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顾文彬文稿中“画”“文”“园”互文互证的怡园营造审美意象
1
作者 杨姝 李超德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4-122,共9页
本文以顾文彬文稿为中心,通过对家书、日记、诗文、书画题跋等文稿的梳理,从“画”“文”“园”互文互证的角度溯源了晚清苏州怡园“依画构园”“以画记园”“画文相彰”的营造过程。阐释了怡园中诗、书、画三绝于一体的文人构园之道,... 本文以顾文彬文稿为中心,通过对家书、日记、诗文、书画题跋等文稿的梳理,从“画”“文”“园”互文互证的角度溯源了晚清苏州怡园“依画构园”“以画记园”“画文相彰”的营造过程。阐释了怡园中诗、书、画三绝于一体的文人构园之道,解读了怡园营造的实体物理空间和文化心理空间,进而探析园主顾文彬“取法仿照且雅致省俭”“博采诸式且坚守传统”“风雅真率且独具文心”的造园审美意象。从园主人视角切入,通过其造园理念和园中艺文交往,重新审视怡园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独特价值,管窥晚清“同光中兴”造园小高潮时期苏州文人的造园风尚和审美意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文彬文稿 营造 “画”“文”“园” 互文互证 审美意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经·旧约·雅歌》的“园”意识——兼与《玉台新咏》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李会学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91-495,共5页
《圣经.雅歌》是古希伯来人的抒情歌谣,其中的"园"意识表达了希伯来人的贞洁观,贞洁观与希伯来人的洁净观念一脉相承。犹太人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洁净观念并恪守洁净戒律。中国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的"闺"... 《圣经.雅歌》是古希伯来人的抒情歌谣,其中的"园"意识表达了希伯来人的贞洁观,贞洁观与希伯来人的洁净观念一脉相承。犹太人在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视洁净观念并恪守洁净戒律。中国诗歌总集《玉台新咏》中的"闺"表达了相似的贞洁观念。但是,对于女性身体,两个民族却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歌》 《玉台新咏》 “园”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袋公园对居民健康和人居环境的多维度影响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
3
作者 胡磊 刘扬 王芊懿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期34-39,44,共7页
本文基于昆明市“百园建设”背景,调查研究了昆明市五华区口袋公园对居民健康的多维度影响,系统探讨了其对居民健康和环境健康的综合效益。在居民健康方面,重点评估了口袋公园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促进作用;在环境健康方面... 本文基于昆明市“百园建设”背景,调查研究了昆明市五华区口袋公园对居民健康的多维度影响,系统探讨了其对居民健康和环境健康的综合效益。在居民健康方面,重点评估了口袋公园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的促进作用;在环境健康方面,则从生态健康、景观健康和安全健康3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线下问卷调查,广泛收集了居民对口袋公园使用体验的反馈,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科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口袋公园在增强居民体质、缓解心理压力和促进社区互动等方面有显著成效,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和提升公共安全方面也展现出积极效益。通过系统地研究五华区口袋公园对居民健康的多维度影响,为城市小型公园的规划及昆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袋公 健康 多维度影响 居民健康 环境健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业教育"园校企"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邓志良 张春平 +9 位作者 黄天民 董维佳 陈刚 杨诚 居耀成 薛苏云 宋卫 李众 陈剑鹤 王小刚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9期22-26,共5页
"园校企"模式是能够促进多方协作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证明,在众多校企合作模式中,"园校企"模式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产业园"为依托,以"建园... "园校企"模式是能够促进多方协作参与职业教育育人活动的一种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证明,在众多校企合作模式中,"园校企"模式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产业园"为依托,以"建园引企、企校融合"的建设理念,打造"信息产业园",建立"官助民营、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成立股份制有限公司,形成了"实训教学、社会服务"综合运作机制,构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难、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缺三难"等问题,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园校企”模式 育人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校互动,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7
5
作者 祝木伟 张书 冷士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77-80,共4页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本文在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主要困境,提出构建"园校互动,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主要困境,通过提高企业参与人才... 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缺乏合作的积极性,本文在对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的主要困境,提出构建"园校互动,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针对主要困境,通过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明确高职院校建设科技园的定位、疏通影响政行企校合作育人的障碍因素、增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园校互动、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具体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校互动 校企一体” 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与静--《园冶》园说篇文句结构及论题刍议 被引量:5
6
作者 (澳大利亚)冯仕达 张鹏(译) 张思锐(校)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1-54,共4页
本文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园说"篇为焦点。要旨有二:首先,在各注家对《园冶》原文断句及标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文句结构及暗含论题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原文动静交替的暗含视界(horizon),突出各种关乎文化... 本文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园说"篇为焦点。要旨有二:首先,在各注家对《园冶》原文断句及标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文句结构及暗含论题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原文动静交替的暗含视界(horizon),突出各种关乎文化特征的前提。在这其中包含2个问题:1)在放弃三维透视空间作为园林设计的前提之后,讨论园林体验的主要理念是什么;2)如何看待原文中并未出现平面图和空间体验之间的逻辑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冶》 “园说” 动观静观 林体验 本体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冶》中的水景理法探析 被引量:32
7
作者 郑曦 孙晓春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23,共4页
《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的巨著,全书共三卷11篇专论,书中多篇虽涉及"理水"的内容,但是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理水"专篇。主要对《园冶》各篇中与"理水"有关的论述进行系统的整理,从与水关联的日常生活和情... 《园冶》是我国造园史上的巨著,全书共三卷11篇专论,书中多篇虽涉及"理水"的内容,但是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理水"专篇。主要对《园冶》各篇中与"理水"有关的论述进行系统的整理,从与水关联的日常生活和情感寄托、意境的追求、水体形态与结构布局和水与其他造园要素的因借关系4个层面进行了总结和论述,并结合江南古典园林中的部分实例进行说明,力求《园冶》水景理法能有相对完整、清晰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中国古典 冶》 水景 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菌在园艺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伯清 屈海泳 刘连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960-4963,共4页
木霉是一种重要的生防因子,已成功地用于多种植物真菌病害的生物防治。从木霉菌的抑菌作用机理、诱导抗病性、促进植物生长、转基因工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木霉菌 艺植物 生物防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提倡幼儿教师自己的教育科研——兼谈“园本研究”的内容特征与操作机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志毅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78-80,共3页
“园本研究”是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发展、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被誉为幼儿教师自己的研究。“园本研究”以解决幼儿园具体问题为研究宗旨;以日常教育中的问题为选题对象;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具体实施——... “园本研究”是提高幼儿园教学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发展、推动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被誉为幼儿教师自己的研究。“园本研究”以解决幼儿园具体问题为研究宗旨;以日常教育中的问题为选题对象;课题确立——方案设计——具体实施——反馈调节——总结提高五个环节构成了“园本研究”的全过程。操作性强、整合性高、涉及面广、参加者众、完全开放是“园本研究”的主要特点。行动研究是“园本研究”者采用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教师 教育科研 “园本研究” 内容特征 操作机制 幼儿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植《造园学概论》中的“遗产保护”理念 被引量:12
10
作者 段建强 廖嵘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19,共3页
陈植先生的《造园学概论》在近代"造园学"学科初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此文献中的具体内容,分以下3个部分展开:首先,陈植针对20世纪20—30年代的一系列都市计划中的历史遗产做了哪些划分和解说?其次,在这些解说中,有... 陈植先生的《造园学概论》在近代"造园学"学科初创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此文献中的具体内容,分以下3个部分展开:首先,陈植针对20世纪20—30年代的一系列都市计划中的历史遗产做了哪些划分和解说?其次,在这些解说中,有哪些遗产保护的理念、思想?再次,这些思想在其学科架构中有何体现?以上3个问题共同构成陈植《造园学概论》中遗产保护的理念阐释和基本架构,对深入理解陈植提出的"造园学"在学科初创阶段对待传统的基本态度和方式有所帮助。最后,以此为参照,对当下的学科架构加以审视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陈植 《造学概论》 遗产保护 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前教育专业的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初探 被引量:12
11
作者 梁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年第4期73-76,共4页
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强调通过幼儿园与高校的全面合作、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保障学前教育师资良性发展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园校双方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谋发展的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互动系统,全程式"园校... 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强调通过幼儿园与高校的全面合作、优化配置、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保障学前教育师资良性发展的现实出路。作为一种园校双方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谋发展的幼儿教师教育培养互动系统,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表现出资源的共享性、过程的支持性、结果的互惠性等特征。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的价值取向:注重合作时间的贯通,强调合作过程的延续,追求合作内容的统整。为保障全程式"园校合作"模式的有效实现,则需要开设以基础理论知识为特色的协同课程体系,构建以综合教育技能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行以有效的专业引领为支撑的"双导师制",探索以专业特色为导向的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式 “园校合作” 学前教育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园中村”改造与发展探索——以广州市小洲村为例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松辉 《规划师》 2007年第6期45-47,共3页
城市化进程使小洲村等“园中村”成为特殊的城中村,其乡村经济效益价值滞后于城市生态和社会效益价值,导致面临多重束缚。通则式的改造模式不适用于小洲村,应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并积极寻求自上而下的机制与自下而上的机制相结... 城市化进程使小洲村等“园中村”成为特殊的城中村,其乡村经济效益价值滞后于城市生态和社会效益价值,导致面临多重束缚。通则式的改造模式不适用于小洲村,应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均衡,并积极寻求自上而下的机制与自下而上的机制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推进“园中村”的改造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中村” 小洲村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等职业学校“园中校”建设与运行的实践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云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23-26,共4页
本文对江苏省溧阳中等专业学校和溧阳市南渡新材料工业园共建的新材料技能型人才联合培养培训基地(简称"园中校")的实施背景、主要目标、建设过程、条件保障、运行实效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园中校” 校企合作 实践 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景致与行动:《园冶》借景篇 被引量:29
14
作者 冯仕达 孙田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共3页
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末章"借景"为焦点。作者要旨有二:首先,细读借景篇,提出一个关于"借景"概念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的意义。论述涉及2方面的想法:其一,以往论者多... 关注了17世纪的造园名著《园冶》,并以末章"借景"为焦点。作者要旨有二:首先,细读借景篇,提出一个关于"借景"概念的新认识;其次,阐明"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的意义。论述涉及2方面的想法:其一,以往论者多以《园冶》典故为装饰,非关概念性的理解,本文摒弃此种观点,从而取得论述的基本动机;其二,以比较哲学家吴光明的著作为本,进而展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 冶》 借景 中国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救国维新思想探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海涛 曲晓范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3-39,共7页
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救国维新思想的形成轨迹,契合19世纪末传统知识分子在接受近代新思想,回应西方强烈冲击时,把保种、保教、保国、保皇作为应激反应核心的心路历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救国维新思想由于时代背景、生活地域、环境变化和... 新加坡华侨邱菽园救国维新思想的形成轨迹,契合19世纪末传统知识分子在接受近代新思想,回应西方强烈冲击时,把保种、保教、保国、保皇作为应激反应核心的心路历程,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其救国维新思想由于时代背景、生活地域、环境变化和传奇经历等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个性,是我国近代维新史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近代维新思想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邱菽 新加坡华侨 天南新报 维新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年全国“园本教研”专题研讨会述要
16
《学前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4-125,共2页
关键词 2005年 “园本教研” 专题研讨会 会议综述 中国 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溪蜜柚冬季清园用“园安”效果更佳
17
作者 卢兆璋 《西南园艺》 2002年第4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GUAN溪蜜柚 冬季清“园安”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small baurioid therocephalian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Jiucaiyuan Formation, Xinjiang, China
18
作者 LIU Jun Fernando ABDALA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1-224,共24页
Several therocephalian species,mainly represented by cranial material from the late Permian,have been reported from China in recent years.Here we describe a tiny new baurioid therocephalian,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 Several therocephalian species,mainly represented by cranial material from the late Permian,have been reported from China in recent years.Here we describe a tiny new baurioid therocephalian,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 gen.et sp.nov.,from the Jiucaiyuan Formation,Xinjiang,China.The new taxon is represented by a partial snout with occluded partial lower jaw and two postcranial skeletons.Although juvenile in stage,the new species is diagnosed by the following features:round pit in middle of lateral surface of maxilla;lacrimal contact nasal;fossa for dentary tooth on the posterior end of the premaxilla,lateral to the anterior choana;two small vertical triangular ridges extending dorsally and ventrally on the vomerine anterior portion,and bordering a thin vomerine foramen laterally;anterior projection of the lateral part of the frontal on the nasal;symphyseal region of the dentary projected anteriorly;5 upper premaxillary teeth,upper and lower canines absent,diastema between the last premaxillary upper incisor and first maxillary tooth present,no diastema separating anterior from posterior dentition in the mandible,10 maxillary teeth and 12 dentary teeth,posterior postcanine expands mesiodistally,having a main large cusps and tiny anterior and posterior accessory cusps in line;neural arches of the atlas fused by the neural spine,neural spine of the axis projected posteriorly,procoracoid foramen lies between procoracoid and scapula.Features of the dentition resembles those of the small baurioid Ericiolacerta parva from South Africa and Silphedosuchus orenburgensis from Russia.The specimens provide the rare opportunity to know in detail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of baurio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imsar Xinjiang Early Triassic Jiucaiyuan Formation Therocephalia Baurioide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Posthumanism”
19
作者 Martin Crowley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8,共9页
The label“posthumanism”identifies neither a doctrine,nor an intellectual or analytical approach with a defining set of protocols.Rather,we may take“posthumanism”as a term loosely applied to a range of contribution... The label“posthumanism”identifies neither a doctrine,nor an intellectual or analytical approach with a defining set of protocols.Rather,we may take“posthumanism”as a term loosely applied to a range of contributions and approaches,on the basis of a generally under-specified collection of sympathies and commitments.Approximately stated,these sympathies and commitments would entail the claim that—with due allowance for historical variation—the category of“the human”has long played a key role at the centre of Western thought;that this role has included serving to justify the promotion of human beings above other forms of being,and indeed within this,over its history,the violent oppression of the great majority of human beings themselves;and that,in league with the effects of various recent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decentre,relativize,critique,and perhaps even move beyond“the human”.In this article,I will accordingly not look to define the term“posthumanism”:rather,I will present some of the background to and influences on the range of contributions and approaches that have come to be assembled under this label;delineate two principles which may be discerned within these contributions and approaches;and consider some of the critiques which these“posthumanist”interventions have attracted.Ultimately,I will argue that the label itself matters less than the impulses behind the contributions it has come to identif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STHUMANISM flat ontology ANTHROPOCENE Plantationocene ultrahum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探索 被引量:20
20
作者 黄可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60,共5页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旅游业的运用与发展,对我国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首先通过走访调研,收集通信网络、智能数据等技术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第一手资料数据。着重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智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旅游业的运用与发展,对我国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文章首先通过走访调研,收集通信网络、智能数据等技术实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第一手资料数据。着重分析数字经济时代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存在的体系不完善、智慧旅游人才匮乏,培养课程单一、"第二课堂"发展滞后,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等问题。其次,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数字经济时代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路径。通过完善校"园"互融的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培养为抓手,构建"‘三层’、‘六步’、‘四融合’"的培养模式,采取校企合作,构建智慧旅游人才"回炉教育"体系,深化智慧旅游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与"第二课堂"改革,完善智慧旅游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着力提高智慧旅游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智慧旅游 创新创业 “园”互融 回炉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