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田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生态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农 樊娟 +2 位作者 刘春光 戴礼洪 周莉 《农业环境与发展》 CAS 2008年第3期89-91,共3页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 以农田"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为对象,综述了重金属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效应。认为重金属对"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影响土壤的生化特性,抑制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及矿化过程;被农作物吸收富集,并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及生物活性,从而影响有机质矿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 生态效应 农田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根系分泌物介导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2
作者 刘雅静 邢华 +1 位作者 吴宪 刘宇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0-270,共11页
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REs)是从植物根部主动或被动释放的一组化合物,持续给根际土壤提供养分和能量,进而改变了土壤营养环境并吸引特定微生物在根际富集。这些化合物不仅能辅助根系定植,而且也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 根系分泌物(root exudates,REs)是从植物根部主动或被动释放的一组化合物,持续给根际土壤提供养分和能量,进而改变了土壤营养环境并吸引特定微生物在根际富集。这些化合物不仅能辅助根系定植,而且也是植物、土壤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在植物根系与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互利共生或竞争的关系,体现了两者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资源获取策略。REs启动和调节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对话,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回顾影响REs的潜在因素,对REs组成种类和调节功能进行归纳总结,并剖析了REs介导的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以及阐释了REs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此外,进一步以REs介导的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关系为主题展开论述,以期为全面理解REs对植物和土壤群落间动态反馈作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进而有助于深入认识森林生态系统地下过程以及全面揭示土壤微生物对森林树种多样性的维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根际微生物 植物土壤反馈 森林生态系统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土壤-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
3
作者 王倩 苏连波 +2 位作者 王克勤 宋娅丽 张继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4-98,共15页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 【目的】明确森林凋落物、土壤和微生物化学计量特征对氮沉降的响应,厘清三者之间的动态变化及协同作用关系。【方法】以滇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进行氮沉降模拟试验,设置0(对照,CK)、10(低氮)、20(中氮)和25(高氮)g/(m2·a) 4个氮沉降处理,每2个月采集1次土壤(0~10和10~20 cm)和凋落物(叶和枝)样品,共采集2年,测定凋落物和各土层C、N、P含量,以及各土层微生物C(MBC)和微生物N(MBN)含量、微生物计数和蔗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计算相关化学计量比,并对不同氮沉降处理间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C、N、P含量较CK分别增加了27.61%~51.89%,19.61%~108.64%和1.99%~71.33%;在第2年施氮期间,凋落物C/N较CK显著降低15.72%~43.24%,N/P则显著增加23.36%~97.65%,凋落叶C/P变化不显著;从不同凋落物组分上看,各氮处理下的凋落物C含量、C/N、C/P和N/P均表现为凋落枝>凋落叶,而N和P含量则为凋落枝小于凋落叶(P<0.05)。土壤C含量、N含量、C/P与CK相比在不同氮沉降处理下总体分别增加7.85%~52.22%,6.48%~44.82%和6.21%~85.37%,低氮和中氮处理下不同土层的C/N、0~10 cm土层的N/P较CK分别增加7.85%~20.24%和10.50%~91.16%,而土壤P含量则降低8.10%~61.89%;从不同土层看,0~10 cm土层土壤C、N含量和N/P显著(P<0.05)高于10~20 cm土层。与CK相比,土壤MBC含量在氮沉降处理下显著降低3.82%~60.15%,MBN含量在中氮和高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91%~62.31%,0~10 cm土层土壤MBC/MBN仅在低氮处理下显著降低15.70%~20.54%(P<0.05);微生物计数表现为低促高抑;10~20 cm土层土壤的MBC、MBN及MBC/MBN和微生物计数均显著低于0~10 cm土层(P<0.05)。相较于CK,低氮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幅分别为10.93%~30.69%,5.13%~88.11%和11.92%~44.73%(P<0.05),中氮和高氮处理抑制了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促进了脲酶活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凋落物C/N与土壤C和N含量、凋落物C含量与土壤MBC和MBN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结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在氮沉降处理下凋落物分解被抑制,土壤N素有效性提高,N限制得到缓解,但养分限制开始向P限制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土壤-微生物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氮沉降 常绿阔叶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强化的人工湿地对含盐废水中氮的去除
4
作者 李红霞 王浩 +2 位作者 刘乐冕 郭毅松 陈剑锋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1-70,I0003,I0004,共12页
人工湿地是一种简单高效,常用于废水处理的设施,但对含盐废水处理的研究较少。比较了4种植物的耐盐和氮磷去除能力,并筛选了一株耐盐的好氧硝化-反硝化细菌,构建了植物-微生物强化的植生混凝土人工湿地,研究了其对高盐废水中氮的去除效... 人工湿地是一种简单高效,常用于废水处理的设施,但对含盐废水处理的研究较少。比较了4种植物的耐盐和氮磷去除能力,并筛选了一株耐盐的好氧硝化-反硝化细菌,构建了植物-微生物强化的植生混凝土人工湿地,研究了其对高盐废水中氮的去除效果。研究表明,海马齿(Sesuvium portulacastrum)耐盐能力最高,其次是莲子草(Alternanthera sessilis)、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毛苕子(Vicia villosa),4种植物耐受的最高盐度分别为30‰、20‰、10‰、10‰。海马齿对15‰及以上盐度废水中氮的去除率明显高于莲子草,但两种植物除磷能力相似;筛选分离的好氧硝化-反硝化菌株对25‰和35‰盐度培养基中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的去除率均在40%左右。最后构建了3种类型人工湿地并进行了4个周期去氮试验。随着试验周期的增加,细菌强化组的NH^(+)_(4)-N+NO^(-)_(3)-N去除能力逐渐高于混凝土组,第4周期时细菌强化组的NH^(+)_(4)-N+NO^(-)_(3)-N去除率比混凝土组平均高10.86百分点,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人工湿地技术在含盐水体净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植生混凝土 植物-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及其相关性
5
作者 李茂莹 陈昕 +3 位作者 丁健 刘宪斌 马思媛 和银建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57-67,共11页
【目的】调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草坪的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狗牙根、匍匐剪股颖、多年生黑麦草、野牛草、高羊茅和白花三叶草为... 【目的】调查草坪生态系统植物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相关性及影响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为草坪的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狗牙根、匍匐剪股颖、多年生黑麦草、野牛草、高羊茅和白花三叶草为研究对象,设置保持自然状态和人工去杂2个处理,分别于草坪生态系统发展演替初期、中期和后期调查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分析二者间的相关关系,揭示影响其变化趋势的关键环境因子。【结果】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在野牛草、多年生黑麦草和白花三叶草草坪生态系统中的值明显高于其余3种草坪生态系统;二者在保持自然状态处理的值明显高于人工去杂处理;且二者间在草坪生态系统发展演替初期明显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在中期和后期明显呈单峰曲线相关关系。草坪种类、发展演替阶段、不同处理以及三者间的两两交互作用和全交互作用均对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产生显著影响。【结论】植物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微生物量在不同类型草坪生态系统不同发展演替阶段之间差异较大,二者间的相关关系类型差异明显,体现了二者间时空动态变化趋势的复杂性和可预测性,可作为不同类型草坪科学建植和高效管理过程中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草坪生态系统 植物根系生物 土壤微生物 养分竞争 建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肺微生物群在免疫系统构建和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6
6
作者 张萌 杨正飞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9,共9页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互动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焦点。新一代测序发现不仅肠道,呼吸道也存在着微生物群,且肠-肺微生物群之间通过免疫细胞及其活性因子等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本综述旨在探讨肠道和肺部微生物群如何调节免疫应答... 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互动一直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焦点。新一代测序发现不仅肠道,呼吸道也存在着微生物群,且肠-肺微生物群之间通过免疫细胞及其活性因子等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本综述旨在探讨肠道和肺部微生物群如何调节免疫应答,包括其在局部和全身免疫调节中的作用;同时,解析肠-肺轴之间的免疫联系,对深入理解微生物在免疫系统的作用及探索新的疾病诊疗策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呼吸道微生物 -肺轴 免疫系统 免疫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对4种森林类型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
7
作者 张曼华 谢元贵 +3 位作者 田秀 张蓝月 廖小锋 王军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目的】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尾河流域4种典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梵净山牛尾河流域杉木林(SML)、鹿角杜鹃林(DJL)、水青冈林(QGL)和硬壳柯林(YKL)4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调... 【目的】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尾河流域4种典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梵净山牛尾河流域杉木林(SML)、鹿角杜鹃林(DJL)、水青冈林(QGL)和硬壳柯林(YKL)4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组成,分析草本及灌木层的多样性特征。此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物种组成,运用主坐标分析(PCoA)、线性判别分析(LEfSe)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通过RDA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阐明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不同林型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明显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显著。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细菌菌门,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Solibacter(未鉴定种)和Koribacter(未鉴定种)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细菌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真菌菌门,被孢霉属Mortierella、红菇属Russula和棒虫属Clavulina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真菌属。2)4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与林下植物多样性显著相关。细菌群落能解释灌木物种多样性26.13%、草本植物多样性33.75%的变异率;真菌群落能解释灌木物种多样性24.64%、草本植物多样性28.57%的变异率。【结论】梵净山牛尾河流域4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是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梵净山 驱动机制 土壤微生物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防菌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的防效及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8
作者 梁炜萍 周园园 +2 位作者 张金姚 李一冰 郭永霞 《大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2,共9页
为明确阿氏芽胞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 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探究该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Krona工具对物种注释结果进... 为明确阿氏芽胞杆菌(Bacillus aryabhattai) Ba1-7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探究该菌株对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采用Krona工具对物种注释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明确田间大豆胞囊线虫胁迫下Bal-7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防菌Ba1-7处理的大豆株高、主根长以及产量等显著高于对照处理,产量比对照处理增加29%。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盆栽和田间防效分别为63.35%和67.28%,说明该菌株对大豆有促生长作用以及对大豆胞囊线虫有防治效果。高通量测序及分析表明两组处理的土壤样本中的细菌菌群归属于35个门,112个纲,263个目,435个科,793个属;真菌菌群归属于12个门,36个纲,81个目,175个科,325个属。生防菌Ba1-7处理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降低了细菌和真菌的物种总数和群落丰富度,但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无显著差异,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子囊菌门以及假单杆菌属和单杆菌属丰度有所增加,说明该菌株可能是通过影响微生物群落的菌群丰度来对大豆胞囊线虫进行防治,对土壤生态环境是安全可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胞囊线虫 阿氏芽胞杆菌Ba1-7 生物防治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微生物联合处理促进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9
作者 沈燕宾 李俊莉 +1 位作者 张颖 路建萍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654-2661,共8页
针对志丹油田附近受石油污染的土壤,利用植物-微生物联合处理,促进志丹油田附近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根据植物种子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耐受能力、植物形态生理指标以及植物对土壤石油烃的降解能力,筛选获得黑麦草(63.28%)和紫花苜蓿(59.31%)... 针对志丹油田附近受石油污染的土壤,利用植物-微生物联合处理,促进志丹油田附近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根据植物种子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耐受能力、植物形态生理指标以及植物对土壤石油烃的降解能力,筛选获得黑麦草(63.28%)和紫花苜蓿(59.31%)两株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良好修复能力的植物。从植物根际土壤筛选获得一种对石油污染土壤具有高效修复能力的微生物菌剂ZD。利用黑麦草和紫花苜蓿与复合微生物菌剂ZD联合对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发现当微生物菌剂ZD接种量为1.25%时,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获得较好的效果(78.28%)。该研究从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植物以及微生物菌剂,然后将其合理处理后,再次用于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以“取之于此,用之于此”的理念,成功实现石油污染土壤高效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志丹油田 黑麦草 紫花苜蓿 微生物菌剂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烤烟-绿肥轮作对云南烟田土壤质量与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文军 刘蕊 +8 位作者 王正旭 冯瑜 薛开政 刘魁 徐梓荷 曹卫东 付利波 尹梅 陈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7-158,共12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 本研究旨在探讨烤烟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为云南烟区筛选适宜与烤烟轮作的绿肥种类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于2017年布置田间定位试验,研究轮作绿肥对烤烟产量、土壤质量、养分循环相关水解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试验设冬闲-烤烟(WF)、肥田萝卜-烤烟(RD)、光叶苕子-烤烟(SV)、黑麦草-烤烟(RG)4个处理。相比WF处理,2019年SV处理烟叶产量增加了6.8%,2022年RD和SV处理烟叶产量分别增加了6.4%和8.4%。2022年较2019年,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pH值、全磷含量降低。在2022年,相比WF处理,SV处理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22.9%,RG处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了9.7%和73.6%,RD、SV和RG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分别增加了97.1%、75.9%和26.0%、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了228.8%、85.0%和96.7%。总体上,RD、RG处理土壤质量面积指数显著增加了27.0%和15.6%。相比WF处理,轮作绿肥处理碳(α-葡萄糖苷酶、β-葡萄糖苷酶、β-木糖苷酶)、氮(亮氨酸氨基肽酶)、磷(碱性磷酸酶)相关水解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8.8%~262.1%、59.3%~125.0%和312.0%~435.9%。轮作不同绿肥处理较WF处理降低了微生物碳限制,却增加了微生物磷限制。综上,轮作光叶苕子和肥田萝卜可增加烤烟产量、提高烟田土壤质量,是实现云南烟区清洁烟叶生产和可持续土壤管理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绿肥轮作 烟叶产量 土壤质量 酶化学计量比 微生物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大球盖菇模式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瑞雪 程艳 +6 位作者 宋娜 杨利 周维 杨俊 杨青 吴启侠 段小丽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9-59,共11页
为探讨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种用量与基料配方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开展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即冬闲田对照处理CK,4个栽培大球盖菇处理:T1(30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2(3000kg·hm... 为探讨栽培大球盖菇及其菌种用量与基料配方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开展了2年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即冬闲田对照处理CK,4个栽培大球盖菇处理:T1(30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2(3000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T3(4500kg·hm^(-2)菌种量+100%稻草基料)、T4(4500kg·hm^(-2)菌种量+75%稻草配25%玉米芯基料)。结果表明:连续2年栽培大球盖菇的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MBC、MBN、MBP)含量均逐年明显增加,且受菌种用量和基料配方的影响。在第2年,与CK处理相比,各试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和全磷分别显著增加32.92%~42.44%、52.96%~77.35%、53.99%~75.09%、88.00%~184.62%、19.12%~38.24%、9.82%~29.46%(P<0.05),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分别显著增加84.18%~129.28%、166.60%~260.01%(P<0.05)。2年间各试验处理较CK处理的MBC:MBN显著降低,MBC:MBP和MBN:MBP有所增加。冗余分析(RDA)显示,全氮在2021年(F=5.9,P=0.004)和2022年(F=7.4,P=0.002)分别解释了31.1%和36.3%的土壤微生物量变化,是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最主要影响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与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栽培大球盖菇,不仅显著提高了土壤养分,还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其中以菌种量3000kg·hm^(-2)、基料75%稻草+25%玉米芯的栽培方式效果较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推广“水稻一大球盖菇”轮作模式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大球盖菇 土壤微生物生物 秸秆利用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生物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忠兰 翟凡 +5 位作者 温莉 颜蒙蒙 肖嬴 张永浩 姚锋先 曾希柏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4-472,共9页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 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转运、积累的关键因素,然而目前关于该方面研究进展还缺乏系统的总结和论述。本文结合赣南富硒脐橙调查研究结果,以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运移为切入点,系统总结和论述了硒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氧化-还原、吸收、转运过程,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施肥、农艺管理和植物生长阶段等对硒生物有效性和迁移的影响,并提出未来硒的研究热点:土壤微生物活性与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耦合关系;植物生长、果实品质与硒代谢相关的分子机制;结合同位素示踪技术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技术原位探究硒在生物地球化学中的归趋。本综述可为土壤硒生物有效性调控、植物体系中硒的有效积累和农艺生物强化富硒措施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效性 土壤-植物系统 硒转运 赣南脐橙 硒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评价
13
作者 魏红磊 任亮 +2 位作者 张利娟 贾贺男 张夏蕾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31-1638,共8页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农牧交错带郊野旅游活动日趋流行,聚焦风景道沿线的踩踏干扰活动,通过实地调查、微博位置分析、遥感影像分析测算踩踏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踩踏对植被高度、盖度和土壤硬度影响较强烈,地表盖度响应指数(Index 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平均值为49.58,整体处于中等干扰程度,通过微博位置分析得出80%的踩踏活动集中在距风景道800 m内,在250~300 m范围内最集中,通过公开地图(OpenStreetMap,OSM)数据不同缓冲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变化分析得出踩踏干扰对农牧交错带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干扰范围在200 m以内。研究结论有助于提升旅游管理的科学性,通过合理制定郊野旅游环境容量,规范郊野旅游活动路线和人流等措施,可有效缓解人为过度踩踏对风景道沿线植被-土壤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带 郊野旅游 植被-土壤系统 踩踏干扰 影响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准备工作探究
14
作者 李莎 王春宏 +3 位作者 李鹏飞 张璐阳 朱妍 刘智蕾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8期105-108,共4页
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是农科学生中唯一开设的农业系统分析化验课程。该课程内容复杂,操作难度大,但其综合的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其繁琐的实验课准备工作是很... 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是农科学生中唯一开设的农业系统分析化验课程。该课程内容复杂,操作难度大,但其综合的操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其繁琐的实验课准备工作是很多实验教辅人员面临的不小挑战。精准、细致的实验准备工作,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还能有力支撑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该文结合东北农业大学土壤-植物-环境分析实验课程的实验准备工作,详细介绍系列精准细致化工作举措,结合具体实例展开实施细节,方便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植物-环境分析课程 实验课教学 准备实验 安全管理 实践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污染和富集特征研究
15
作者 刘芳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26,I0002,共7页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 测定了典型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广东省贵屿镇循环经济产业园周边稻田土壤及水稻中的7种重金属(Cu、Cr、Zn、Cd、Pb、As、Sb),探究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和水稻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该电子废弃物拆解区周围稻田土壤中7种重金属均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但只有Cu平均浓度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的风险筛选值,而Cd和Sb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土壤中积累的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电子废弃物拆解活动,Cu和Pb还可能与附近的冶金厂有关。重金属在水稻根系中的富集能力远大于地上部分,米中富集的重金属均未超出《粮食(含谷物、豆类、薯类)及制品中铅、铬、镉、汞、硒、砷、铜、锌等八种元素限量》(NY 861—2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废弃物拆解区 土壤-水稻系统 重金属 污染特征 富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合及剂量植物甾醇对体外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朱玉喜 曹雨涵 +7 位作者 吕东海 高健 郭孟娇 孙展英 孙晓妮 成艳芬 刘锁珠 刘艳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196,共7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植物甾醇的组成和剂量在体外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菜油甾醇、菜籽甾醇、谷甾醇和β-谷甾醇4种植物甾醇组合和添加剂量(0、0.03、0.10和0.20 μg·mL^(-1)),将植物甾醇添加到含...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植物甾醇的组成和剂量在体外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菜油甾醇、菜籽甾醇、谷甾醇和β-谷甾醇4种植物甾醇组合和添加剂量(0、0.03、0.10和0.20 μg·mL^(-1)),将植物甾醇添加到含60 mL瘤胃培养基和0.60 g全混合日粮的血清瓶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9 ℃培养24 h。培养过程中动态测定血清瓶中的总气体和甲烷产量,在发酵结束时分别收集剩余培养基和发酵底物,分析底物消失率和微生物代谢参数,包括乳酸、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结果]0.20 μg·mL^(-1) β-谷甾醇条件下的产气量高于其他处理(P<0.05),并且增加植物甾醇剂量可提高瘤胃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P<0.01),尤其提高了乙酸的百分比,其中以β-谷甾醇的效果最好。针对各处理中不同植物甾醇组合及比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物甾醇组合中的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对微生物生长代谢有促进作用,而菜籽甾醇和豆甾醇对微生物活动有抑制作用。[结论]添加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可促进体外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且以0.20 μg·mL^(-1) β-谷甾醇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瘤胃微生物 体外发酵 植物甾醇 菜油甾醇 Β-谷甾醇 挥发性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肥力梯度的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冉宜凡 许明祥 +2 位作者 李彬彬 马露洋 张圣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77-84,93,共9页
【目的】研究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探究土壤-微生物-植被系统的"内稳性",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长期试验(2004年开始),在2种植被恢复系统(自然恢复系统和人工恢复系统)中... 【目的】研究施肥对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探究土壤-微生物-植被系统的"内稳性",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长期试验(2004年开始),在2种植被恢复系统(自然恢复系统和人工恢复系统)中,设置3种肥力水平(无肥,不施肥;低肥,施用45 000kg/hm2有机肥;高肥,施用105 000kg/hm2有机肥),2015年9月采集2种植被恢复系统中不同处理的土样以及灌木优势种叶片(自然恢复系统中为沙棘,人工恢复系统中为柠条),分析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2种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碳、氮、磷化学计量比值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在2种植被恢复系统中,随着肥力水平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磷含量均明显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植物叶片C/N总体增加,微生物及植物叶片N/P明显减小。相对于无肥处理,高肥处理下沙棘和柠条群落土壤C/N、C/P、N/P的变化幅度分别为40%,49%,7%和12%,27%,13%;微生物量C/N、C/P、N/P的变化幅度分别为80%,14%,50%和36%,9%,34%;叶片C/N、C/P、N/P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0%,23%,14%和40%,9%,31%。相对于自然植被恢复系统,在人工恢复系统中土壤养分与优势灌木叶片化学计量比的相关关系更强。【结论】在坡地侵蚀环境下施肥,可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改变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而可能改变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统的物质循环,影响土壤质量演变和植被演替进程。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植被恢复系统比自然植被恢复系统能更快建立土壤-叶片养分互馈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植物系统 优势群落 化学计量学 肥力水平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0
19
作者 刘鑫 黄兴如 +3 位作者 张晓霞 邱吉国 徐冬青 何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32-640,共9页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场地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效果。[方法]利用紫花苜蓿与PAHs降解菌株Rhizobium petrolearium SL-1联合修复土壤中PAHs,设置4个处理:不种苜蓿,不接根瘤菌(CK);不种苜蓿,接根瘤菌(菌);种苜蓿,不接根瘤菌(苜蓿);种苜蓿,接根瘤菌(苜蓿+菌),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盆栽试验土壤取自山东新泰某焦化厂PAHs实地污染土壤,分别于处理20和60 d定期取样;大田试验农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某发电厂附近,分别于处理60和90 d定期取样。测定苜蓿的株高和干质量等生理指标,并利用GC/MS分析土样中的16种PAHs组分降解规律。[结果]盆栽试验中,"苜蓿+菌"处理20和60 d时的苜蓿株高和干质量指标均优于仅种植苜蓿处理;"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明显优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处理;PAHs不同组分间的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3环、2环、4环、6环、5环。在大田试验中,60和90 d修复效果同样呈现"苜蓿+菌"联合降解PAHs效果大于只种植苜蓿或只接菌的处理。修复6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的降解率明显高于高环PAHs,PAHs降解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2环、3环、4环、5环、6环,但修复90 d后土壤中低环PAHs和高环PAHs的降解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在PAHs污染土壤或大田试验条件下接种菌株SL-1对紫花苜蓿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并且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比单独微生物或植物修复能更有效地降解PAH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 土壤 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 紫花苜蓿 盆栽试验 大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桑树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PLFA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樊芳玲 谢德体 +2 位作者 魏朝富 倪九派 唐振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812-3823,共12页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生态环境敏感,能够指示土壤质量变化,决定土壤的生态功能。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配置模式的坡耕地-桑树系统对旱坡地紫色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桑树篱能显著提高土壤Phosp... 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土壤生态环境敏感,能够指示土壤质量变化,决定土壤的生态功能。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不同配置模式的坡耕地-桑树系统对旱坡地紫色土土壤生态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桑树篱能显著提高土壤Phospholipid-derived fatty acids(PLFA)含量,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T1处理(两带等高桑)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20.54nmol/g)显著高于CK处理(常规农作);T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含量,T5处理(两带纵坡桑)土壤中真菌的丰富度相对较高。T1的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最高,T2(三带等高桑)的丰富度指数(R)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第一主成分(PCI)主要包括a17:0、16:1ω5c和17:0等直链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占PC1的58.15%;第二主成分(PC2)包括i12:0 3OH、20:1ω9c和cy19:0ω8c等直链单不饱和脂肪酸和环丙烷脂肪酸,占PC2的77.50%;T1与T2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与CK差别较大。冗余分析(RDA)表明:微生物群落结构主要受全磷、p H、全氮、有机质、硝态氮含量影响;全磷、全氮对支链饱和脂肪酸、G+、细菌等影响较大,p H对G-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径流量与i16:0、10Me17:0、a17:0、18:3ω6c(6,9,12)呈显著正相关,与20:1ω9c呈极显著正相关;泥沙量与i16:0、i17:0呈显著正相关,与18:3ω6c(6,9,12)呈显著负相关,与20:1ω9c呈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 磷脂脂肪酸 紫色土 坡耕地-桑树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