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曹操“唯才是举”是乱世揽才的权宜之计 被引量:6
1
作者 许春在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6年第3期94-98,共5页
东汉末年,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提出“唯才是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举荐选拔,这与西汉长期奉行的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士标准大相径庭。“唯才是举”的实质是轻德,把“不忠不孝”与“有治国用之术”紧密联系在... 东汉末年,曹操曾三次发布求才令,提出“唯才是举”、“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均可举荐选拔,这与西汉长期奉行的德才兼备、以德为重的选士标准大相径庭。“唯才是举”的实质是轻德,把“不忠不孝”与“有治国用之术”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广为招揽,其目的是为了夺权而非长治久安。因而它是在乱世环境中广罗人才的一种手段,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从曹操实际推行的是德充才盛的用人标准和大杀不忠于己的才俊名士两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才是举” 《三国志》 曹操 求才令 《资治通鉴》 《后汉书》 传统道德 用人标准 《三国志集解》 德才兼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曹操的“唯才是举”
2
作者 夏之放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74年第5期42-44,共3页
在汉末群雄逐鹿的动乱时代,曹操(一五五——二二〇)顺应历史潮流,坚持法家路线,取得了扫除分裂、统一北方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显著成绩,是地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
关键词 “唯才是举” 曹操 简论 社会经济 文化发展 地主阶级 政治家 动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风度与盛唐气象的转换 被引量:5
3
作者 林继中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7-121,109,共6页
建安文学与盛唐文学,虽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一属典型的乱世,一属模范的治世;然而二者之间却有着神似之处,那就是:情与志的复合。也就是说,个体的“情”,与关心群体利益之“志”,处于重合关系、统一关系。
关键词 魏晋风度 盛唐气象 “唯才是举” 《旧唐书》 九品中正制 建功立业 建安文学 士大夫 武则天 盛唐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思想——曹操思想的主干 被引量:2
4
作者 裴传永 《理论学刊》 CSSCI 1998年第3期104-109,共6页
儒家思想——曹操思想的主干裴传永自从晋代陈寿作出曹操“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评曰》。下引该书,只注纪传)的评断、傅玄提出“魏武好法术”(《晋书·傅玄传》)的观点以来,曹操便被归入了“法家... 儒家思想——曹操思想的主干裴传永自从晋代陈寿作出曹操“揽申、商之法术”(《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评曰》。下引该书,只注纪传)的评断、傅玄提出“魏武好法术”(《晋书·傅玄传》)的观点以来,曹操便被归入了“法家者流”中。新中国成立后,先是在由郭沫若的《谈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儒家思想 “唯才是举” 儒家色彩 政治理想 三国志 《礼运》 法家思想 道德伦理观 二三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操用人政策的再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朱子彦 《人文杂志》 1987年第5期93-98,共6页
三国时期曹操以善于用人而著称,他提出的“唯才是举”政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大多数治史者的首肯。然考察曹操一生,其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杀害贤士之事,也屡见于史,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故要客观的评价曹... 三国时期曹操以善于用人而著称,他提出的“唯才是举”政策,在历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大多数治史者的首肯。然考察曹操一生,其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杀害贤士之事,也屡见于史,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故要客观的评价曹操的用人政策,必须同时对其用人的另一侧面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用人政策 再评价 袁绍 “唯才是举” 刘备 杨修 贤士 太祖 孔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操的自卑与补偿心理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蔡茂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54-55,共2页
曹操一直是个毁誉参半的复杂历史人物。论者常折服于曹操宽广的胸怀与客人的雅量,比如三次颁布求贤令,九次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只要有才,哪怕是“盗嫂受金”、“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能... 曹操一直是个毁誉参半的复杂历史人物。论者常折服于曹操宽广的胸怀与客人的雅量,比如三次颁布求贤令,九次发布“唯才是举”的命令,只要有才,哪怕是“盗嫂受金”、“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也能为曹操所用。他能宽容祢衡的狂悖、丁裴的贪财、魏仲的叛逃、张绣的反复无常,甚至能原谅陈琳的迎头痛骂。陈琳曾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骂道,“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猱狡锋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补偿心理 自卑 “唯才是举” 历史人物 陈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末晋初的才性之辩与嵇康之死
7
作者 张廷银 《求是学刊》 CSSCI 1998年第6期72-76,共5页
在党派纷争十分激烈的汉末晋初时期,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与其时的政治斗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每一个染指其中的人,都会随着其所执才性认识的不同而出现政治命运的差异。竹林名士嵇康虽然并不以析辩才性扬名,可他在事实上又的的... 在党派纷争十分激烈的汉末晋初时期,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与其时的政治斗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而每一个染指其中的人,都会随着其所执才性认识的不同而出现政治命运的差异。竹林名士嵇康虽然并不以析辩才性扬名,可他在事实上又的的确确陷入了这场论辩之中,所以他的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嵇康 司马氏 “唯才是举” 才性问题 人生悲剧 世说新语 才性四本 三国志 政治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才兼备用人原则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8
作者 陈甲标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用人原则 德才兼备原则 绝对性 “唯才是举” 曾国藩 曹操 政治品德 相对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曹操的散文 被引量:2
9
作者 梁祖苹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76-79,共4页
曹操的散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了针对东汉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弊端的革新精神,体现了曹操在统一大业中“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和人才观,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局面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可谓真实地记录了曹操一生的思想和言论。... 曹操的散文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主要表现了针对东汉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弊端的革新精神,体现了曹操在统一大业中“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和人才观,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局面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可谓真实地记录了曹操一生的思想和言论。曹操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前代散文的某些陈旧的传统,其主要特色表现为清峻和通脱,对当时和后世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中国散文史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三国志 “唯才是举” “挟天子以令诸侯” 文心雕龙 裴松之注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通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的“才性之辩” 被引量:2
10
作者 邹本顺 《人文杂志》 1982年第4期28-31,共4页
我国魏晋时期,开展了一场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钟会将此次辩论的主要论点概括为“才性四本”。它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应在我国思想史上占一席重要位置。遗憾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原著及钟会所撰的《四本论》早就遗失了,... 我国魏晋时期,开展了一场关于才、性问题的辩论。钟会将此次辩论的主要论点概括为“才性四本”。它是我国古代人才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应在我国思想史上占一席重要位置。遗憾的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原著及钟会所撰的《四本论》早就遗失了,其他人有关这个问题的说法也大都阙而罔载,故前人鲜有论及,后人也就畏而却步。本文试从至今仍幸存的一鳞半爪的材料出发,对这场辩论的背景、内容、实质及意义,作一些分析和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才性四本 魏晋时期 地主阶级 考课 名实学 “唯才是举” 刘邵 《人物志》 征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传燧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2期49-53,共5页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张传燧廖其发同志《魏晋“才性之辩”考论》一文(见《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2期)对“才”、“性”的含义作了翔实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才性之辩”的背景、核心及其与人才教育... 魏晋“才性之辩”及其人才教育思想张传燧廖其发同志《魏晋“才性之辩”考论》一文(见《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1990年第2期)对“才”、“性”的含义作了翔实论证,读后很受启发。但对“才性之辩”的背景、核心及其与人才教育的关系等问题语焉未详;同时把“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才性之辩 魏晋南北朝 人才教育 教育学习 人才价值观 “唯才是举” 《人物志》 颜之推 培养目标 才性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干部的原则新论
12
作者 柳晓敏 《学习论坛》 1999年第4期40-41,共2页
人才是当今最重要的资本,干部是人才的重要部分。能否用好干部这最宝贵的财富,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没有一大批德才兼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干部,是完全... 人才是当今最重要的资本,干部是人才的重要部分。能否用好干部这最宝贵的财富,关系到事业的兴衰和成败。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发展,没有一大批德才兼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干部,是完全不可能的。如何用好干部,用干部应注意哪些主要原则。笔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使用干部的基本原则 1.德才兼备原则。“择人唯贤”,“唯才是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基本原则 领导者 激励原则 心理品质 使用干部 使用人才 德才兼备原则 “唯才是举” 现代管理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诸葛亮用人思想述评 被引量:1
13
作者 石军红 周传义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3期103-104,共2页
诸葛亮用人思想述评石军红,周传义诸葛亮是名垂千古的大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创下了不朽功业,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在施政治国过程中形成的用人思想,对后人更有着广... 诸葛亮用人思想述评石军红,周传义诸葛亮是名垂千古的大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创下了不朽功业,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在施政治国过程中形成的用人思想,对后人更有着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议者颇多,或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人思想 诸葛亮 思想述评 德才兼备 蜀汉政权 政治家 民族上层人士 赏罚严明 “唯才是举” 地主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妙哉,“五色棒”!
14
作者 杨亚平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64-64,共1页
大凡论及用人之道,人们无不赞扬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时下,在举国上下共兴制度建设之日,人们同样不会忘记曹操的“五色棒”。 “五色棒”,何许物也? 《三国演义》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 大凡论及用人之道,人们无不赞扬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时下,在举国上下共兴制度建设之日,人们同样不会忘记曹操的“五色棒”。 “五色棒”,何许物也? 《三国演义》载:曹操,“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待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廖廖数言,耐人回味,给人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色 “唯才是举” 《三国演义》 用人之道 制度建设 曹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科研要打假
15
作者 郑康 《中小学管理》 北大核心 1998年第Z1期70-70,共1页
教育科研要打假江苏射阳洋马乡郑康教育科研(特别是在农村)的虚假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笔者认为,这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是决策人员的高度重视。假象举例1示范课的“提前量”到底有多大?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一般的思路是围绕听... 教育科研要打假江苏射阳洋马乡郑康教育科研(特别是在农村)的虚假现象是屡见不鲜的。笔者认为,这应当引起人们,特别是决策人员的高度重视。假象举例1示范课的“提前量”到底有多大?农村中小学开展教育科研,一般的思路是围绕听课、评课等组织活动。于是,公开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科研 科研成果 示范课 “导” 方案设计 江苏射阳 分层教学 “唯才是举” 对策构想 教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曹操的几个政令视其用人观
16
作者 石军红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6期125-127,共3页
从曹操的几个政令视其用人观石军红曹操的一生,均处于战乱年代。乱世之秋群雄迭起,各拥兵自立妄图大业。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他在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战争中先后灭袁绍、挤刘备、攻孙策、终于统一北方,成... 从曹操的几个政令视其用人观石军红曹操的一生,均处于战乱年代。乱世之秋群雄迭起,各拥兵自立妄图大业。曹操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始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他在割据势力相互争夺的战争中先后灭袁绍、挤刘备、攻孙策、终于统一北方,成为手握大权执掌重兵的一代雄。他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用人观 “唯才是举” 人之道 统一北方 用人思想 政令 因时而异 地主阶级 累世公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