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蛇绿岩与蛇绿混杂带结构
被引量:10
- 1
-
-
作者
张继恩
陈艺超
肖文交
闫臻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
出处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0-595,共36页
-
基金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编号:XDB18030103)
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重点部署项目(编号:IGGCAS‑201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472208,41888101)资助。
-
文摘
蛇绿岩是刻画造山带洋—陆演化格局的标志性证据,由具有成因联系的超基性—基性岩和上覆远洋—深海沉积物组成,是一种理想剖面,非实际的野外露头表现。蛇绿岩分为MOR型和SSZ型两类,前者形成于洋中脊、洋盆宽度足够的弧前/弧后盆地扩张脊环境,后者形成于洋壳初始俯冲阶段的弧前环境。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可以通过古生物和同位素测年方法获得,同位素年龄与最老古生物化石(如放射虫、牙形刺等)年龄相近;洋壳运移过程中,有岩浆击穿洋壳而发育二元结构,由早期洋壳和叠覆的晚期岩浆岩构成;晚期岩浆岩比最老古生物年龄更为年轻。蛇绿岩通过俯冲铲刮、深部底垫和仰冲作用就位,发育褶皱和叠瓦状—双冲构造、及构造肢解为“基质夹岩块”结构成为蛇绿混杂带;蛇绿岩的形成年龄和就位年龄之间可从无年龄差到数十、甚至上百个百万年的时间跨度。蛇绿岩就位后继续经历俯冲带上盘和陆内活化等阶段的演化:蛇绿岩就位时的滑脱断层切穿俯冲带上盘,为后期岩浆提供通道,可侵入多期次的、非蛇绿岩套组份的中基性—酸性岩脉和岩体,包括SSZ型特征的岩浆岩,如新疆扎河坝—和布克赛尔蛇绿混杂带和美国Klamath山蛇绿混杂带。蛇绿混杂带在变质变形强烈的俯冲带上盘和活化的陆内环境中,受到构造改造,造成单一露头区不能够完整地出露有蛇绿岩套的岩石组份,而侵入在蛇绿混杂带中的岩浆岩被构造肢解、形成岩块并使得混杂带内岩石组份复杂化。现今露头的蛇绿混杂带是经历过多阶段演化的、一种现时状态的“四维时空”信息的综合体,即多个时期的物质叠置在同一个露头的三维空间内,一些岩石可能与蛇绿岩套并无成因联系。
-
关键词
蛇绿岩
基性—超基性岩
蛇绿混杂带
“基质夹岩块”结构
侵入岩
-
Keywords
Ophiolite
Mafic‑ultramafic rock
Ophiolitic mélange
Block‑in‑matrix texture
Magmatic intrusions
-
分类号
P588.12
[天文地球—岩石学]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