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标识·践行: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1
作者 范君 詹小美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3,共10页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共同体理念作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以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民族成员的“现实生活”投射“话语”“标识”“践行”,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其中,“四个与共”的话语逻辑内蕴民族凝... 唯物史观视域中的共同体理念作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以共同体“思想的直接现实”和民族成员的“现实生活”投射“话语”“标识”“践行”,链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其中,“四个与共”的话语逻辑内蕴民族凝聚的情感、民族团结的规范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回应了中华民族“何以在一起”的深层诘问;“四个与共”对共同体意识的浓缩性诠释内括“标识”和“表意”,在“具象化”缩写与铭刻中呈现共同性与一致性进行价值赋意;明确“四个与共”培育的推进向度、释放“四个与共”培育的一体效能、优化“四个与共”培育的建构路径,则以目标的锚定、共同性的增强、共同体建设的推进搭建起铸牢共同体意识的践行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 话语逻辑 标识表意 践行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设施·服务·治理:冬奥会理念下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构建的四维向度 被引量:4
2
作者 郭迎清 孙晋海 王鑫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共9页
在体育产业结构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以及共同体生活化的融合发展中,建设与完善公共体育健康服务体系面临着多种机遇,围绕全民公共健身服务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群众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是新时代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的有力保... 在体育产业结构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以及共同体生活化的融合发展中,建设与完善公共体育健康服务体系面临着多种机遇,围绕全民公共健身服务的要求,构建高质量的群众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是新时代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康需求的有力保障,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体育强国战略、健康中国政策的重要推手。以共生理论为理论指导,通过冬奥会与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建设理念、目标、内容以及制度的共信共建模式分析,现实审视奥运会与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的建设联系,进而阐述关系—互动的衍变逻辑。研究认为,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是以体育健康塑造与水平提升为宗旨,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发生系列体育健康行为关系的场域空间。冬奥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理念与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项目、设施、服务、治理”关联共生。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的初步建设,通过赋能场馆设施与产业治理,推进了健康消费;通过盘活特色项目与健身服务,筑牢了健康之基。体育健康生活共同体建构逻辑包括:创编实践开放包容的运动项目,生成传统与特色兼容的共生单元;顶层设计绿色生态的场地设施,打造规划与补偿协同的共生环境;精细供给创新共享的健康服务,构筑智慧与普适交互的共生界面;规范证成廉洁高效的运营治理,创建多元与系统联合的共生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奥会理念 体育健康 生活共同体 维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深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宋春霞 陈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6-43,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具有历史的广度、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以及情感的温度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四个与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自觉,更是破除西方话语遮蔽的本土民族叙事方...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具有历史的广度、理论的高度、实践的深度以及情感的温度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四个与共”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精神力量的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理论自觉,更是破除西方话语遮蔽的本土民族叙事方式,其以大历史观为视域统筹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家国情怀”为遵循勾连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认同框架,以增量有机性为目标指向探寻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行动路径。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时,应把握“四个与共”话语的实践性、统一性、普及性和创新性特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形态;挖掘“四个与共”话语的相关要素,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内容;强化“四个与共”话语的具象表达,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话语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个与共 民族团结 中国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一性和包容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基 被引量:3
4
作者 彭勇 陈雅丽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7,共5页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 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特性之中,“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团结一体的历史趋势;“突出的包容性”,涵养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开放格局。它们共同决定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最终形成。充分认识统一性和包容性在中华文明发展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将有助于我们挖掘、整理、宣传自古以来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多元一体格局 手足情深 荣辱与共 共同体理念 守望相助 历史根基 统一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内容与维度解析 被引量:29
5
作者 严庆 崔舒怡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4-51,共8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强调国民的政治归属与政治认同,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落脚点是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强调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意义。理念教育是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教...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加强调国民的政治归属与政治认同,核心在于引导各族人民加强“五个认同”,落脚点是增强国民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具有强调中华民族统一性的意义。理念教育是诠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依托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分别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身份认知、信仰认知和行为认知,成为认知与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的重要维度。因此,理念教育、归属教育、认同教育和意识教育要从认知、情感、信念、行动上引导各族人民树立起“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我们都要为伟大梦想而努力”的坚定信念,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与共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四个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