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四重证据法”视域下的早期孔子形貌书写研究
- 1
-
-
作者
雷欣翰
-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出处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07-115,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晚周秦汉之际哲学神话研究”(19CZW012)。
-
文摘
传世文献叙述孔子形貌,起源于先秦,在“四十九表”和相关民间传说中逐渐定型。作为第一重证据,早期文献中的孔子形貌叙述,奠定了以彰显神圣性为目的的异相化书写和以一定的逻辑、理性为基础的文学修辞这两种传统。后世对孔子形貌普遍持有异相化的认识,究其原因,既有对神圣异相传统的继承,又有对理性修辞传统的误读。海昏侯墓孔子衣镜所载文字、图像材料,分别作为第二、四重证据,说明汉人对孔子图像的制作,主要依从《史记》。民间传说和关于孔子后裔形貌的考察作为第三、四重证据,旁证传世文献中“河目”“海口”的确切涵义和文化背景。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人类学和图像学的“四重证据”,综合证明早期文献叙述孔子形貌的核心,在于其身形和器官的高大特征。后世据此而进行的书写,是神圣异相与理性修辞这两种传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
关键词
“四重证据法”
孔子
形貌
神圣异相
理性修辞
-
Keywords
Quadruple Evidence
Confucius
Appearance
Divine Vision
Rational Rhetoric
-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