。把“知”与“命”或“天命”有机地连接起来,构成了孔子天命观的主要特色。孔子重视“己”,强调“克己”、“修己”、“反求诸己”,所以他才没有停留在对命运的哀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观 孔子 知己 “反求诸己” “天命 主体自觉 “命” “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时期“天道”观念分化的意义
16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45-246,共2页
刘刚撰文《“天命”与“天道”:东周“天人”观的嬗变与分化》指出,夏商周天命观涵括宗教性、人文性和自然即知识性三重含义。周革殷命;周人援“敬德”说解“天命”,建立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天人关系,较之夏商给传统天命... 刘刚撰文《“天命”与“天道”:东周“天人”观的嬗变与分化》指出,夏商周天命观涵括宗教性、人文性和自然即知识性三重含义。周革殷命;周人援“敬德”说解“天命”,建立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天人关系,较之夏商给传统天命观增添了浓厚的道德属性;西周末期因周统治者失德引发的“疑天”思潮,使“敬德保民”为基本内容的人文天命观转向东周以“天事恒象”的自然天道观,此后自然天道观的勃兴与发展反过来又以其自身的“自然”客观性消解和淡化传统天命观念的宗教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道” 春秋时期 分化 自然天道观 天命观念 意义 “天命 敬德保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浒》宣扬的“替天行道”与宋明理学
17
作者 师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5期11-14,共4页
《水浒》中宋江挥舞的“替天行道”旗号,一直得到一些人的肯定。他们说:“替天行道”的“道”是“一种革命的道”,是“造反有理的‘理’”,“替天行道”是一面“揭竿而起的反叛朝廷的旗帜”。事情果真如此吗?否!一部《水浒》暴露... 《水浒》中宋江挥舞的“替天行道”旗号,一直得到一些人的肯定。他们说:“替天行道”的“道”是“一种革命的道”,是“造反有理的‘理’”,“替天行道”是一面“揭竿而起的反叛朝廷的旗帜”。事情果真如此吗?否!一部《水浒》暴露得十分分明,书中宣扬的“替天行道”的“道”,就是孔孟之道。就是宋明理学的“理”,宋江正是以儒家反动理学的黑幡作为白旗,来推行投降主义路线,葬送农民起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天行道 宋明理学 《水浒》 农民起义 投降主义 梁山泊 方腊 “理” 儒家 “天命”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鲁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评论《水浒》
18
作者 夏虹 《求是学刊》 1975年第4期31-35,30,共6页
关键词 学习鲁迅 《水浒》 马克思主义观点 “天命”论 投降主义 替天行道 评论 地主阶级 阶级斗争 阶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柳宗元法家思想的社会根源
19
作者 洪钟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2期53-57,共5页
柳宗元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法家代表,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在经济上主张“均赋”,政治上要求统一,哲学上反对“天命”,这就是他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 法家思想 柳宗元 社会根源 唐代中期 “天命 思想家 主张 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浒》与孔孟之道
20
作者 柏石中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5年第4期46-50,66,共6页
《水浒》在宣扬投降主义政治路线的同时,还宣扬了一条投降主义的思想路线。《水浒》全面地鼓吹儒家的“天命”论、“忠义”观和“功名利禄”等腐朽人生观,是为了替投降主义制造理论根据。因此,要批判《水浒》宣扬的投降主义路线,揭... 《水浒》在宣扬投降主义政治路线的同时,还宣扬了一条投降主义的思想路线。《水浒》全面地鼓吹儒家的“天命”论、“忠义”观和“功名利禄”等腐朽人生观,是为了替投降主义制造理论根据。因此,要批判《水浒》宣扬的投降主义路线,揭露宋江搞修正主义、投降主义的真面目,就必须深入批判《水浒》贩卖的孔孟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 孔孟之道 修正主义 政治路线 思想路线 “天命 理论根据 人生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