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王贝贝 王小兰 +1 位作者 侯兰功 李书琼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7,共12页
为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本文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测算2006—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该经... 为探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和旅游经济之间的脱钩关系,本文采取“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测算2006—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旅游业碳排放量,并运用Tapio脱钩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剖析该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5-2023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量整体呈阶段性变化,先上升,再大幅度下降,然后又波动式回升;②该经济圈各市旅游业碳排放量的时序变化明显,2005-2019年各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呈逐年稳步增长态势;③2020-2021年除成都、乐山外,其他城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④2022-2023年各市旅游业碳排放量回升;⑤该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整体为弱脱钩状态,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的空间演变特征为“良劣优良”;⑥该经济圈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态势的空间分异是多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应联合各市政府、企业及相关旅游主体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低碳旅游业的发展,加快区域旅游业碳排放的理想脱钩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碳排放 脱钩态势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影响因素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与空间效应研究
2
作者 李书琼 王小兰 +1 位作者 侯兰功 王贝贝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评价旅游可持续的重要依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例,构建以DPSIR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2005—2022年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和空间...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评价旅游可持续的重要依据。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为例,构建以DPSIR模型为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杜宾模型等研究方法,探讨2005—2022年研究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演变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水平呈现整体稳定伴随细微波动的趋势。2)空间分布格局有显著的空间负相关特征,空间关联强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3)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环境承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中,游客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旅游生态效率、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强度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环境承载力 DPSIR模型 时空演变 空间溢出效应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构建中的鄂西与渝东区域整合 被引量:39
3
作者 曹诗图 崔进 郑宇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94-97,共4页
该文论述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关键是实现鄂西与渝东的区域整合。鄂西与渝东在地缘和旅游开发上关系密切,但隶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在新的形势下很有必要进行一体化开发。同时阐述区域整合和旅游一体化开发的意义,提出构建... 该文论述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关键是实现鄂西与渝东的区域整合。鄂西与渝东在地缘和旅游开发上关系密切,但隶属不同的省级行政区,在新的形势下很有必要进行一体化开发。同时阐述区域整合和旅游一体化开发的意义,提出构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的若干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省级行政区 “大三峡旅游经济圈” 重庆 湖北 区域整合 旅游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SWOT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雷选沛 刘名俭 周霄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5-9,共5页
对构建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有关研究拓宽思路,整合资源,使长江三峡体育旅游能更好地持续发展。应树立三峡体育旅游形象,充分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提高三峡体育旅游竞争力,... 对构建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优势、劣势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有关研究拓宽思路,整合资源,使长江三峡体育旅游能更好地持续发展。应树立三峡体育旅游形象,充分挖掘巨大的市场潜力,提高三峡体育旅游竞争力,力争使三峡体育旅游圈成为实力较强的品牌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旅游 经济圈 三峡地区 旅游资源 旅游品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与发展 被引量:15
5
作者 雷选沛 刘名俭 周霄 《湖北社会科学》 2005年第9期48-50,共3页
体育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始打造体育旅游圈。将体育旅游作为长江三峡旅游的一个重要形式,对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筑三峡体育旅游经济圈,应以“三峡山水、民族文化、旅游度... 体育旅游已成为现代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始打造体育旅游圈。将体育旅游作为长江三峡旅游的一个重要形式,对三峡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筑三峡体育旅游经济圈,应以“三峡山水、民族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健身”为特色,发挥长江三峡地区旅游景点多、文化内涵深、都市和山水风光互补的优势,促进形成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的持久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旅游经济圈 三峡地区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霄 雷选沛 刘名俭 《理论月刊》 2005年第10期79-81,共3页
体育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并引导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体育旅游经济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从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内涵与意义出发,深入分析了其构建基础,同时从指... 体育旅游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推出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并引导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体育旅游经济圈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文从三峡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内涵与意义出发,深入分析了其构建基础,同时从指导思想、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模式、战略体系等六大方面提出其发展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旅游经济圈 三峡地区 发展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效率时空演化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赖志城 陶卓民 +3 位作者 黄敏 史晓婷 李磊 李涛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厘清旅游发展效率时空特征,对旅游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将旅游发展效率分解为旅游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超效率EBM模型、趋势面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2010—2019年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效率的时... 厘清旅游发展效率时空特征,对旅游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将旅游发展效率分解为旅游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效率的基础上,运用网络超效率EBM模型、趋势面分析、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2010—2019年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旅游发展效率整体处于中高水平,呈“先大幅上升、后平缓下降”态势.②空间分布不均衡,呈“西高东低”分布;空间变化趋势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南部和西部为旅游发展效率优势区.③旅游经济效率是制约旅游发展效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原因,湖北段和重庆段核心生态区分别居于旅游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效率的末位.④政府干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发展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旅游资源禀赋和交通通达度的影响逐渐增强,科技发展水平和资本动力的促进效果不明显;两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单因子的作用力,旅游发展效率受到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基于以上分析,围绕高高、高低、低高、低低4种不同关系类型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效率 网络超效率EBM模型 提质增效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8
作者 赵大友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7-9,共3页
旅游经济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将特定区域的旅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探索区域旅游开发的合理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现区域旅游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旅游特色鲜明、文化底韵厚重、景观层... 旅游经济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它将特定区域的旅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探索区域旅游开发的合理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实现区域旅游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三峡大坝旅游经济圈旅游特色鲜明、文化底韵厚重、景观层次丰富、主导景区突出,它的成功开发对实现三峡工程的预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其资源条件和旅游发展现状,应采取大型景区主导、"点—环—圈"开发、区域旅游一体化和文化致胜4种不同层次的组合战略来促进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圈 区域旅游 发展战略 三峡大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业竞争力时空特征演变研究
9
作者 时朋飞 徐艳清 +2 位作者 龙荟冰 田子业 李星明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从竞争和合作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模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线性加权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该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呈...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背景,从竞争和合作两个维度构建了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模型,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研究区域,借助线性加权法、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了该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呈明显分层特征,成渝两地长期位居前两个层次,而其他城市出现低水平俱乐部趋同,同时位序变化不明显,且中间呈现序位缺失态势;(2)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受内部和外部竞争力的共同影响,内部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外部竞争力具有调节作用;(3)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在空间上呈现以成都和重庆为双核心的蛛网结构,成都与重庆扮演着“发动机”的角色,同时整体空间网络逐渐趋于复杂、稳定。(4)成渝地区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核心区范围扩大,核心区城市旅游业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大于边缘区城市,同时边缘区城市的内外部联系均较为松散。上述结论在该地区城市旅游吸引指数时空演化特征分析中再次得到证实。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培育与打造旅游业发展增长极提升旅游业全要素效率、完善多维度合作与交通体系等举措,以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旅游业竞争力水平向高阶跃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旅游业竞争力 时空特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城市康养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及分析——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例
10
作者 杨明兴 叶勤玉 +2 位作者 张继 杨世琦 何军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66,共14页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研究区域,将气象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各指标权重确立,建立两大类13个小类的指标体系,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自然资源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使用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各项指标...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为研究区域,将气象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采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各指标权重确立,建立两大类13个小类的指标体系,包括气候条件、大气环境和生态质量的自然资源指标以及基础设施指标。使用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气候条件较好,大气环境舒适,生态质量优异,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康养旅游资源丰富,除了垫江县、忠县和梁平区以外,其余区(县)均有非常适宜的康养旅游资源可供发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康养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北两端高,中间少,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的康养旅游资源最为丰富,垫江县、忠县和梁平区的康养旅游资源较少。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由西至东逐渐增加,其中城口县和巫溪县最好,垫江县、忠县和梁平区相对较差。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差异大,以万州区为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向四周扩散减弱,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城口县基础设施相对缺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口县康养旅游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康养旅游 指标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首都经济圈入境旅游规模—经济—质量空间演化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薛华菊 马耀峰 +2 位作者 黄毅 方成江 吴成永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1-116,共6页
从规模—经济—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变异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流质指数等对1996-2011年环首都经济圈9省市区的入境旅游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规模和旅游经济空间分布趋向分散,9省市旅游发展的相对差异不... 从规模—经济—质量视角出发,采用变异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流质指数等对1996-2011年环首都经济圈9省市区的入境旅游空间演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规模和旅游经济空间分布趋向分散,9省市旅游发展的相对差异不断缩小,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2)环首都经济圈的空间结构由"单极辐射"到"三强并立"演变,北京是区域内入境旅游规模-经济-质量全面发展的最大增长极,山东、辽宁成为次增长极;3)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国际航线数、第三产业水平与旅游规模、经济显著相关,影响旅游质量的主要因素有人均GDP、经济外向度、交通网络密集度、高星级酒店比、等级公路、政府政策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而旅游产品结构对旅游质量的影响尤为重要。今后优化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结构、加强与旅游发达省市区的联系是提高区域入境旅游发展水平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境旅游 规模—经济—质量 环首都经济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徐州旅游经济圈的构建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太萍 范中启 +1 位作者 唐飞 袁芳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6期122-124,共3页
本文在界定旅游经济圈概念的基础上,依据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相关理论以及对徐州周边城市群的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等的综合分析,构建了徐州旅游经济圈。
关键词 旅游经济圈 徐州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旅游文化推动库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武光 罗仕伟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74-177,共4页
本文通过对三峡旅游文化的界定,明确了三峡旅游文化的内涵;分析旅游文化在库区旅游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了库区旅游经济与三峡旅游文化的关系。根据以上分析,进而提出了推动库区旅游经济的相应对策,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三峡旅游文化 库区旅游经济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策略 被引量:8
14
作者 邹勇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9-92,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旅游经济圈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与相关发展策略。主要结论:由于西南地区具有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以及体育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使西南地区可以在经济文化、地理交通和体育旅游产品方面形成相应...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从旅游经济圈的相关理论出发探讨西南地区体育旅游经济圈的构建与相关发展策略。主要结论:由于西南地区具有地缘文化的相似性以及体育旅游资源的互补性,使西南地区可以在经济文化、地理交通和体育旅游产品方面形成相应的旅游圈层。主要构建策略:建立相关机构,共同建设体育旅游经济圈;重视市场营销,加大体育旅游市场的培养;发挥自身优势,开发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建全安保体系,培养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经济 体育旅游经济圈 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15
作者 黄国庆 张苏梅 时朋飞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0-122,共13页
地区收敛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收敛的积极作用,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文基于共同富裕背景,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 地区收敛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之一,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收敛的积极作用,将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该文基于共同富裕背景,构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研究对象,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现状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区域差异趋于收敛,但两极分化现象凸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内差异是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②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且集聚现象显著,高值区呈现出以成都市为核心向外扩张的分布态势,低值区呈带状分布在重庆市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及渝东北部分地区.③旅游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政府支持力度、交通可进入性等因素均对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有显著影响,且交互作用类型均表现为非线性增强,反映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差异 共同富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汉经济圈共推无障碍旅游 被引量:3
16
作者 熊继红 《林业调查规划》 2005年第3期51-53,共3页
武汉经济圈包括5个省的35个城市,约40万km2。介绍了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明显的区位优势。进行了区域旅游合作共推无障碍旅游的必要性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区域旅游合作的保障机制、制订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精品旅游... 武汉经济圈包括5个省的35个城市,约40万km2。介绍了区内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明显的区位优势。进行了区域旅游合作共推无障碍旅游的必要性分析。提出了建立健全区域旅游合作的保障机制、制订旅游发展规划、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障碍旅游 武汉经济圈 旅游资源 交通条件 区位优势 区域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淮旅游经济圈构建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苹苹 《安徽农学通报》 2008年第20期10-11,109,共3页
旅游经济圈是当前旅游区域合作的重要形式。合肥和淮南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具有建立旅游经济圈的适宜的条件。本文通过对合淮旅游经济圈建立的条件分析,进而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 旅游经济圈 区域合作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湘西南生态旅游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的依据和对策 被引量:4
18
作者 廖荣华 魏美才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4年第1期71-73,共3页
“大桂林”旅游圈是指将以桂林市为中心的包括湖南部分县市区在内的跨省区的旅游经济圈。湘西南生态旅游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建设,是湘西南生态旅游开发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湘西南生态旅游融入大... “大桂林”旅游圈是指将以桂林市为中心的包括湖南部分县市区在内的跨省区的旅游经济圈。湘西南生态旅游积极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建设,是湘西南生态旅游开发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分析了湘西南生态旅游融入大桂林旅游经济圈的主要依据,提出了若干对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南生态旅游 “大桂林”旅游经济圈 可持续发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旅游经济圈形成的机制及其基本特征——以大上海旅游经济圈为例 被引量:9
19
作者 周正兵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58-62,共5页
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空间集聚化的特征,形成若干重要的旅游经济圈,并在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是从我国旅游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大上海旅游经济圈为例,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圈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 21世纪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呈现出空间集聚化的特征,形成若干重要的旅游经济圈,并在推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就是从我国旅游经济圈的发展现状出发,以大上海旅游经济圈为例,分析我国旅游经济圈的形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经济圈的基本特征,为我国的旅游经济圈的发展及其理论探讨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圈 产业集聚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旅游合作的理论逻辑和实现路径 被引量:10
20
作者 何芙蓉 胡北明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0-88,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成为高质量增长极的必然路径。旅游合作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抓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旅游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成渝地区协同发展成为高质量增长极的必然路径。旅游合作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协作发展的重要抓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旅游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目前区域旅游合作存在极化效应和过滤效应,产生了中间塌陷地带和边缘地区,合作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应建立共建共享共治的旅游合作机制,优化旅游中心城市分级的旅游合作网络,构建“一环互联、双核互动、四极互通、多点共生”的“核-极-点-环”联动旅游合作模式,以实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域市旅游合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城市旅游合作 推拉理论 实现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