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家—社会”的中国理念与“中国经验”的成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创新 被引量:58
1
作者 杨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4-130,共7页
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在中国历史的长时段进程中,可以体悟到重视社会与民生的悠久传统,以及国家与社会融为一体、上下整合的政治理想,本文称之为"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在当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独特症候和趋势下,国家与社... 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中,在中国历史的长时段进程中,可以体悟到重视社会与民生的悠久传统,以及国家与社会融为一体、上下整合的政治理想,本文称之为"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在当代社会所表现出的独特症候和趋势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现实张力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作为一笔独特而珍贵的思想遗产,这一理念继续启迪我们以智慧来应对来自实际的各种挑战。这一过程促成了"中国经验"的持续成长。在"中国经验"以及更多的地方与基层经验中,构建"国家—社会"的新型关系是一个贯穿性的内核。从"政府—企业—社会"的合作三维,社会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以及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的创新,都可以感受到"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的深厚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 社会资源配置 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研究“国家—社会”分析范式之检视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华安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4-27,共4页
"国家与社会"研究思潮对于中国乡村研究的渗透发轫于乡村研究的两大课题: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基层治理。其理论预设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另一种是"社会中的国家"。"... "国家与社会"研究思潮对于中国乡村研究的渗透发轫于乡村研究的两大课题:中国农村的现代化以及基层治理。其理论预设存在两种基本取向:一种取向是"国家社会的二元分化",另一种是"社会中的国家"。"国家—社会"分析范式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国内某些传统学科的研究范式,对于中国乡村现象有着较强的解释力。但是其局限也非常明显,需要从研究方法上反思并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研究 “国家—社会” 分析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转型中的“利益组织化”——法团主义与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研究述评 被引量:1
3
作者 曾盛红 《湖北社会科学》 2007年第8期27-30,共4页
法团主义是一股兴起于欧洲大陆并在那里形成制度现实的思潮,它是一套针对多元主义理论"缺陷"、分析"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在对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探讨中,一些学者尝试引入法团主义理论框架来... 法团主义是一股兴起于欧洲大陆并在那里形成制度现实的思潮,它是一套针对多元主义理论"缺陷"、分析"国家—社会"关系的理论框架。在对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探讨中,一些学者尝试引入法团主义理论框架来解释社会的转型过程,拓展了"国家—社会"关系的研究思路。但也有一些学者对这种分析路向进行了反思,通过分析法团主义在欧洲生存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部环境,结合中国的情况对这一理论框架对中国适用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若干质疑和批评。这些论辩促使学界更为理性地去认识和诠释法团主义理论,这对充实"国家—社会"关系研究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 法团主义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会”视角下社会权力的历史演化 被引量:7
4
作者 梁东兴 郑芳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116,共7页
社会权力作为一种社会自组织力量,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客观存在,并因之发展变化,国家权力也不过是社会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让渡和更高级的形态。从"国家—社会"的历史视角看,社会权力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发展... 社会权力作为一种社会自组织力量,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客观存在,并因之发展变化,国家权力也不过是社会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让渡和更高级的形态。从"国家—社会"的历史视角看,社会权力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其演化过程分为社会权力的产生和部分演化出国家权力时期、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融合交锋时期、社会权力被国家权力全面压制时期和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分离再生长时期。对社会权力历史演化的考察有利于发现蕴含其中的社会权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权力 “国家—社会” 国家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社会”共同在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全民动员和治理成长 被引量:63
5
作者 刘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22,共8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巨大考验,动员式治理成为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必要手段之一。“国家—社会”的共同在场形成了全民动员、系统协同的整体动员机制,促进了经济资源、情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对我国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巨大考验,动员式治理成为全社会共同应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的必要手段之一。“国家—社会”的共同在场形成了全民动员、系统协同的整体动员机制,促进了经济资源、情感道德资源、专业智力资源和全社会志愿力资源的快速集聚。“共同在场”的治理逻辑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发世界共识、通过“网络化+网格化”双网协同优化基层共建格局、构建“以人民为中心”为本质要求的系统性动员模式,实现国家治理结构优化和治理能力成长,形成“国家—社会”共同在场的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国家—社会” 新型冠状病毒 动员式治理 网格化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视角分析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迁:湖南郴州“汝城香火龙”活动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邱海洪 胡建忠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8-431,442,共5页
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视角,以湖南郴州的“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梳理乡村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产生与延续、断裂与沉寂、恢复与重构。探讨“国家—社会”关系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仪式... 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视角,以湖南郴州的“汝城香火龙”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梳理乡村仪式性体育活动的产生与延续、断裂与沉寂、恢复与重构。探讨“国家—社会”关系演进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乡村仪式性体育的变化。分析认为:在新中国成立前,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源于社会”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虽能产生与延续,但缺乏动力;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脱离、驾驭社会”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在国家控制下被动中断和沉寂;改革开放后,从“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国家与社会融合角度来看,乡村仪式性体育在得到国家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得以恢复与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 仪式性体育 乡村 汝城“香火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事社会背景下中国社会管理路径探析
7
作者 贾志民 叶立周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0-164,共5页
社会管理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社会根基。建设和发展社会管理,首先要厘清"国家—社会"关系传统,认清中国正处于由乡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商事社会阶段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国情,着眼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变革,通过... 社会管理是现代法治社会的社会根基。建设和发展社会管理,首先要厘清"国家—社会"关系传统,认清中国正处于由乡土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型的商事社会阶段的特点;然后再结合国情,着眼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三个维度进行变革,通过确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完善商事规则等策略,促进社会管理走深化合作共赢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 公民社会 商事社会 “国家—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补偿的制度变迁 被引量:9
8
作者 朱丹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5-139,共5页
全面总结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变迁过程与执行效果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生态补偿在中国的缘起促成了中国产生了早期的以国家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生态补偿制度逐渐从"国家导向"转... 全面总结中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变迁过程与执行效果有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生态补偿在中国的缘起促成了中国产生了早期的以国家为主导的生态补偿模式。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民众环保意识的觉醒,生态补偿制度逐渐从"国家导向"转向"社会导向",国家与社会组织之间逐步形成"伙伴关系"。通过考察中国在生态补偿制度转型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为当前中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带来"制度与执行并重""宏观与微观并重"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生态补偿 制度变迁 “国家—社会”双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校规的创制研究:基于两种权力观的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黄厚明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1-23,54,共4页
"国家"一元权力观和"国家—社会"二元权力观对于高校校规的创制权来源有着不同观点,由此对高校校规的创制是否适用"法律保留"原则、高校校规的创制应在何种范围内及何种程度上适用"法律保留"原... "国家"一元权力观和"国家—社会"二元权力观对于高校校规的创制权来源有着不同观点,由此对高校校规的创制是否适用"法律保留"原则、高校校规的创制应在何种范围内及何种程度上适用"法律保留"原则,也有着不同结论。根据"国家"一元权力观,高校的校规创制权来源于国家权力的授予,但这并不能对高校校规的创制作出有力解释。根据"国家—社会"二元权力观,高校校规创制权直接源于宪法,但并不意味着高校享有"治外法权",同样存在有限"法律保留"的必要性,并在学术性事务和非学术性事务两种高校校规的创制中表现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校规 创制权 “国家”一元权力观 “国家—社会”二元权力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懂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基于“嵌入性”理论视阈的结构性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形 袁小荃(译)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38-44,共7页
根据解读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的理论,“嵌入”表示经济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依赖于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他因素。中国的两层社会政治结构(国家—家庭)与西方的三层结构(国家—公民社会—个人)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 根据解读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卡尔·波兰尼的理论,“嵌入”表示经济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需要依赖于政治、文化、宗教等其他因素。中国的两层社会政治结构(国家—家庭)与西方的三层结构(国家—公民社会—个人)截然不同,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西方政治和民主理论不能完全应用于分析和理解中国案例的原因。本研究以“嵌入性”分析视角为突破口,为解读中国经济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从而反映出由“国家—市场—社会”的独特“嵌入性”整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背后的因素,就要了解市场化和商品化的内在力量,如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反映了文化规范和实践、制度结构、内化规则和政治框架的一系列内在磨合与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市场—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