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国家-社会”关系演进看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差异
1
作者 杨增岽 张浩一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3,共13页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关系的复杂机制。“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秩序是西方“现代化”模式历史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在“西方”的笼统概念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形成在欧洲各国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挪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而忽略本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特殊性,常常陷入“现代化”未竟的困境,或是囿于极端现代主义与“文化保守-民族主义”的二极摇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社会”二元分立不同,塑造了崭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促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探索,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吸收,并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化,使当代中国得以客观审视西方“国家-社会”的二元分立,让现代化的“中国式”更具有了深厚的中国自身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国家-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 西方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建设中的“国家-社会”互动:互补与镶嵌——基于行动者的视角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林 吴咨桦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6-82,157,共7页
国家权力在社区的纵向深入使得国家和社会这两种力量交织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种不协调因素制约着社区的良性发展。社区建设需要回归到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宏观层面的"国家-社会"关系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到社区的各类行动者身上... 国家权力在社区的纵向深入使得国家和社会这两种力量交织于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种不协调因素制约着社区的良性发展。社区建设需要回归到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宏观层面的"国家-社会"关系的构建最终要落实到社区的各类行动者身上。在社区建设中,党组织、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是主要行动者,通过行动者的具体行动过程实现国家与社会力量在社区层面的互补与镶嵌,并达致"国家-社会"的良性互动。理论构想得到了杭州市XY街道社区建设实践的经验检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互动 行动者 互补 镶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治理问题研究的方法论考察--“国家-社会”理论是否适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方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0-124,共5页
"三农"问题在政治层面上的反映就是乡村治理问题。从中国农村政治体制历史变迁的本土视角可以发现:从实践角度看,我国乡村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国家政权的把度下进行的,但是,由此将国家权力的下渗设定为国家政权的单一化判断是不... "三农"问题在政治层面上的反映就是乡村治理问题。从中国农村政治体制历史变迁的本土视角可以发现:从实践角度看,我国乡村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国家政权的把度下进行的,但是,由此将国家权力的下渗设定为国家政权的单一化判断是不科学的。过分强调国家对社会的单向影响,忽略了社会对国家的反向关系以及国家与社会讨价还价的过程及其正向效应。另外,如果仅将基层组织力量作为社会变迁的源动力又无法从国际领域找到经验证据。因此,"国家—社会"分析范式提供了探究农村社会与国家权力互动的分析理路与方法论导向,是研究我国乡村治理问题的方法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研究范式 乡村治理模式 农村政治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基于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社区规划师制度 被引量:31
4
作者 王婷婷 张京祥 《上海城市规划》 2010年第5期4-9,共6页
从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转型的背景出发,以"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框架为依据,引入中国台湾地区社区规划师的发展经验,分析了社区规划师在我国国情下的主要作用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 社区规划师 “国家-社会”关系 公众参与 市民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究竟是“社会国家化”还是“国家社会化”?——从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看当代中国“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 被引量:12
5
作者 白立强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6,共4页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国家 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结构理论 市民社会 马克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友善的实践样态及范式变更——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被引量:4
6
作者 曾琰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0-86,共7页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友善"的规定为当下人与人友善关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昭示出我国人际友善的两种实践样态,... 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公民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友善"的规定为当下人与人友善关系的建立指明了方向。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昭示出我国人际友善的两种实践样态,它表现为"个人—国家"关系下作为公民道德的友善、"国家—社会"关系下社会自主性发展推动下的友善,即认同性友善和生成性友善,而当前社会中蓬勃发生的友善行为都能够在友善价值定位的转变中找到理论根据。从公民道德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的理论和实践范式都在不断发展和延续,即表现为关系范式的拓展、治理范式的生成和国家主导范式的再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友善 公民道德 核心价值观 “个人-国家 “国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结构性自主”: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性自主”导向及启示 被引量:16
7
作者 曾琰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31-137,共7页
"结构性自主"思维秉持着"独立-自主"同一性逻辑、政治权力制约的意义指向、外在性的问题归因取向,以此来审视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自主性问题,这种思维取向无法正确解释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自主性。"内在性自主&q... "结构性自主"思维秉持着"独立-自主"同一性逻辑、政治权力制约的意义指向、外在性的问题归因取向,以此来审视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自主性问题,这种思维取向无法正确解释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自主性。"内在性自主"客观地呈现了社会组织根据特定情境采取灵活、自主的行动策略来应对既定制度环境的能力,这种自主性表现为"在独立性与自主性之间"的"结构-行动"反应、对"不同制度生产者"效应的政策性应对、"生活消解制度"的行动者微观权力生产。从"结构性自主"到"内在性自主",有利于我们在价值反思中真正推动社会组织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自主 内在性自主 社会组织 “国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政党视角 被引量:1
8
作者 石德金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9-66,共8页
由于受到批判对手认识论的影响,或者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中国化逻辑的解读不够全面,中国学界曾普遍以“国家-社会”中心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主要视角,而未能将政党因素置于中心位置。然而,这种视角并不能揭示马克思... 由于受到批判对手认识论的影响,或者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中国化逻辑的解读不够全面,中国学界曾普遍以“国家-社会”中心作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主要视角,而未能将政党因素置于中心位置。然而,这种视角并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核心要义。通过对“国家-社会”中心视角的认识论局限的审视与反思,对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逻辑的还原,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中国化内在逻辑的阐明,文章认为政党视角是对“国家-社会”中心视角的反思和补充,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中国化内在逻辑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因此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研究的应有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党视角 “国家-社会”中心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中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 被引量:7
9
作者 姜晓萍 代珊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9,共8页
"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阐释范式,覆盖了政治学界针对传统中国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本文在重新剖析、审视这种阐释范式的基础上,认为"官治绅理"的分析逻辑虽然能够通过对治理主体进行本质性解构来说明传统乡村治理... "国家—社会"二元对立的阐释范式,覆盖了政治学界针对传统中国乡村治理领域的研究。本文在重新剖析、审视这种阐释范式的基础上,认为"官治绅理"的分析逻辑虽然能够通过对治理主体进行本质性解构来说明传统乡村治理的权力逻辑与组织行为,但却忽略了乡村治理中"民意"的张力与作用,无法清晰揭示在中国传统乡村"治理场域"中的权力—权利内在逻辑。虽然学界已有突破原有研究框架的努力,但本文认为仍需在前人基础上将研究视角从传统的"国家—社会"二元主体分析维度,转向国家—民众—士绅(以民众为核心)的多元主体分析维度。并且还要突破传统研究范式仅仅从静态治理主体解构乡村治理结构的局限,从动态的治理机制视角解码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的运行规律,实现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的研究视角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国家-社会”二元结构 全景关照 范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族村寨文化的研究模式建构——以费孝通《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为切入点 被引量:4
10
作者 肖青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1,共4页
通过对村落微型社区的研究来透视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生活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费孝通先生根据长期的村落调查研究,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一文中对这种微型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反思。... 通过对村落微型社区的研究来透视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生活的本质,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费孝通先生根据长期的村落调查研究,在《重读〈江村经济.序言〉》一文中对这种微型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反思。由此出发,建立一种包容时间、空间、文化分层互动的三维研究模式,将微型社区研究与宏观历史相结合,在"国家-社会"关系视野中探究民族村寨文化的变迁与建构,就显得尤为必要而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社区 民族村寨文化 研究模式 “国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校规的创制研究:基于两种权力观的考察 被引量:2
11
作者 黄厚明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2-55,共4页
"国家"一元权力观和"国家一社会"二元权力观对于高校校规的创制权来源有着不同的观点,由此对高校校规的创制是否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以及高校校规的创制应在何种范围内以及何种程度上适用"法律保留&... "国家"一元权力观和"国家一社会"二元权力观对于高校校规的创制权来源有着不同的观点,由此对高校校规的创制是否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以及高校校规的创制应在何种范围内以及何种程度上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也有着不同的结论。根据"国家"一元权力观,高校所享有的校规创制权来源于国家权力的授予,但是这并不能对高校校规的创制作出有力的解释。根据"国家一社会"二元权力观,高校校规的创制权直接源于宪法,但是并不意味着高校享有"治外法权",同样存在着有限"法律保留"的必要性,并且在学术性事务和非学术性事务两种类型高校校规的创制中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规 创制权 “国家”一元权力观 “国家-社会”二元权力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