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6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劳动价值论视角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系统构建 被引量:3
1
作者 贺超 蒋雯文 崔权雪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共8页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现有的生态产品内涵尚未形成科学共识,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的困境尤为突出。通过剖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厘清了建构...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两山”理念一脉相承,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现有的生态产品内涵尚未形成科学共识,理论研究滞后实践的困境尤为突出。通过剖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厘清了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内在逻辑;从排他性、非竞争性等属性出发,提出了以明晰产权建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践优化方向;讨论了设置、界定产权和维护产权的交易成本约束问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统筹国土、自然资源资产登记确权工作,创新以价值实现为导向的生态产品产权体系,强化技术支撑,降低产权路径交易成本,进一步聚焦纯公共资源类生态产品的保护,引导推动生态产业化来强化产权路径的效果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机制 劳动价值论 “两山”理念 产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价值论发展的人工智能前沿
2
作者 王天恩 焦成焕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77,共8页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创造价值的问题,既涉及理论的更深层次,又涉及实践的更广范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后果的问题,学界截然不同的观点表明必须在更深层次理解。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意... 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创造价值的问题,既涉及理论的更深层次,又涉及实践的更广范围。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后果的问题,学界截然不同的观点表明必须在更深层次理解。作为人类对象性活动发展到特殊阶段的产物,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意味着人类对象化活动从创造力的对象化发展到了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正是--甚至只有从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理解人工智能,才能对其价值创造问题给出根据充分的肯定回答和相应论证,并就其所涉及的活劳动的发展过程、劳动的物化积累及其发展规律、人类创造性本身的物化等相关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机器作为对象化劳动得以在更高层次展开,凸显和发展了活劳动的对象化。由此,劳动资料的发展清晰呈现为一个智能化过程。正是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更深层次表明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解释力;正是作为人类创造性本身的对象化,人工智能的价值创造研究成了劳动价值论发展的前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价值论 人类创造性的对象化 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资本主义价值来源的四重解释路径——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 被引量:5
3
作者 夏鑫雨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5,共15页
当代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来源展开了研究。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数字资本从平台用户的“一般智力”中攫取剩余价值;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资本通过无偿占有平台用户的“数字劳动”来攫取剩余价值;租金理论认为数字资本凭借... 当代左翼学者对数字资本主义的价值来源展开了研究。自治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数字资本从平台用户的“一般智力”中攫取剩余价值;传播政治经济学认为数字资本通过无偿占有平台用户的“数字劳动”来攫取剩余价值;租金理论认为数字资本凭借对平台的垄断从其他部门那里转移价值;金融化理论认为数字资本的急速膨胀主要源于金融资本对数字经济新业态的投机性追捧。四种理论分别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采取了“修订”“扩展”“类比”和“悬置”的态度。基于马克思完整的劳动价值理论体系,应按照数字平台所执行的社会职能判断数字资本的价值来源;数字资本之所以能够迅速获得其他部门的价值转移,是因为其代表了资本中介化进程的最新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劳动价值论 金融化 平台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思“机器论片断”的“直接劳动”概念——兼论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
4
作者 杨煜天 刘华初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5,共9页
“机器论片断”中的“直接劳动”概念决定着整个文本的理论价值。对“机器论片断”和整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文本语境的再考据显示,“被塑造为抽象劳动的个体劳动”而非“简单劳动”更接近“直接劳动”的内涵。这一内涵的澄明... “机器论片断”中的“直接劳动”概念决定着整个文本的理论价值。对“机器论片断”和整个《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文本语境的再考据显示,“被塑造为抽象劳动的个体劳动”而非“简单劳动”更接近“直接劳动”的内涵。这一内涵的澄明使得马克思所言说的机器体系的解放意义被理解为:机器的发展使“抽象劳动时间”越来越难以成为财富生产的尺度,进而个体的活劳动有可能不再沦为由资本生产总过程所规定的“抽象劳动”,人类将从价值生产的资本主义目的中解放出来。此观点直指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根基的“价值形式”的断裂,富有激进哲学色彩,并直接启示了当下人工智能时代审视劳动价值论的方法:不是固执于为任何一种“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辩护,而是具体地审视人工智能如何在维持“劳动创造价值”的同时放大了“劳动创造价值”自我否定的趋势,为从根本上扬弃资本主义价值生产体系寻找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论片断 直接劳动 激进哲学 人工智能 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生产中的价值辩证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审思和理论回应
5
作者 王钢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19,共9页
AI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重塑了劳动方式,更在生产领域引发深刻的辩证效应:一方面,开拓了价值创新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劳动主体消解与价值秩序重构的深层矛盾。AI深度介入生产流程并参与决策优化的这种辩证特性,致使工业革命时... AI技术的革命性发展不仅重塑了劳动方式,更在生产领域引发深刻的辩证效应:一方面,开拓了价值创新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也衍生了劳动主体消解与价值秩序重构的深层矛盾。AI深度介入生产流程并参与决策优化的这种辩证特性,致使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双重挑战——人机协作模糊价值创造主体边界,技术迭代催生价值来源多元化认知冲突。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以“活劳动是价值创造唯一源泉”为理论基础展开了系统性回应:其一,坚守劳动者主体地位,即便智能系统分担脑力劳动,但价值创造的终极动能仍源于人的创造性实践;其二,通过重构“人机”协作的劳动价值阐释方式,强化活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其三,辩证审视资本逻辑与技术理性的互动机制,建立技术伦理与分配正义的双重约束。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人工智能可突破资本增殖的工具局限,转化为解放生产力、优化社会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支点,为实现技术赋能与劳动解放的辩证统一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劳动 价值辩证法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
6
作者 钱智勇 时宇琦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5,共8页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大基本理论武器,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具有一般性、特殊性和历史暂时性。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不仅回答了“什么是财富”,尤其解决了“货币到底是不是财富”这一问题,揭... 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大基本理论武器,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具有一般性、特殊性和历史暂时性。通过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不仅回答了“什么是财富”,尤其解决了“货币到底是不是财富”这一问题,揭示了在一般的生产方式下财富的两种存在形式,而且指明了两种财富之间存在着可能的矛盾。同时,劳动价值论承载着资本周而复始运行的任务,它揭示了在资本的特殊生产方式下特殊资本财富的两重属性,资本两重属性之间的矛盾必然转化为现实的矛盾使资本走向过剩。最终,当价值消亡,人类从维持生存发展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更高级的活动时,劳动价值论的历史使命会随着资本生产力和资本关系的终结而完成,而这更加印证了资本生产方式只是历史的、暂时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历史使命 《资本论》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再思考 被引量:3
7
作者 简新华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共13页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否则就会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两次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讨论,说明必须在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不能从根本上否定,否则就会否定整个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出现两次关于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讨论,说明必须在准确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必须明确劳动价值论的“价值”专指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抽象劳动创造的,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而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所以不创造价值。在商品经济中,只有生产或者提供商品和通过交换而提供有偿性服务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也才能创造商品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服务劳动、科研劳动和管理劳动都创造价值。私人企业主的劳动作为生产经营中必要的管理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作为以剥削为目的的监督活动,则不创造价值。剩余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和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经济范畴,在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内的其他社会形态中也可能存在,只是反映的生产关系存在本质区别。还必须正确认识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的区别和联系,三者不能混为一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剩余价值论 剥削 私有制 民营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袁隆平“八字箴言”融入涉农高校图书馆思政育人的价值与路径——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
8
作者 李伟鸿 李煦 +6 位作者 刘敏 王玥 戴述霞 龙凤姣 梁芳 曹小宇 方志辉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6期127-131,共5页
新时代,涉农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思政育人的困境。该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阐述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引领涉农高校图书馆思政育人工作具有强化知识教育、弘扬实践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把握时代机遇和促进全面发展等... 新时代,涉农高校图书馆面临着思政育人的困境。该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阐述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引领涉农高校图书馆思政育人工作具有强化知识教育、弘扬实践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把握时代机遇和促进全面发展等多重价值,并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将袁隆平院士成功的“八字箴言”融入到引领校园文化、阅读推广、农科专业及通识课程等思政育人的过程是实现涉农高校图书馆思政育人的有效路径。该研究旨在实践涉农高校图书馆思政育人创新,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科学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图书馆 袁隆平 “八字箴言” 思政育人创新 农业科学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域下学术期刊编辑角色隐忧探赜 被引量:1
9
作者 霍振响 白金凤 李航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7,共11页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角,以52位优秀学术期刊编辑的叙事材料为主、辅以部分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分析后发现,执业之前他者视角中简单劳动的角色认同忧虑、执业之后亲历劳动高度隐匿性的角色建构忧虑、执业之“间”因劳动价值判定... 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视角,以52位优秀学术期刊编辑的叙事材料为主、辅以部分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分析后发现,执业之前他者视角中简单劳动的角色认同忧虑、执业之后亲历劳动高度隐匿性的角色建构忧虑、执业之“间”因劳动价值判定标准偏离被迫进行跨职业活动的角色冲突忧虑,是学术期刊编辑职业发展中的“障碍”,劳动性质认知和劳动价值判定片面是这些忧虑的源头。据此从厘清学术期刊编辑的劳动性质、引导编辑确定职业发展的细分方向、提升编辑的组织支持感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期刊编辑 职业发展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角色忧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馆可信数据空间建设的价值与模式研究
10
作者 蒋冬英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6,共7页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是我国数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参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有着坚实的公共逻辑、服务逻辑和制度逻辑基础,能够发挥出数据资源、数据管理、知识服务、信任构建等多重价值。在建设实践中,图书馆及行业需要积极行动,在... 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是我国数据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参与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有着坚实的公共逻辑、服务逻辑和制度逻辑基础,能够发挥出数据资源、数据管理、知识服务、信任构建等多重价值。在建设实践中,图书馆及行业需要积极行动,在国家政策中找到切入定位,在实践探索中找到最佳模式。欧洲数字图书馆和美国Civic Switchboard项目为我国图书馆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书馆可信数据空间 数据治理 欧洲数字图书馆 美国Civic Switchboard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价值的感知差异研究
11
作者 陈慧彤 郑尔特 +1 位作者 闫慧 赵雪锋 《国家图书馆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共13页
探究大语言模型(LLM)相较于人类主体而言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价值的感知差异,可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提供参考。基于文献研究和我国35所公共图书馆的品牌活动案例设计问题,分别在GPT-4、文心一言、Deep Seek等... 探究大语言模型(LLM)相较于人类主体而言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价值的感知差异,可以为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提供参考。基于文献研究和我国35所公共图书馆的品牌活动案例设计问题,分别在GPT-4、文心一言、Deep Seek等LLM上进行测试,并以馆员和用户的测试结果作为基准,分析LLM对于公共图书馆六类服务价值的感知水平及差异。研究发现,LLM、馆员和用户都对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文化服务”“阅读服务”给予高度认可,“健康服务”则被三者赋予最低的评价;不同LLM之间存在感知差异,国内LLM对公共图书馆的多类服务持较高评价,而国外LLM则持相对较低评价;LLM对公共图书馆价值的认可度低于人类,尤其是在“信息服务”领域。图4。表3。参考文献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语言模型 公共图书馆价值 感知差异 感知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劳动”的当代诠释与理论反思 被引量:12
12
作者 岳奎 刘鸣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关系着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动人的劳动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其基本原理...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关系着世界历史的连续性和人类文明的演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推动人的劳动发展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其基本原理依然具有普遍适用性和较强的阐释力,对奠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理论基础、澄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源泉问题、筑牢新质生产力的劳动正义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化劳动资料在劳动场景中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劳动效率、促进了人的劳动发展,为实现劳动解放创造了现实可能。同时,这一变革也导致了资本增值逻辑的整体强化,进而引发一系列劳动悖论,如生产智能化和劳动权利丧失的悖论、劳动解放和劳动剥削加重的悖论等,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应通过树立人与技术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以实现劳动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新质生产力 劳动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以马克思机器体系固定资本财富观为中心 被引量:4
13
作者 陆自荣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81,共13页
机器体系固定资本创造价值根源于其所凝结的对象性劳动,其对象性劳动是社会个人本质力量生产力的劳动,是自由时间的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凝聚。因此,自由时间是机器体系固定资本财富的度量。财富的量的度量是交换劳动的前提,同时,对于... 机器体系固定资本创造价值根源于其所凝结的对象性劳动,其对象性劳动是社会个人本质力量生产力的劳动,是自由时间的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凝聚。因此,自由时间是机器体系固定资本财富的度量。财富的量的度量是交换劳动的前提,同时,对于非交换劳动,只要物质生产还是必然领域,物质财富的量的度量就还具有意义。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资本主义财富生产的时间矛盾激化,共同生产将取代交换劳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具有交换劳动的劳动价值论和共同生产的劳动价值论两种形态。机器体系的劳动价值论完全适用于交换劳动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共同生产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价值论将拓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问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价值论 机器体系固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及运营创新探索--评《沉思与对话:城市图书馆运营创新》
14
作者 戴绮莲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I0003-I0003,共1页
过去,图书馆往往被视为知识和文化的存储库,是获取书籍和文献的物理场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市图书馆已不再仅仅是收藏和借阅实体书籍的场所,其正转变为多功能的社区中心。在此背景下,城市... 过去,图书馆往往被视为知识和文化的存储库,是获取书籍和文献的物理场所。然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信息获取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城市图书馆已不再仅仅是收藏和借阅实体书籍的场所,其正转变为多功能的社区中心。在此背景下,城市图书馆的社会价值亟待被重新审视,同时也面临着调整和创新运营路径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营创新 社会价值 城市图书馆 数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动价值论的反思与新型价值论的构建 被引量:5
15
作者 孙伟平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237,共10页
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性应用,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出现了新形式、新特点,工业时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智能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支出早已从以体... 随着智能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性应用,生产和服务的信息化、“无人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劳动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出现了新形式、新特点,工业时代提出的劳动价值论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智能经济条件下,人的劳动支出早已从以体力为主变成了以脑力为主,脑力劳动成为创造商品价值的主要源泉;智能系统、智能机器人可以承担一定的劳动任务和劳动职责,它们的活动具有劳动创造价值的一般特性。我们应该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充分考虑脑力劳动、科学技术知识以及智能系统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甚至创造性地建构新型的价值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脑力劳动 智能系统的活动 劳动价值论 新型价值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财务智能化转型内在逻辑的“变”与“不变”——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韩鹏 李可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72-77,共6页
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推进与深度应用的背景下,财务工作向智能化转型是会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为把握财务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视野。基于此,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与基本方法,广泛结合马克思劳... 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推进与深度应用的背景下,财务工作向智能化转型是会计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为把握财务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新视野。基于此,文章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与基本方法,广泛结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会计职业发展的新特点,剖析财务智能化转型的内在逻辑。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引领财务智能化转型发生新变化、呈现新特点,财务人员应积极适应新质生产力赋能下财务智能化转型的现状,以更好地应对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变革;另一方面,人的活劳动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与劳动的关系也保持不变。这充分证明,尽管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了劳动形态、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构的显著变革,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依然是我们洞察时代发展与科学技术进步本质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务智能化转型 劳动价值论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背景下对劳动价值论的再认识:以ChatGPT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杜博士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4,共7页
科技创新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逆转的进程,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也给劳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带来了冲击与挑战。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因其具备极快的处理速度、全自动化、高度的人工智能性... 科技创新是人类历史上不可逆转的进程,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也给劳动价值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理论带来了冲击与挑战。ChatGPT作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因其具备极快的处理速度、全自动化、高度的人工智能性等优势特性,以及对人类劳动和工作岗位带来了潜在的替代可能性,引发了人们关于科技创新是否挑战了劳动价值论的思考。然而,ChatGPT归根结底是技术的产物,它并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生产过程必然凝结着研发者、维护工程师、用户、数据库建设者等几方面劳动者高价值的劳动,人类劳动依然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在科技创新背景下依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和现实意义,且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必须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创新 人工智能 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hatGP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几种图书馆价值论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长华 《图书情报知识》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1-32,共2页
本文对“需要即价值”论、“图书馆劳动价值论”及“图书馆经济效益价值论”
关键词 图书馆 “需要即价值”论 “图书馆劳动价值论” “图书馆经济效益价值论 图书馆价值论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主劳动还是自动生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视域中的生成式AI应用
19
作者 范文欣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4-121,158,共9页
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AI凭借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所呈现的内容生成功能引发了对于其究竟是进行自主劳动还是自动生产的讨论。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人工智能是智能机器而不是智能人,生成式AI的运行本质上仍然是机器的运转... 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AI凭借强大的机器学习能力所呈现的内容生成功能引发了对于其究竟是进行自主劳动还是自动生产的讨论。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人工智能是智能机器而不是智能人,生成式AI的运行本质上仍然是机器的运转而不是人的劳动,因此只能创造使用价值而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生成式AI的资本主义应用实现的智能化生产不过是自动化生产在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表征,实质是资本用以进行相对剩余价值剥削从而加深劳动对资本实际从属的手段。唯有破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使生成式AI由资本生产力转向新质生产力,生成式AI才能更好地赋能社会主义的发展,人类才有可能摆脱谋生劳动的束缚,实现劳动由异化状态向自主、自由状态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AI 劳动价值论 自动生产 自主劳动 自由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书馆学五定律视角下的资源服务一体化实践探索——以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峰 张雪蕾 +2 位作者 李凌 李娟 王懿松 《大学图书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共8页
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此背景下,深度挖掘“图书馆学五定律”内涵,以其为指导原则,系统地开展了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通过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创新及技术手段升级等方式... 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是图书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在此背景下,深度挖掘“图书馆学五定律”内涵,以其为指导原则,系统地开展了资源服务一体化的实践探索。通过加强馆藏资源建设、服务模式创新及技术手段升级等方式,旨在构建一个资源多元、服务便捷、技术先进的资源服务一体化环境,以期更好地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变革、推动学术研究创新和构建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建设 资源服务 一体化 图书馆学五定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