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究竟是“社会国家化”还是“国家社会化”?——从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看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被引量:12
1
作者 白立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6,共4页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国家 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结构理论 市民社会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角下的国家治理体系构建 被引量:25
2
作者 杜玉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0-107,152,共8页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以构成结构的社会要素为起点,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都分别展现了其结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论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为此,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 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以构成结构的社会要素为起点,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不同层面都分别展现了其结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论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价值。为此,我们可以"回到马克思",从结构体系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入手,通过合理布局社会结构内部不同层次和领域中各要素关系来构建国家治理体系,并以有效的制度供给及其执行力来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社会结构理论 国家治理体系 治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段理论和结构-建构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工作发展 被引量:15
3
作者 王思斌 秦小峰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35,273,共9页
借鉴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我们认为,我国20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中时段,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中时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短时段。这其中,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会受到长时段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中时段的体... 借鉴法国年鉴学派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我们认为,我国20世纪以来社会工作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中时段,其中改革开放以来的中时段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短时段。这其中,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会受到长时段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同时中时段的体制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也影响着短时段社会工作的发展,短时段社会工作的发展既受以往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也有建构的作用。看待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的逻辑和前景,不应忽视制度性结构因素的作用,而用结构-建构观对看待社会工作的当前发展是适宜的也是客观的。因为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不是直线型的,而在涨落中发展也许更可能稳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工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 时段理论 基本结构 结构-建构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国家-社会和空间-行动者之间——当代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径演变与理论因应 被引量:11
4
作者 付建军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4-111,共8页
作为转型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治理空间的路径演变,国家赋权和问题倒逼构成了演变的两个主要逻辑线索。在理论层面,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后持续至今,形成了"社区建设"研究和"... 作为转型的重要场所,城市社区建设经历了从生活空间到治理空间的路径演变,国家赋权和问题倒逼构成了演变的两个主要逻辑线索。在理论层面,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启动后持续至今,形成了"社区建设"研究和"社区建设研究"两种研究取向,经历了从国家-社会关系到空间-行动者的视角转换。这种视角转换主要是从宏观切到微观,对城市社区建设出现的新特征缺乏充分的解释和回应。科层结构视角从纵向政府间关系和横向部门间关系两个维度描述了城市社区建设中的组织逻辑,可以成为理解城市社区建设新趋势的一种补充。从科层结构视角出发,未来城市社区建设应当优化激励、约束和机会结构,通过调整组织运作逻辑弱化工具主义的建设情绪和政策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建设 国家-社会关系 空间-行动者 科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行动理论下农村养老秩序的形塑机制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增文 张文雅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4-113,共10页
当前,农村养老秩序在实践中不断被重塑和调整。根据社会行动理论的核心要义,构建结构-行动-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以系统考察中国语境下农村养老秩序的形塑机制,可以发现,农村养老秩序为一个系统,社会变迁、制度权威、农村社会生态和家庭... 当前,农村养老秩序在实践中不断被重塑和调整。根据社会行动理论的核心要义,构建结构-行动-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以系统考察中国语境下农村养老秩序的形塑机制,可以发现,农村养老秩序为一个系统,社会变迁、制度权威、农村社会生态和家庭场域的结构限制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老年人在获得养老资源方面有限;家庭行动者会在生产再生产和互动过程中做出符合既定资源条件且能满足家庭整体偏好的适应性行为,以进行养老资源的灵活有效配置;农村养老情境中的某些限制要素在家庭成员的能动作用和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正,使得养老秩序得以再生产出来。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养老-互助养老-家庭养老”的综合支持体系,从而重构农村养老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养老秩序 社会行动理论 结构-行动-系统 形塑机制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转型 被引量:107
6
作者 郁建兴 吴宇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42-148,共7页
中国民间组织的“暴发式”增长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和争论。作为对原有分析取向—市民社会与合作主义—的修正和补充 ,“国家在社会中”这一新取向为我们解读中国当前的民间组织现象提供了可能性。新时期中国民间组织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 中国民间组织的“暴发式”增长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和争论。作为对原有分析取向—市民社会与合作主义—的修正和补充 ,“国家在社会中”这一新取向为我们解读中国当前的民间组织现象提供了可能性。新时期中国民间组织从国家中分离出来的同时又在以新的方式与之建立起连接 ,这一连接的本质是双方基于合法承认基础上的互动 ,它表明国家和社会正在通过交换界定相互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间组织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国家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功能”互适性理论:转型农村创新社会管理研究新解释框架——基于农村社会组织的维度 被引量:23
7
作者 李志强 王庆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17,共10页
当前农村社会的转型,根本而言是农村社会结构基础的变迁和重构过程,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提出了再适应性的新功能载体建构的迫切要求。农村社会组织本身作为内嵌于农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系统,不仅其外显样态和内潜功能的重塑动力根源于... 当前农村社会的转型,根本而言是农村社会结构基础的变迁和重构过程,农村社会结构的深度调整提出了再适应性的新功能载体建构的迫切要求。农村社会组织本身作为内嵌于农村社会结构的重要系统,不仅其外显样态和内潜功能的重塑动力根源于社会结构的流变,而且其发展和创新对社会结构的重塑同样发挥着形塑和建构作用。这种探讨正是基于"结构—功能"理论框架的分析视野,在转型农村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背景下,实现农村社会组织新功能与新社会结构的有效契合,并达致农村社区新的共同体秩序的依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会管理 农村社会组织 社会结构 结构-功能冶互适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主体”论:社会建设主体的生成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敦福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95-202,共8页
社会学家对"社会"和"社会的构成"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欧洲古典社会学及功能主义社会学注重"结构"的客观性、外在性、制约性,后期的社会学者如Giddens注重结构二重性,Touraine则注重"社会行动者&... 社会学家对"社会"和"社会的构成"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历程:欧洲古典社会学及功能主义社会学注重"结构"的客观性、外在性、制约性,后期的社会学者如Giddens注重结构二重性,Touraine则注重"社会行动者",与"结构"相比,社会中"主体"的力量和作用得以突显。中国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是突显社会的力量和作用,而不是强化业已十分强大的国家和市场。积贫积弱且亟需强健、亟需改善的是社会而非国家和市场。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和谐和永续发展的社会,个体、民间、民众、草根作为行动者的活力应得到重视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建设 结构-主体 理论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运动研究的国家-社会关系视角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杨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6-62,共7页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近30年来的主流范式。但此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所归纳出的经验理论,在解释西方早期社会运动和非西方国家的社会运动方面,存在着自变量和因变量范围过于狭窄、解释能力不足等缺点。...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社会运动研究近30年来的主流范式。但此理论是基于西方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所归纳出的经验理论,在解释西方早期社会运动和非西方国家的社会运动方面,存在着自变量和因变量范围过于狭窄、解释能力不足等缺点。本文指出,国家主义理论以及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国家-社会关系视角是研究社会运动的替代性范式。国家-社会关系清楚定义国家性质、社会性质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对于认识作为集体性抗争政治形式的社会运动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政治机会结构 国家主义 国家-社会关系 政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社会的链接——公民社会理论溯源及其未来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建军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47-53,共7页
作为一种以国家权力形态为主要关切对象的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政治理论中拥有漫长的但含义不同的、又极为模糊的历史,其发展脉络庞杂且缺乏系统性。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有关公民社会的理论主要包括: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及其所在... 作为一种以国家权力形态为主要关切对象的理论,公民社会理论在西方政治理论中拥有漫长的但含义不同的、又极为模糊的历史,其发展脉络庞杂且缺乏系统性。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有关公民社会的理论主要包括:一是以亚里士多德与西塞罗及其所在时代的公民社会思想,中世纪至文化复兴时期以及启蒙运动时期的古典公民社会理论;二是以亚当.福格森、黑格尔与马克思等有影响的理论家提出为近代公民社会理论。在探明此问题的渊源基础上,理清其争论焦点及其未来走向,完整理解当前关于国家与社会的链接的公民社会主要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 公民社会 理论溯源 未来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政府理论视角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重构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一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13-15,共3页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着改革的开展而凸显出来,成为关系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自主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历史上追求的是一种"强政...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着改革的开展而凸显出来,成为关系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自主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历史上追求的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政府理论 国家社会 关系重构 中国现代化进程 政治民主化 社会结构模式 经济市场化 关系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会”分析框架的本土化重构及其反思 被引量:9
12
作者 肖越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82,共13页
从外引介而来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被国内学者广泛运用的同时,也不断地被本土化重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是一种二元结构取向的研究范式,其本土化重构逻辑主要体现为范畴式重构与方法论重构两条路径。在范畴式重构路径中,“国家... 从外引介而来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在被国内学者广泛运用的同时,也不断地被本土化重构。“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是一种二元结构取向的研究范式,其本土化重构逻辑主要体现为范畴式重构与方法论重构两条路径。在范畴式重构路径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本土化实现了从“二分法”到“三分法”的转换,主要包括国家结构的范畴式重构与社会结构的范畴式重构;在方法论重构路径中,“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本土化旨在“把国家与社会关系看作是一种过程”,更加注重从行动者、动态化、互动式的过程性角度理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一本土化路径在社会组织研究中体现得尤为鲜明。“国家-社会”分析框架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外源性理论与本土性经验之间的融合,但依然存在一定的知识增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 本土化 二分法 三分法 结构取向 过程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旧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解放后的重新改组——-学习《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
13
作者 孙健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3期39-55,共17页
我们最热烈地欢呼《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出版!认真学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必将大大提高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水平,从而更好地实现华主席提出的抓纲治国的伟大战略决策,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财政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结构 《毛泽东选集》 解放后 旧中国 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国家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功能”视角下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 被引量:7
14
作者 蒋悟真 詹国旗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9-105,共7页
现代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已超脱于传统观念,呈现出积极性和发展性特点。立足结构—功能视角,考察转型期我国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其发挥深受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和社会救助法自身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地要求... 现代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已超脱于传统观念,呈现出积极性和发展性特点。立足结构—功能视角,考察转型期我国社会救助法的救济功能,其发挥深受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体制和社会救助法自身结构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内在地要求社会救助立法关注公平救助;民主政治体制强调国家承担根本救助责任;而社会救助法自身的结构要求社会救助立法更加关注社会救助权的程序保障机制的建构。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的完善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救助法 救济功能 结构-功能 国家责任 救助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演进与展望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新文 郝永强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68-77,157,158,共12页
“结构-过程”是中国政治分析的新范式。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整合性省察有助于对其变迁历程与演进前景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中国乡-村关系演进是结构与过程彼此调适、相互作用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社会关系... “结构-过程”是中国政治分析的新范式。结构-过程视角下中国乡-村关系的整合性省察有助于对其变迁历程与演进前景作出更为深刻的判断。中国乡-村关系演进是结构与过程彼此调适、相互作用的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社会关系结构变迁与乡村治理体制结构改革,在现实乡村治理过程中,中国乡-村关系先后经历了初步形成、动态探索与渐进调适三个阶段。其中在初步形成阶段,中国乡-村关系主要表征为行政命令型,而在动态探索过程中,以税费改革为界,中国乡-村关系实现了从利益诱导到情感运作的逻辑转变。基于全新的时代特征,在渐进调适环节,新一轮结构与过程的互动促使合作逻辑下信任均衡型乡-村关系日益生成,并因其遵循乡-村关系演进的一般规律而成为了乡-村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过程 -村关系 国家-社会 信任均衡 乡政村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社会权力结构新探 被引量:10
16
作者 宋惠昌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52-56,共5页
古典的分权理论已经过时,不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把国家权力简单地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已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应建立新的能正确反映现代社会权力结构实际的理论模式。现代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新变化... 古典的分权理论已经过时,不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把国家权力简单地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已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应建立新的能正确反映现代社会权力结构实际的理论模式。现代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主要表现在政党已经成为独立于国家的、区别于立法、司法、行政权的一种政治权力实体。从本质上说,政治权力不是国家权力而是社会权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形成了社会权力结构的经济实体,它属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范围,不再是国家权力机构的附属物。现代国家的权力分为法律权力和行政权力。在我国,法律权力是立法权、审判权、检察权的统一,代表国家意志;行政权力是国家的行政管理权,是执行国家意志。随着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社会权力结构将向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作为社会权力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法律权力和行政权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结构 国家权力 现代社会 行政权力 政治权力 法律权力 经济权力 分权理论 三权分立 民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丹的主权理论与近代西方绝对主义国家观 被引量:6
17
作者 郑红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9,共6页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 16世纪法国政治思想家让·布丹提出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学说形成的开端。布丹身处于两种社会结构交替的变革时期,各种政治思想的交锋异常活跃。在当时的思想谱系中,以君主特权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想成为当局的意识形态。这种思潮以中世纪以来王权的二维划分为框架,承认君主的特权,同时,也是以国家政治权力的非个人性为前提。作为绝对主义思潮的理论代表,布丹的主权理论不仅具有时代的特征,而且构成了近代西方国家观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主义 主权理论 近代西方 国家 国家政治权力 政治思想家 国家学说 16世纪 变革时期 社会结构 思想谱系 意识形态 中世纪 个人性 特权 君主 思潮 作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基于结构-单元模式的研究
18
作者 王存刚 王瑞领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23,共10页
结构-单元模式的国家身份理论是体系理论。它既重视国际体系的结构因素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又考虑了国际体系的构成单元对国家身份的塑造。在将这一模式用于解释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平、发展等国际体系层次的... 结构-单元模式的国家身份理论是体系理论。它既重视国际体系的结构因素对国家身份的建构,又考虑了国际体系的构成单元对国家身份的塑造。在将这一模式用于解释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的建构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和平、发展等国际体系层次的文化结构,有助于塑造中国合作型的战略文化。而抱持这一战略文化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实践,可以破除不利于社会主义大国地位上升的陈旧理念,可以破解中国和平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的诸多难题。同时,中国参与国际社会的实践也已引起了中国观念的深刻变化。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则是这些变化的国内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身份理论 中国国家身份 负责任大国 结构-单元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减”政策落地的结构化困境与破解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燕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9-105,共7页
“双减”政策正式发布已两年有余,国内开始更多地就该政策的落实落地情况开展大样本调查,但数据分析整体上还偏重于呈现表象问题。本研究尝试从经典的“结构-行动”理论出发,进一步深挖“双减”政策落地中的结构化困境。研究首先从政策... “双减”政策正式发布已两年有余,国内开始更多地就该政策的落实落地情况开展大样本调查,但数据分析整体上还偏重于呈现表象问题。本研究尝试从经典的“结构-行动”理论出发,进一步深挖“双减”政策落地中的结构化困境。研究首先从政策本身出发,然后基于11个大样本调查,分别从顶层设计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当前凸显出的新问题、新怪象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发现:地方教育部门面临着上级政府部门自身实际操作偏离政策设定初心的问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肩负着“既要、又要、还要”的多重期望;家长面临着“表面利好,实际难以做到”的困境。研究建议:在顶层设计层面,首先要从“双减”政策的根本意图出发,用中长期的工作目标与推进机制引领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行动;在实践层面,应着重于合力纾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社会结构 结构-行动”理论 大样本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国两制”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坚持和发展
20
作者 徐琳 《求实》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4期7-8,共2页
关键词 “一国两制”理论 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和发展 单一制 国家结构形式 丰富和发展 统一国家 地方政府 国家主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